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今年88岁高龄的于佐良曾是辽宁省自愿捐献遗体首位倡议人,也是公益婚介所的开创者。6月初的一天,于佐良突然来找记者,焦急的心情溢于言表。1990年,于佐良从沈阳变压器厂工程师的岗位退休后,受聘于上海一家企业又干了将近10年。2000年,于佐良开始做公益事业,呼吁人们献血,终老以后捐献遗体、器官、眼角膜。为了宣传捐献遗体的意义,他自费跑遍了辽宁省各地进行宣传。他的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的亲属2月15日曾经给江泽民总书记并党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小平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向来达观。关于他的后事,近年来曾对我们多有交待。为了体现小平同志一生的追求和信念,完美地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根据他的嘱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意见共5条。当读到其中第4条“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时,不禁使人肃然起敬。死后捐献遗体和器官,小平同志虽然并非第一人,但作为一代伟人,他带头这样做,令人万分激动。 小平同志说过一句朴素而又充满深情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生前,他为了追求真理,为了  相似文献   

3.
刘帅多次说他自己是旧军人出身。我也听他这么说过。 他一九二六年入党,那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第六个年头。他已经三十四岁,并且是川中名将了。去年我到成都访问,比刘帅小十四岁的老革命家任白戈告诉我:“我十一二岁念私塾的时候就知道他的名  相似文献   

4.
贴心保姆     
亓秀芳 《慈善》2021,(2):38-39
新的一年开始,我已经奔向新的年龄高峰:八十岁了,名副其实的耄耋老人。前几天,戴着标有社区志愿者的红袖章,我们退休老党员在小区的各个角落巡逻,为社区治安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位志愿者问我:“多大年纪啦?过70岁了吗?”我哈哈大笑,对那位志愿者说:“你真会开玩笑,我多次告诉过你,如今80岁,正式开始奔九了。”那位志愿者笑着说:“还真是问过多次,你的长相年轻,面嫩.我总是记不住,总觉得你70岁刚刚出头。”大家一阵狂笑,然后再开开玩笑,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5.
《民主》1999,(3)
有一个草菅人命的腐败分子说了一句话,涉及医院,他说“医院哪有不死人的,医院里死人是正常的”云云。在这种人眼里,无所谓责任事故,更无所谓草菅人命,死了就死了,什么正常不正常,我说正常死亡就是正常死亡,有什么好罗嗦的!在这里,大家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医疗事故造成的伤残乃至死亡——也是一种非正常死亡。医疗事故不是今  相似文献   

6.
人在天涯     
去年的《瞭望》周刊第28期刊登了穆青同志的一篇散文,题为《思乡者》。文中写道: 我到巴西访问的第二天,就在一个名叫黑金城的地方,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乡亲。……一见面(他)就高兴地用准确的汉语不住地喊着:“您好,中国朋友们!”……然后掏出笔来在自己的葡文名片背后,工工整整地写上“魏世飞”三个汉字交给我,他说,这就是他的中国名字。 ……他说,他就生在中国,从小在天津长大。……他是1953年离开中国的,当时他只有26岁。……他说:“中国是我的老家,今年我已61岁了,离开老家整整35年,心里真想啊!”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一个老年人密集的城市。据统计,到一九八五年年底,全市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达一百五十九万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三点二。应该怎样安排好退休职工的晚年生活呢?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上海航海仪表厂退休职工翁世雄对记者说:“退休后绷紧的弦突然松弛了,精神上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他今年六十三岁,身板硬朗,又有一手好技术,每月退休收入一百三十三元。他的五个孩子  相似文献   

8.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的一天,上午九点钟左右,江苏常州市茶山乡七十九岁的堵盘宝老大爷正在茶馆里喝茶。他和往常一样,泡了一壶龙井绿茶,要了一笼翡翠烧卖,抖动着花白胡须,细细地品味着生活的香甜。这时,有一位解放军同志来到跟前,主动和老人攀谈起来。堵大爷耳聋眼花,子弟兵耐心询问。当他确实弄清堵大爷身份后,倏地站起来,向老人端端正正地敬了一个军礼。接着从挎包里拿出一百五十元钱和七百斤粮票递给老人。他说:“这是我们江苏省军区甄申司令员派我送来的,谢谢您老三十七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宜宾地区供销社一位同志告诉我,泸县在一九八一年创造了五个历史最高纪录。他扳着指头,数了粮食产量,多种经营、人均收入,农村商品购销总额四项,然后伸着第五个指头说:“你猜!”我回答不出,他便笑着说:“买书热。”  相似文献   

