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志才 《党建》2013,(6):40-40
时下,为了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不少地方都开展“下基层”活动。当然,真正的“下基层”,走到百姓中间,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群众是翘首欢迎的。可有的“下基层”却变成了“吓基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展开,各级党组织都参与进来,争相推出了各种下基层活动。但是,要真正在党员干部心中树立群众观点,不仅要“下基层”,更要“在基层”。  相似文献   

3.
一是“勤”。要眼勤,勤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耳勤,多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的疾苦;要嘴勤,遇事与班子成员多沟通,不搞“一言堂”,不明白的事情要多向基层干部群众询问,不耻下问,寻找良策;要手勤,勤总结经验,善于思考问题,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要腿勤,多下基层接触群众,与人民群众交朋友,开展积极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乡镇党委书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及早掌握情况,也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二是“俭…  相似文献   

4.
“下基层”,成为今夏重庆各级干部的流行语——目前全市正在组织一万名左右干部开展“以城带乡万名干部驻村”活动,组工干部正在开展下基层活动,区县正在深化党政领导干部从去年开始的大下访、大走访活动……一批又一批干部走进基层,对于宣传党的政策,排解基层矛盾。带领群众致富,促进城乡统筹等,将会发挥巨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民情,亲身感受群众疾苦,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一大批年轻干部,将成为更了解市情、更懂得民意的推进重庆科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大规模组织干部下基层,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相似文献   

5.
干部下基层,目的是要访民情、知民声,解民困,增进和群众的联系,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如何与基层群众进行有效交流,获得基层的真实情况,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要说得了“农家话”。到基层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和群众谈话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的干部在机关坐得久了,习惯摆架子、打“官腔”,不善于与群众交流,和群众谈话没有“共同语言”,这样的干部显然不受群众欢迎,不能让群众接受。和群众交流要避免说“官话”、大话、套话,朴素实在的“农家话”才能说到群众心窝子里去,群众也愿意把这样的干部当成自己人。  相似文献   

6.
“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我与各区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和部分基层党员干部代表谈心谈话。并到联系点开展了一些活动,通过亲身下基层了解实情,掌握社情民意。为基层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我对开展“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有了更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9,(7):8-8
开展“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是组织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树形象”活动,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将组织工作重心下移,增加透明度,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要加强组织指导,扎实深入地推进“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组工干部下基层,要多做基层希望做的事。  相似文献   

8.
组织部长了解党员、用好干部、管好人才的最好途径就是到基层去。在这一过程中,组织部长下基层应该坚持身心投入的原则,做到情系百姓、求真务实、勤于深入、提升修养,从而使“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真正取得实效。一是情系百姓,组织部长要以真情诚意投身于基层一线。  相似文献   

9.
1深入基层家实情。乡镇领导尽管在基层,但并不等于深入了基层,只有“身入”和“。入”群众之中,及时疏理工作思路,找准解决问题的途径,才算真正深入基层。具体应做到“四勤”:腿勤,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与普通群众广泛接触;口勤,放下架子多向群众请教,从群众那里取到“真经”;手勤,把群众反映的难走、热点、疑,‘问题,记录下来;脑勤,对已经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进行理性思考,切实做到摸准群众的脉搏。2、不务虚名说实话。具体应做到“三不”:谈成绩不夸大,谈问题不掩饰,谈举措不乱“侃”。3、精雕细刻办实事。一是跳出事务…  相似文献   

1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基层官兵反映,党员领导干部的身影见得多了,干部群众的联系更密切了。但也有官兵感到,自己与党员干部还是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去。这启发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走近”群众与“走进”群众的差别。近与远相对,是空间上的距离;进与出相对,是感情上的距离。“走近”群众并不等于“走进”群众,如果下基层仅停留在前者而做不到后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走进”群众的心中,才能真正摸清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如何才能“走进”群众呢?概括地说,党员领导干部需要与官兵实现“三通”。  相似文献   

11.
东宁县在“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全力推行“五字令”,确保工作出实效。一是“听”。认真听取来自基层群众的心声民意,找出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工作切入点。二是“说”。通过宣讲政策、讲授知识,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为基层群众带去科学、先进的知识理念。三是“学”。虚心向基层群众学习,为进一步开展好基层工作积累经验。四是“写”。深入基层搞调研,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工作报告,为党组织谋划未来工作提出参考意见。五是“为”。切实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所为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作为要经得起组织的考察和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一是“真心听”。只有多和群众接触,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一些具体困难,群众才会真正敞开心扉,才能说出更多的真话、实话、心里话。二是“听原话”。在直接面对群众的时候,要学会当“听众”,多听勤记。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要记下来,回去后再综合分析,从中找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三是“听进去”。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建议,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要把征求来的意见建议及时汇总上报,为领导决策、改进作风和破解难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下基层活动是当前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实践,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干部素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只有做到“四带”、增强“四力”,才能真正推动组工干部走进基层、了解民情、排解民难、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不能“只让基层抓基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下基层、抓基层、联系基层一了解基层才能抓好基层。如何在农业产业链、农民合作组织中设置党组织,如何让城市党建走进社区、走进楼宇、走进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5.
李源潮部长在全国组织系统推进“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视频会议上要求,组织系统要更好地把握大局、了解基层,推进改革创新,服务科学发展,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作表率。“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是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基层工作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力量之源、奋斗之本。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3,(15):50-50
要下基层、体民情、解民意。农村基层干部要了解所处一方百姓的生存环境、生活现状,首先必须迈开步子、沉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村舍民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走访,想法子、探路子,积极为地区发展建设寻找突破点。要通过与基层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群众疾苦,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  相似文献   

17.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四自”能力的提高,二要努力扭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三要实行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从党组织自身的能力提高和作风转变着手,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赢得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这是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严水泉 《党建》2013,(4):38-38
当下,干部下基层活动如火如荼。大多数干部下基层后,能够为基层办实事,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但也有少数干部服务意识淡化,下到基层“做客”。一是“看客”。这类干部下基层后,不是深人实际搞好调查研究,而是在会议室里翻着早已准备好的记录本,听听该单位领导一字不漏念文字汇报材料。如此既掌握不了第一手资料,也听不到群众的真心话,回到机关也不能给领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梁新 《学习月刊》2013,(16):1-1
领导干部下基层,是一个光荣传统,也是新时期对领导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到基层去。先要解决好为什么去?干什么去?没有明确目标.很可能使下基层成为轰轰烈烈的“走过场”.认认真真“做样子”。对于不解决问题的下基层.群众最反感,最不满意。  相似文献   

20.
仲祖文 《党建》2012,(6):30-30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不能“只让基层抓基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下基层、抓基层、联系基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