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之后又发动“华北事变”。攫取了冀、察地区的大部分主权,从而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中国共产党根据这一矛盾变化的情况,于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随后,逐步开始实行联合包括蒋介石在内的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日的策略,建立了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关于我党联合蒋介石共同抗日这一策略的演变和发展,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经历了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三个变化发展阶段,并以1936年”五五”  相似文献   

2.
马若义 《长白学刊》2009,(4):135-139
“合作反蒋抗日”是中共处理与福建事变关系的主题。事变前,中共开始倡导“合作反蒋抗日”的上层统战新策略,推进福建事变向“联共反蒋抗日”发展;事变后,中共在批判福建人民政府“第三条道路”的同时,以灵活应对策略履行“合作反蒋抗日”诺言,努力形成爱国民主运动新高潮;事变失败后,中共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否定自我,实事求是评价福建事变,进一步团结和壮大中国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力量和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3.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分析了“9·18”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企图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新形势,以及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导致的中国内部形势的急剧变化和阶级关系的新动向,果断地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发动、团结和组  相似文献   

4.
一帧旧照片,几个老朋友,总能让人们沉浸在悠悠往事的回忆之中。可是,每当我捧起这张照片,心中便涌起难以遏制的激情,它勾起我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遐思。  1936年,我的丈夫黄琪翔因“闽变”失败流亡德国,10月的一天,突然接到陈诚的一封电报,是由国民党政府驻德使馆转来的。内容是:现在国内正在团结抗日,希望琪翔迅速回国,共同抗战。琪翔考虑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国内的政治形势可能有所变化,团结抗战的局面也许已经到来。因此,琪翔决定回国,准备参加抗战。  在我们经香港抵达上海时,正值西安事变发生。…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统一战线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邓小平同毛泽东一样,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的思想,并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有效地指导着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在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 把“革命统一战线”发展到“爱国统一战线”。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讲“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如果单凭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历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不仅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地主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政权中各占三分之一” ,而且还指“各个抗日阶级抗日党派的 ,以平等的民主原则选出的 ,适合共同抗日与各个阶级利益的政权。”[1] 为了加强和改善对这种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实行有效领导 ,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政权中党团[2 ] 建设 ,通过党团及其成员实现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本文谨就党团的这种中介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以就教于学界。一、政府和参议会内的党团及其任务早在 192 7年 6月 1日 ,中…  相似文献   

7.
“讲政治”就要讲阶级和阶级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政治”是与阶级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 ,报刊上“讲政治”的用语多了起来 ,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 ,某些报刊却力避“阶级”之讳 ,回避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与现实 ,造成了许多模糊认识 ,这是不足取的 ,甚至是有害的。政治是个与阶级共存的历史范畴要明白什么是讲政治 ,首先得搞清政治的本质。政治是一个与阶级共存的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针对不同的问题 ,曾经给政治下过种种定义。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以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给政治下了定义 :“我这里所说的政治 ,是国内…  相似文献   

8.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演化的合力的结果.其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既表现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也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但从长过程看,它的主战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在国内,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之间的斗争,在国际上,表现为“和平演变”同反“和平演变”之间的斗争。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主战场在意识形态领域,首先是由国内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无产阶级为了实现各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相似文献   

11.
张棣 《岭南学刊》2005,(5):25-28
抗日战争时期,叶剑英以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为了民族的利益,始终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他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他运筹帷幄,指导抗战,为最终战胜敌人立下了功劳。  相似文献   

12.
一、新中国选举制度6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选举制度发展而来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权建设和选举经验的总结。我国在民主革命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主的选举制度,虽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还不够完善,但却都是从当时的阶级关系和具体情况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团结和组织广大人民,为巩固人民政权和完成各个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服务的。它所确立的许多民主原则为建国后建立更加完备的选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抗战时期周恩来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高正礼白建民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包括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两种力量”,[1]是中间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共同抗日,在抗战爆发前后和整个抗战时期,周恩来...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建立和谐政治关系探索的主要内容与成就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实现党内同志关系的和谐;“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实现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和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人民内部各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这些探索既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5.
张曙明 《中国民政》2005,(10):31-32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高举民族解放和团结抗日的旗帜,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和配合下,深入敌后,先后建立了许多根据地.  相似文献   

16.
创新构建和谐社会阶级阶层问题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学凡 《前进》2006,(9):48-50
阶级阶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必须加以分析的重要问题。因为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艰巨而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在革命时期明确革命的对象、动力,而且要在建设和改革时期确立伟大事业所依靠的主次力量和所要化解的消极势力,便于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取得宏伟目标的尽快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一、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的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原来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  相似文献   

17.
在阶级社会中,代表阶级利益的各政党在政治框架下形成了政党制度。自人类历史最早的政党——英国的“圆颅党”和“骑士党”(1641—1642)诞生以来,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代表了一定政治形态的运作模式,在不同国家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效果。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创造了新型的政党制度,是中国阶级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5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证明,这一政党制度经受了历史的严峻考验,成为中国牢不可破的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和主张;按“三三制”原则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等,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壮大了抗日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地缘变化:长征不为人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征犹如一招活棋。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一个“由南方向北方”的战略性转变。后来国内政治形势的所有发展乃至新中国的建立,都与长征引起的地缘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论多党合作制度在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协调好阶级阶层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多党合作制度对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当前阶级阶层变化的新形势,要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挖掘整合功能,进一步发挥多党合作制度在和谐阶级阶层关系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