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从1985年的“一五”普法教育开始,乡村的法律教育已进行了二十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试图将统一的法律知识和观念推向农村,以此实现法治现代化。法治就其内容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这一点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不应有任何不同。就其内容来说,权利作为一种利益或是一种资格,能给当事人带来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认为乡村社会会对其加以抵制。因而在乡村社会的法律控制中,我们必须研究作为法治主体的一个部分,乡村社会,特别是普通的村民,他们对待法律的态度到底是什么,他们是不是总是处… 相似文献
2.
普法依法治理作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以人为本、普法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应实行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兼论我国的商事立法模式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我国法学界对于如何处理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如何处理或建构我国商事立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分歧。论文通过对四种不同形态的商事立法模式的阐释 ,对我国商事立法模式抉择的争议进行了评析 ,主张我国应实行以《商法通则》为统率的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应为法律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成为我国诉讼法学领域乃至整个学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些学者对传统的客观真实理论提出了挑战 ,认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应该是一种法律真实 (亦即相对真实 ) ①;而持客观真实论的学者也积极回应 ,《法学研究》2 0 0 2年第 4期刊登了张继成、杨宗辉二位先生撰写的“对‘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质疑”一文 (以下简称张文 ) ,主张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只能是“客观真实” ,并从逻辑学的角度对持“法律真实”论的学者进行了批判。张文的发表在法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为无论是持法律真实观还是客观真实论的学者 … 相似文献
5.
普法工作作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健康、扎实、有序地开展了二十余年。党的十七大对普法工作提出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的新要求,使普法主管机关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6.
肖扬同志六十年代起就从事公安工作和党务工作,八十年代中期担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90年调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93年调任司法部长,从1998年3月起担任了整整两届共十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首席大法官.恰恰从1990年起我担任了人大法律系的最后一届(第九届)系主任,接着担任了第一、二、三届法学院院长,还担任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多年来深切感受到了老同学肖扬长期以来对母校的深情与厚谊和对中国法学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8.
今年是“五五”普法规划研究论证年,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与发展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就“五五”规划中把依法治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个重要问题谈几点粗浅思考。一、在“五五”规划中突出依法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10.
信仰的终极性决定了道德信仰的对象应当具有可普遍化的规范或价值.普遍伦理的诉求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前提,它既是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对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道德相对主义的积极回应.求异避同的传统单向思维是质疑普遍伦理的方法论症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