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谈判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今天的经济建设,祖国统一,民族振兴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历史启示:一、在处理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上,所有的党派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以党派的私利为重;二、中国的命运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的,中国的一切政党要善于正确分析形势,牢牢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三、在处理同广大的中间党派的关系上,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四、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在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上合则两利,分则两损。  相似文献   

2.
统一战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等各个时期的关键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寓于社会转型之中并深受社会转型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近现代共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三次社会转型的主题不同,产生的动因不同,对我国统一战线产生的阶段性影响也有所差异。我国现处于第三次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在价值体系、经济环境、组织基础、利益格局等方面的转型造成了我国统战阶层的多元化、统战结构的复杂化、统战地位的强势化及统战力量的分散化,也使得我国统战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对此,我国各级统战部门在开展统战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创新统战工作理论、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搭建互动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3.
肖滨  郭明 《公共行政评论》2013,(4):2-28,177,178
2009年以来,作为广东省地方政府综合改革的试验区,顺德启动了新一波综合改革。从改革的历史来看,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既是20世纪90年代产权改革的逻辑延续,也是回应顺德经济和社会转型现实需要的产物;就改革的驱动力而言,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的动力机制在于"上下联动、内部激活";在改革的线路上,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从变革治理主体入手逐步扩展到调整治理关系。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创新了地方治理格局,其实质是治权结构的有限重构,其历史定位在于它是"产权改革"与"政权改革"之间的中介,其实践意义不仅在于为顺德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破除体制性障碍和为广东深化改革提供示范样本,更重要是为中国探索了一条从"产权(经济)改革""治权改革"再到"政权(政治)改革"的改革路线。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改革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在法治与改革关系中筹划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对"任何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的解读。在全面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深化改革之际,法治与改革在思维倾向上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人们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既不能在改革与法治统一中叙说法治,也不能仅在两者的对立中谈论改革。无论社会转型、社会改革,还是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都要准确定位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同时,中国的现实情况又决定了无论是改革还是法治,都难以单独地进行下去。我们需要分清两者的对立,更主要的是找到两者的联结点,共同促进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也只有坚持法治中国的目标并不断改革才能有社会转型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既催生了一系列不可多获的历史机遇,也产生了一系列风险问题。就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而言,在改革开放政策所开启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转型带来了相应的风险问题。其内在逻辑是社会秩序的革命性变迁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性创新要求;其关键在于实现有效的治理需要建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而正确认识和剖析社会转型风险中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的认知逻辑和行动逻辑,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也具有实践层面上的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越菲 《检察风云》2012,(18):16-17
社会转型与“信访洪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不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转型,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当一个以计划经济和全能政府为特征的国家被市场主义和现代化敲开了大门,“转型”变成为了最热门的时代话语。中国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涌进了财富、激情和未曾有过的活力;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并没有逃脱社会转型带来的局部秩序失范。在新旧交替和变与不变的转换中,社会问题也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地出现:经济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差别拉大、干群关系紧张、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受损等等。  相似文献   

7.
汪淑娟 《法制与社会》2012,(20):130-131
对于革命和改革,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而做抽象的价值评判。革命和改革的手段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重要方式,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起过积极作用,不能用一个否定一个,关键看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在社会转型中有一个亟待重视和发掘的宪法职能理论问题;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转型中,自然而必然的发挥了固有传统功能和社会转型中所兼具的“目的职能”与“实践职能”;宪法转型职能是一种明示与暗含在宪法原则中的某种精神,其特点是:职能的综合性,相关性,有序性,独立性,重合性,预见性。深入研究宪法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职能,对于促进和保障实现中国社会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9年以来,作为广东省地方政府综合改革的试验区,顺德启动了新一波综合改革。从改革的历史来看,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既是20世纪90年代产权改革的逻辑延续,也是回应顺德经济和社会转型现实需要的产物;就改革的驱动力而言,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的动力机制在于“上下联动、内部激活”;在改革的线路上,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从变革治理主体入手逐步扩展到调整治理关系。顺德新一波综合改革创新了地方治理格局,其实质是治权结构的有限重构,其历史定位在于它是“产权改革”与“政权改革”之间的中介,其实践意义不仅在于为顺德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破除体制性障碍和为广东深化改革提供示范样本,更重要是为中国探索了一条从“产权(经济)改革”“治权改革”再到“政权(政治)改革”的改革路线。  相似文献   

10.
一、宪法权利体系理论的历史担当宪法改变中国,此言或许不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行于社会转型的特定时刻。在改革仍然处于试水期、人民对改革前景尚不可期之时,宪法以国家根本法之形式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掀开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如果说现行宪法序言和总纲部分引领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基本精神,那么宪法  相似文献   

11.
信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是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机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听取人民群众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中如企业破产、政策偏失等导致的问题都通过不同渠道汇集到信访部门。同时,法律不完备、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因素导致涉诉信访  相似文献   

12.
这30年的法制改革,走的是一条从人治到法制,到政策之治,到法治之治的转型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际上是三方面的社会转型,构成一个大的社会转型的过程。第一个转型是经济转型,指从原来计划的、管制的、统一僵化的体制转向一个宽松的、有弹性的、相对自由的体制。  相似文献   

13.
在引领中国改革方向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赫然在列,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中国的社会转型及经济腾飞意义非凡.本文从政府治理的现实困境入手,分析政府、市场、社会的盘根错节的关系,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成了当今中国两个最鲜明的主题。然而,由于法治与改革具有不同的思维走向,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要想同时搞好这两项伟大的事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改革观,进而才能发挥改革、法治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功能。目前的中国,不进行改革社会矛盾难以化解,社会转型难以完成;而不推进现代法治建设,改革则可能会失去方向,社会转型会失去目标。法治中国建设事关国家治理体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把法治当成工具,还需要把现代法治作为目标,用法治精神塑造改革的决策和行为过程,引领改革的伟大事业。法治优先、改革附随是法治改革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在处于转型之中,这给宪法实施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挑战。本文先分析我国宪法实施中的现状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社会转型给宪法实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对社会转型背景下全面实施宪法的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萍  张卫青 《法制与社会》2011,(34):7+37-7,37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项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有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在这其中法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着中国正处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着法律全球化与法律移植问题,中国法治的道路上正确处理法律全球化、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问题,应当把握好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使之与法治相互协调,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家庭功能转型与离婚立法改革何玲在我们研究中国家庭功能转型的特点及所出现的问题的时候,须着眼于中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时代脉博。从社会转型的目标看,家庭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大跨越。家庭功能应当逐步的由“生育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向“文...  相似文献   

18.
法治思维——社会转型时期治国理政的应然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不仅仅表征为经济形态的转轨,更是一个价值更替、秩序重构、文明再生的过程,其经历了由人治思维到法律思维,进而再到法治思维的历史嬗变。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局惟法治可破,惟运用法治思维兴民权、抑公权、保民生,构建规范、民主、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从而最终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唯此,回归社会转型期治国理政的应然向度才成其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改革开放的激荡的三十年,如何深刻把握中国社会转型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时代特点、探索社会转型的最优路径选择与实施方略,则是21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与宏观决策中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中国公证制度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证法律服务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转型、改革深入和社会生活变迁,公证法律服务呈现出许多不充分、不适应、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