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中国,"公民社会"思潮是以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为支撑,以西方公民社会为参照,以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指导原则来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进而力促政治民主化的一股政治思潮。该思潮在理论上主张维护公民个人的权利自由,强调市场机制的自由运行,要求扩大基层协商民主的推行范围,宣扬社会独立自治的治理理念和倡导思想文化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客观而言,"公民社会"思潮为保障公民个人权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部分学人推进社会转型的政治理想。然而,从其理论逻辑来看,"公民社会"思潮推崇的个人自由至上的权利观、政府退出市场干预的经济观、宪政模式的民主观、公民完全自治的社会观以及多元价值观,表明其传承的是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基因,在本质上仍然是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在中国的演变与衍生,事实上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思想理论武器。因而深刻辨识"公民社会"思潮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误区和危害,继而探索对其进行科学引领的有效路径,是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推进中国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社会、经济社会的社会组织及民间公共领域,它所强调的自主、平等、参与、互助等价值理念,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公民社会的含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建设公民社会的必要性;其次针对我国具体情况,从制度、文化、经济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困境;最后,从政府、配套制度、公民精神、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结构转型、利益格局日益多元的背景下,社会主体民主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成为必然趋势,其参与形式主要表现为公民个人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政府绩效评估、企业参与公共服务市场化和民间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等方面。而政府"单边主义"行动过多、民众对政府过度依赖、某些领域企业公共责任缺失、民间社会力量相对薄弱是现阶段制约民主参与的主要因素,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积极推动社会全面参与、完善民主参与的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是实现社会主体民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公民社会对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公民社会正在迅速崛起,但与典型意义上的成熟公民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面临着很多发展的困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培育和壮大。  相似文献   

5.
齐久恒 《探索》2012,(1):147-152
公民社会组织在维护经济公平、推进民主法治、调适社会冲突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其日益凸显的功能,学者们便对公民社会组织形成了一种"视域偏好",即片面强调公民社会组织发展,而相对忽视对其缺陷和失灵问题的研究。同时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缺乏理性和自觉的理论认知将会导致学术的研究偏执一端。因此,当下开展对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反思省察便成了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是表达社会各阶层意见的载体,是国家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是不可忽略的社会和经济力量。它既是民主政治生长的社会基础,又是民主政治成长后维系成熟的民主政治制度果实的社会肌体。和谐治理是政府依法行政与公民依法自治的有机统一,政府要倡导公平的原则,培育公民社会组织来分担政府转变职能后转移的职能。和谐社会最终体现在政府和公民和谐的基础上。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是形成新型和谐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机制,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因此,本文提出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和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互动机制是当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与和谐治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关系再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复杂的。理性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而在某些条件下,不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仅不会促进甚至会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研究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必须考虑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存在着社会诚信缺失、制度和规则不健全、社会治理不优化、传统政策过程的路径依赖等问题,制约了公民政策参与.为此,需要我国从重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强公民政策参与的法制建设、发展公民政策参与的组织载体、促进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良性互动等方面来实现社会资本对公民政策参与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整体转型时期,而这一时期,市民社会(主要标志是第三部门)的成长发育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公民通过其自治组织"第三部门"参与影响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市民社会可以保证政策信息的充分性,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市民社会为公共政策执行提供有力保障,并为公共政策调整提供重要依据;公民社会促使公共政策实施者和执行者准确把握公共政策的自由度,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防止过犹不及;公民社会可以减少政策冲突和政策震荡发生的频率.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驱动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俞睿  皋艳 《求实》2006,1(1):65-68
政治现代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民主从政治层面向社会层面回归的过程。公民意识的内在精神表现为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是实现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桥梁。公民意识的欠缺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立足于中国的政治过程,积极探索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对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世界,民主政治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民主政治并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一个抽象的政治字眼,它的实现与公民的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有关,而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舞台和社会条件是公民社会。可以这么说,公民社会的发育是民主政治的土壤,因而公民社会对民主政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健全的公民社会是现代民主国家建构的坚实社会基础,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社会力量。当前,由于政治体制发展的相对滞后,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有一支活跃的社会性力量来协助解决。应发展公民社会组织,通过公民社会与政府的沟通和协商,解决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潘军训 《世纪桥》2011,(23):88-89
公共精神的强弱不仅构造着社会关系网络间的信任,而且也影响着民主政治发展。而我国公民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等将阻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就要求发展公共领域、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以此来培植和促进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精神,从而不断累积民主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具有双重效应:外部效应与内部效应。从外部效应看,公民社会是凝聚庶民阶级民主力量的蓄水池,公民社会越发达,庶民阶级成员社会联系便越广泛和团结,庶民阶级争取民主的力量和反抗官吏阶级的力量便越强大。从内部效应看,公民社会是培育庶民民主精神的学校,公民社会越发达,平等互惠合作的水平型横向社会关系便越发达,公民文化与民主精神便越发达;公民社会越发达,庇护—附庸型的等级制垂直社会关系便越衰落,臣民文化和专制等非民主精神便越衰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民社会兴起与有效治理的三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留建 《新视野》2007,(4):74-76
改革开放后,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且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公民参与、推进基层民主、推动政务公开、改善社会管理、促进公益事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个健康有序的公民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保障。它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而且也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实现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效治理,使之成为现代中国理想的政治模式,必须坚持妥协性、合作性、协商性三大原则来建设民主政治,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利益分化时代.多元、分化的社会结构产生社会认同困难、有序政治参与困难和合法性危机,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冲突.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协商民主大有可为: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协调利益关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促进公共决策的合法化,化解合法性危机;有利于培养公民精神,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政治协商、听证会、民主恳谈会、互联网上官民对话等协商民主形式,都起着化解矛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政治素质,而政治社会化正是提高我国公民政治素质最基本的途径[1]。公民的政治社会化一般都要借助许多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机构来实现,这些组织机构包括以政府、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社团组织等[2]。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以非政府组织为主要  相似文献   

18.
公民是国家的基本因子,公民身份或公民资格是民主政治和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性内在规定。中国农民作为国家共同体的重要构成要素,农民获得平等公民权利和养成基本公民精神是民主国家建构的基本要求。当代中国农民不仅因国家的"政治屏蔽"面临着公民基本权利的制度性消解,而且也因农民公民意识的薄弱,农民身份面临着"自我锁定",这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农民公民身份缺失的两大根源。我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其首要表现为农民的"公民化",即"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既需要农民公民精神的养成教育,也需要农民公民资格的国家认可和承认。中国农民现代公民身份的建构与重塑是保障农民权利、推动乡村治理、巩固民主基础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的生成条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内在价值的认定,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的思想先导,更是民主政治有效运行的文化支撑。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生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政社分化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民主政治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本:化解协商民主理论困境的社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民主理论面临巨大的践行困境,主要表现为主体理性不足、价值共同体缺位、各协商主体不平等和协商场域的缺失。走出协商民主的理论困境应从制度建构和非制度培育以及二者的互动做起,培育现代公民社会型社会资本是化解协商民主困境的有效社会机制。中国现代社会资本的培育应从发展和创建公民社团、扬弃血缘型社会资本、构建协商公共领域和培育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作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