10.
王春棠 《侨园》2023,(3):20-22
<正>他幼年丧母,是邻里的“百家饭”“百家衣”伴他长大,童年的际遇让他把感恩深埋于心底;他自主创建保洁公司,为众多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解决了就业难题;他不图回报,照顾萍水相逢的患病老人长达十多年,医院都错将他认作是病患家属;他不顾家人反对,坚定地签下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和眼组织捐献志愿书,希望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让爱心传递;他组建爱心团队,链接起多方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一位海外赤子在为祖国文教事业捐献巨款的仪式上,激动地说: “十分感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使我能够为我的祖国母亲,尽一点绵薄之力。”他是出钱的人。他在说感谢,而不是在听别人向他表示感谢。这里是不是有什么差错? 没有。他感谢的是他有了这次出钱的机会。出钱,就是使一部分原来属于他的财产离开他,不属于  相似文献   

12.
心上的树     
穆青 《瞭望》1986,(35)
(一) 三月底,正是中原大地麦苗返青的时候,我从兰考绕道宁陵,专程去探望人称老坚决的林业劳模潘从正老人。一个月前,他的孙儿潘园林曾写信给我,说他爷爷听说我要去河南,希望能再到宁陵看看。老人的心意我是理解的。这位把一生的心血都浇灌在植树造林上的老人,算来,今年已经是八十四岁的高龄了。 那天,老人夫妻俩听说我要去,一清早就从苗圃回到家里,张罗着在家里接待我。当我走进他家的院子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好时,我看见老人极力想直起那早已累弯了的腰杆,仰  相似文献   

13.
五年前,书画篆刻艺术家钱君陶将毕生所藏4000余件艺术精品全部捐献给国家。象他这样倒廪倾囷者,古今稀之。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随着交往渐深,对老人此举的前后更是明了,他捧出的不仅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更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那一阵子,他身体极不好。对于生生死死,他倒是安之若素。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已过  相似文献   

14.
杨绛 《瞭望》1989,(Z1)
钟书老爱说:“老者增年是减年。”当然,老人活一年少一年,但增减的总和既不得知,管它又减去多少呢!我只惊诧说:“我现在比我的爸爸妈妈都老了。”钟书惊诧说:“我比我的爷爷都老了。”  相似文献   

15.
我印象中,合肥张家这一系只剩煦和这根独苗了。修长的身材、温文尔雅。今年他来给他二姐、三姐送家乡雨前茶,听他“三姐”这么称呼,我一怔,笑道:“在北京也只有你是名正言顺有资格用这称呼了!”煦和明白我的意思,说:“黄苗子说北京人都称她(沈从文先生夫人张兆和)三姐!”“都,敢么?”——我说:“有  相似文献   

16.
在最近的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讲了他最近的一段感受。中秋节回家的时候,他去亲切地问候母亲,但母亲却说了一句令他非常惊讶的话:“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安退休。”“妈,我才30多岁呀,怎么就说退休?”老太太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犯了事,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  相似文献   

17.
享受     
徐新 《党政论坛》2009,(8):26-26
美国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花费了17年的时间,缝制了一床拼花棉被。这床棉被在美国的民间艺术展中,引起观赏者极大兴趣。有一位记者采访老人时问:“用17年缝制一床棉被,你不觉得辛苦、寂寞吗?”老人回答说:“不,一点也不。这17年我每天都感到快乐和满足。用17年缝制一床棉被对我来说不是受苦,而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8.
1980年10月,北京正义路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上,审判长威严地告诉工作人员:打开幻灯机.白色的屏幕上,立即出现了一个老人被揪斗、毒打的情景.人们看清了,这位老人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第一个被害致死的部长——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张霖之. 幻灯片放完了,大厅内又响起了审判长的声音:“江青,这是你诬陷张霖之以后,发生的批斗场面,因此,对于他的死,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承认吗?”江青从椅子上站起来,努了努嘴唇,什么也没说.“我再问一遍,你承认对张霖之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吗?”审判长说到第三遍时,江青才勉强地点点头.“你应该明确回答本院提出的问题!”江青不能再沉默了,她用极低的声音回答道:“我承认,承认对他的死有责任.”  相似文献   

19.
去年国庆前夕,我在北京西郊访问了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老人黄霖同志。这位年逾八旬、满头皓发的老战士,谈起了宋庆龄同志半个世纪前主持召开的上海反战大会。他以浓重的四川乡音说:“那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法西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会。” 他说,一九三三年九月三十日举行的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有着国际影响的远东反战  相似文献   

20.
我干政工的十几年,体味过“酸甜苦辣”,但使我最伤心的莫过于家人的不理解,尤其是我老爸。我老爸今年70多岁了,是个建筑工程师,搞了多年的技术工作,他希望我继承他的衣钵,吃技术这碗饭,可我却鬼使神差地干起了政工。于是他总是对我耿耿于怀,说我没出息。这能怪他老人家吗?我的工资没别人高,从事不了第二职业捞不到外快;平时不是组织个义务劳动,就是跑到职工家里搞家访,把节假日经常贴了进去;妻子下岗,女儿面临着考大学,经济上捉襟见肘,孝敬不了老人什么,反而要他们贴补些许……老父能不抱怨吗?这些曾使我苦恼访煌过,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