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源远流长。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家,其"天人合一","效法自然","虚实相间"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手法与造园结构。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家思想的体现,可以找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与构园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园记     
我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和精湛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造园之母。现存的古典园林,遍布全国各地,类型丰富,数量众多。许多优秀古典园林现在仍然向社会开放,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醇亲王府花园醇亲王府花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与什刹海仅一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河南省许昌园以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特点为主导,贯穿许昌市深厚的历史文脉进行设计。许昌园的设计建设关键在于如何传承、凸显传统文化精髓,使之见其形、感其神,同时又能呈现许昌市的现代城市风貌。本文通过对许昌园的空间序列和景观序列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借用美学知识,对不同空间序列、景观序列营造不同的美感进行深入探讨(园林序列是中国造园手法的精华部分,研究这一特点对于  相似文献   

4.
郁源的"感应美学"是针对"反映论"而发,在行文时为求概念使用的对应性,也往往称"感应论"。它运用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法、理论学说和概念范畴来构建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其哲学思辨和学理求索已溢出了认识论的限囿,对于"反映论"实现了超越,显示了强大的生长性和未来性。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提炼出感应论,一个重要的意图在于解决文学本质的问题,而他提出以心物感应或主客体感应的双向互动关系取代反映论的单向决定关系,形成了探讨文学本质问题新的方法论视野,今天看来仍不乏重要的理论价值,显示了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而这一点,正是今天应该大力倡扬和标举的。  相似文献   

5.
园林意境营造点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其造园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一、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二、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三、籍以抒发人类自身的思想感,反映园主思想趣味和园居方式,使园林不仅能满足园主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同时又创造了可观、可游、可居的实用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历来极重“意境”。园林中的建筑、绿化、山石、水都可以给人以美感,但并非都能产生意境。意境是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的结合,只有当设计者把个人的感受富有创意地贯注于园林景物之中,引起游人的共鸣和感情上的激动,才产…  相似文献   

6.
正皇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史上最重要的园林类型之一,往往能够反映所处时代的兴衰和最高的园林艺术水准。圆明园作为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园林,既是数千年悠久造园传统的集大成者,也是清代宫廷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复合体,既包含了体现精湛技艺的建筑、山水和植物景观这些物质要素,同时也  相似文献   

7.
刘卫平 《前沿》2008,(9):78-81
苏州古典园林精妙绝伦,将建筑、山水、花木高度融合,化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出融多种意象群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既是诗意栖居的地方,又是隐逸文化的中心。本文试从造园立意的文字隐逸审美意象、建筑陈设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山水隐逸文化审美意象、植物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分析入手阐述苏州古典园林中蕴涵的深厚的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园林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造园活动,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诸如中国的传统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的文艺复兴园林,英国的自然风景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等。其中,以中、法两国园林最为典型,可分别作为东西方园林流派的代表。中国的传统园林,以自由、多变和曲折的手法,将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地相结合,创造出中国老庄文化所弘扬的自然、适意、清净、淡泊、“天人合一”的境域。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深受16—17世纪霍布士唯物主义经验论、笛卡儿唯理论经及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园林的建造要充分运用到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中国传统园林崇尚的是自然美,追求自然山水之美,在设计上讲究师法自然,造园时不对园林进行彻底改造,而是在原来的自然之美上增补一些情感进去,力求把自然中的高中形态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布清苑  常公 《台声》2004,(3):77-79
在中国建造园林之艺术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造园发展大体分为五个阶段。汉以前:处于萌芽的形成期。此时造园仅限于皇家苑囿,如上林苑和阿房宫建章宫内的苑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社会流行佛学、道学,崇尚清淡风气的影响很大,造园艺术走上了再自然的道路。主要造园实践有金谷园、华林园、兰亭及一些寺院园林。这一时期应是造园艺术的发展期。隋唐时期:这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给造园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文学艺术的发展还级造园艺术构思和技巧以启迪。这时的造园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造园艺术达到鼎盛的标志。宋代:此时…  相似文献   

11.
王坤 《思想战线》2001,27(2):82-85
西方古典美学的转折,体现为三大方向美作为"心灵之花"--心理学美学;美作为实践活动之果--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作为独立之物--克罗齐美学.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基点,是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美学中的艺术消亡论,从逻辑的角度,论证了艺术是可以不依赖于理智而独立存在的.古典美学的三大转折方向,从拓宽美学研究领域角度看,心理学美学思潮的影响更大;从美学史上的实质性突破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的意义与价值更大;从对现代美学发展的影响角度看,克罗齐艺术独立理论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2.
宁大光 《求索》2012,(12):99-101
道家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深远影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庄子则是道家的集大成者。道家的美学思想,伴随着"道论"的发展而发展,老庄的艺术哲学具有现实意义,对我国当代艺术有重要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3.
看,凤凰木花如朝霞一片 ——郭小川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当代诗歌美学中一个象生活之树一样常青的美学命题。在多年来的闭关锁国之后,我们今天要广开门户,欢迎海上来风,借鉴西方诗歌与诗歌理论的精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有的同志对于民族诗歌和民族诗歌理论的传统,则一概斥为“保守”和“僵化”,“意境”论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如孙绍振同志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中就说:“他们老是把我们的古典诗  相似文献   

14.
袁枚对园林之道与冶园技巧有深刻的美学见解,并且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这种极富创造性的造园思想源于其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与极具个性的性灵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随顺自然与体认自由的统一、程式化与独创性的统一、宜居与宜游的统一、随中有借与借中有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北京名园     
颐和园、天坛、北海、景山、香山......说起北京的皇家园林,到过或者没到过北京的人估计者贿B数得上来几个。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它们曾是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便自然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皇家气派"。如果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的"灵图'算起,到19世纪?..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戏剧文本中存在的大量神幻性故事情节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叙事功能。主观性功能表现在作者借此缓解情节之"奇"与"真"之间的矛盾,同时表达作者的主观理想愿望;客观性功能则在于为文本营造出一种虚实互见的意境化审美氛围。中国古典戏剧神幻叙事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灵魂崇拜等观念。对此叙事现象的文本和文化解读,开启了管窥中国古典戏曲民族文化特质与品格的一个特定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知和体认中国古典戏剧独特的美学风貌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王叔新 《前沿》2006,(9):175-177
和谐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中有崇高的地位,用美是和谐这个美学原理来描述和概括现代社会政治是美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尝试。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对政治进行审美构建和评价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场追求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从美学角度看,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美好的政治体制、政策导向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从美学角度构建和谐社会的优越性表现为能超越时空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文艺美学的古今对接之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学人建构的美学体系和开展的美学研究,不能离开中国古典的丰富资源和经验。从问题、范畴、概念入手,探讨其古今对接的可能性的具体、个案研究尤为需要。宏观上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建设要奠基于对那些通向现代的古典文艺美学范畴、概念系列的成功清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风格理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创造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与美学价值的风格理论,还有许多重要的观点散落在精彩的风格言论中,如"自然"论、"适度"论,它们在古典风格学的各个发展时期都有坚定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20.
历代儒家先哲中,北宋著名的唯物主义儒学大师张载所提出的气一元论、“天人合一”论和“民胞物与”论,汇集了中国古代儒学生态智慧的精华,其立论的体系性、命题的鲜明性以及它与现代生态伦理内容上的贯通性,都代表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