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当代世界》2009,(3):11-1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突破种种困难,日益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国际社会也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通过观察中国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可以发现一些特点,获得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热点问题的集中爆发是深层次政治经济矛盾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时代大潮对现实世界的冲击,但时与势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应时乘势决定国家兴衰成败。中国始终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应对了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面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俄乌冲突持续外溢带来的冲击和西方霸权主义的遏制,中国坚持以大历史观观察世界,洞察大势、把握危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前进。历史的逻辑将会证明霸权主义者的新冷战图谋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3.
在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在人类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中国以自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眼光、对做负责任大国的道义承担和对纷繁复杂现实国际矛盾的积极回应态度,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自形成以来一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着变革。进入2018年以来,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大国之间竞争博弈日趋激烈,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入重构关键期。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不但面临价值共识的危机和单边主义的严重冲击,而且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权的争夺也十分激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变革,不仅是中国营造有利国际环境的需要,也是自身应承担的一项重要国际责任。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进程中,中国的角色是新价值理念的引领者、国际制度的共建者、全球方案的贡献者和集体行动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正>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一是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时也提升了东亚地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东亚不断发展的经济一体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世界各国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普遍增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已成为国家间互利合作普遍坚持的共同理念.秉持这样的理念,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应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互尊互鉴、求同存异,共建包容、开放的国际体系,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下面,我就中国与波兰和中东欧国家关系及合作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李巍 《当代世界》2018,(6):22-26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程度的加深,中国开始成为国际经济外交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经济外交内容丰富,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中国经济外交大体上经历了接触性经济外交、融入性经济外交、参与性经济外交和领导性经济外交四个阶段。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际经济结构正面临着重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外交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其积极有为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8.
60年的中国外交,在外交内涵与体系、国家利益的认知和国际环境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小外交变为大外交,从政治军事利益为主变为拥有全球性广泛利益的利益体系,国际环境从被动、不利到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国际关系理论是对国际体系运行状况、运行规律的一种抽象性说明和解释。由于学者都是基于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来进行理论思考,因此,一国所诞生的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变迁,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多次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国际体系运行的理论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要么与西方国际体系隔绝或者孤立,要么是西方体系的配角,中国没有对国际体系的原创性思考,因此也谈不上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这为中国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关系"核心问题"及随之而来的"问题组",从而给中国学者的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理论创造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如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能够进一步完善学术制度,并深入探索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带来的国际后果,中国学者有可能继美国学者和欧洲学者之后为国际关系学科贡献巨大的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10.
卢静 《国际展望》2013,(6):102-116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催生金砖合作机制。但随着危机延续,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危机的合作精神和政治氛围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主要大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出现明显分化,世界经济正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尽管如此,金砖国家的务实合作正进一步彰显金砖机制的影响力,尤其是金砖国家第五次峰会关于成立金砖开发银行和外汇储备库的决定,将金砖国家的务实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本文认为,在后危机时期金砖国家的合作战略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正确定位金砖机制;第二,建立对话协商的软约束机制;第三,完善“以合作求发展、以发展促合作”的包容性合作机制;第四,推动金砖合作的网络化机制建设,实现金砖国家产业演进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也需要借助金砖平台,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探索南南合作的新模式,强化金砖国家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作用,同时在金砖合作中积极倡导坚持求同存异、平等合作原则。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世界格局正处在大转换的关键时期。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呈现新态势。应对世界格局变化、把握自身战略机遇,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议题。从外交层面来看,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取向主要包括五个层面: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切实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亚太局势的特点及各方动向 一、中国和平崛起进程加快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力量对比虽然仍是“西强东弱”的格局,但“东升西降”态势明显,并突出地表现在亚太地区。在西方发达国家整体性陷入制度困境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相对衰落的西方形成鲜明对比。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成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对美国和部分亚太国家造成进一步的现实和心理冲击。  相似文献   

13.
张沛 《国际展望》2011,(4):19-34
国际体系是描述国际关系整体发展状况的一个概念。中国近代以来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宏大的国际视野,不断探索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不断深化对国际体系的认识,不断调整和修正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完成了从国际体系的革命者、积极参与者、游离者,到全面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角色转变,实现了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国际体系观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指导着中国外交实践走上了一条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相和谐并平稳过渡的全新之路,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负责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相似文献   

14.
陆居 《当代世界》2010,(7):7-10,F0002
2010年6月5-19日,应意大利、冰岛、挪威、立陶宛和土库曼斯坦政府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对上述五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并过境阿塞拜疆。这次访问是在世界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复苏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次面临不确定性、世界许多国家对中国看重和期待进一步上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欧亚地区开展的一次重要外交行动。  相似文献   

15.
袁正清 《当代世界》2011,(11):67-68
随着中网综合阳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崛起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它对世外意味荷什么,中国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新世纪的中国外交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中国外交的创新之路走向何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逸舟教授在推出了《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和《中国外交新高地》之后,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40年代兴起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1978年中共实行改革开放为标志,进入了多样化、无中心、独立自主、全面创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新阶段。它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是21世纪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变局中全人类求解放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7.
国际经济制度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较早可以追溯至二战结束之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此后70余年来,在贸易、金融与投资等不同经济领域,以及在全球与区域等多个层次上的国际经济制度不断新建、改革与进化,形成了当前国际经济制度林立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在国际经济制度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渐进式变化,总体上经历了从旁观者、融入者、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中国角色的演进既是促成国际经济制度变迁的原因,反过来也是国际经济制度变迁的结果,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密切关联。在国际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角色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这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似文献   

18.
Г.查加洛夫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通讯院士和莫斯科国际大学教授。本文刊登于俄罗斯《自由思想》杂志2011年第11期,文章介绍和评述了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教授Э.П.皮沃瓦洛娃的新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成就人所公认。现在中国是即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出口规模世界第一。"世界工厂"这个词过去是英国、现在是中国的标签了。原来的中国商品让人联想到的是低质,现在则是"低价高质"。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既是国际社会的期望,也是中国发展的要求。世界形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化,话语权的争夺成为重点,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世界强国崛起的重要经验。近年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理念引领、议程设置和规则制定等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间。补齐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短板,最重要的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工作,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系,更需要有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科学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于2016年9月4—5日在杭州主办G20峰会,倡议世界各国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首次举办G20峰会。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中国提出创新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和倡议,引领与会国家和集团达成诸多共识,共签署28份具体成果文件。G20杭州峰会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第一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三个第一次充分展现了中国寻求在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责任担当。此外,在推动经济发展之外,中国还在峰会期间与美国一道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中国和美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这反映了中美两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作为东道主,中国坚持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决心和勇气,也为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论坛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中国主办G20杭州峰会所做出的贡献,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评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G20杭州峰会为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峰会议程全力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