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淮法治》2013,(10):24
编者按:随着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第21号令的生效,在被禁14年之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身披合法化"外衣"正式强势回归。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掀起一番唇枪舌战,公众担忧"白色污染"重现,更担心其安全性。禁与解禁,在改革开放处于深水期的中国仍待探路。但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制、科技的进步,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笔者认为,解禁不等于结束,不能一解了之。恰恰相反,意味开始,意味对解禁后主要面临的原料难控、对身体有害、回收难及公众担忧"白色污染"重现等难题,构建法律和制度解决之道的开始。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缘何引起民众强烈关注和质疑,要从当年禁止的背景和原因说起。一次性发泡餐具最早于1986年开始在中国铁路上使用,由于废弃的塑料垃圾给铁路沿线生态以及景观造成了严重破坏,铁道部于1991年开始研究治理铁路沿线"白色污染"的对策,并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铁路站车使用发泡餐具。1999年1月,原国家经贸  相似文献   

3.
戴星 《江淮法治》2013,(10):25-25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国家发改委给出了五条理由:一是其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二是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三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四是可以节约石油资源;五是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尽管发改委给出的解禁理由言之凿凿,但面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突然解禁",公众却不是这样乐观:一次性发泡餐盒成本低、回收利用价值相对低、质量轻,很容易就被大量地随意废弃,白色污染风险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原国家经贸委在解释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被禁用的原因时指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生产、使用、回收等各环节都存在严重问题。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发泡剂,有的会破坏大气臭氧层,有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高温下使用不当,易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入土掩埋很难降解,会造成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且回收和处理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由于一次陛发泡塑料餐具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以及有利于节能等特点,决定将这种产品从产业结构指导目录淘汰类中删除,允许生产使用,相关决定将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纸  相似文献   

6.
何蓓 《法治研究》2016,(3):124-131
2014年以来,解禁集体自卫权成为日本在安全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动向。《日本国宪法》第9条虽然确定了以“和平主义”为基础的“专守防卫”政策,但多年来,日本政府通过解释修宪、加强日美安保体系并辅以制定国内安保法案的路径,不断蚕食“和平宪法”的内核。从法律角度看,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不仅违背了日本宪法和平主义的根本原理,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颠覆。同时,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具有明显遏制中国的倾向,我国必须采取多种举措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7.
王娜 《法人》2006,(3):19-20
“限微不止,我的呐喊就不会停”,正是因为尹家绪的坚持,让小排量汽车迎来了“解禁”的春天。而“解禁”之后,新的交通压力、停车问题以及环保问题又将成为“两会”新一轮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韩国九十年代以来就陆续把餐馆饭店的一次性筷子和餐具甚至居家的餐具全部更换为不锈钢制品,经久耐用,节省资源,同时有效的保护了环境。  相似文献   

9.
杨芳 《江淮法治》2008,(6):20-20
国务院《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自2008午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不得无偿提供或将塑料购物袋价款隐含在商品总价内合并收取。国家做出这种规定,不是想和消费者过不去,而是因为塑料品的降解需要200多年,污染一旦造成,非常难于治理。我国作为全世界生产、使用塑料制品最多的国家,塑料污染的重复累加,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灾难,尤其废旧的农业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等,将污染土壤、水源,形成严重的公害。因此,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对于消除白色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也正因此,上述通知出台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立法逐渐驶上快车道,地方性立法数量随之激增,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地方立法撞车”也闯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对《厦门市养犬管理办法(草案)》的审议中,“禁止携带犬只进入的场所包括公园,遛犬时间只能在每日19时至次日7时”的条款被删去,这意味着,对于携带犬只到户外活动将不再有时间上的限制,公园有望对狗解禁。遛犬解禁,对于当地为此项权利鼓呼的犬的主人们而言,可谓得偿所愿。但是,法制统一也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一旦该立法草案被通过,又将上演“立法撞车”的一幕——与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精神相冲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审判》2010,(4):60-60
“民以食为天”,1元钱虽然不多,却深深地关系着民生。在很多行业的“潜规则”面前,法律所带给人们的便是还社会一份公平与正义。该案的判决,打破了餐饮行业消毒餐具收费的“潜规则”,成为消费者维权的典型案例。对此,本刊采访了本案的主审法官陈锦璇。  相似文献   

12.
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夕,福建省厦门市的林雷先生因打赢“一元消毒餐具”官司,而被中央电视台的全国“3·15”晚会提名特别贡献奖。同时,该案也被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评为“2009年六大消费维权典型案(事)例”之一。  相似文献   

13.
塑料是重要的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稳定性及较低成本,因此在各个行业部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可降解塑料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学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筷子、西方人的刀叉,多少年来已经成为了东西方餐桌文化的象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步地加深,于是在饭店用餐时更多的人选用了标有“已消毒”、“高温消毒”、“卫生筷”等字样的一次性筷子。殊不知,这看似健康卫生的筷子背后也有不少猫腻。近日,长治市城区质检局执法人员根据举报对辖区内一处一次性筷子生产加工点进行了执法检查。执法人员进入这家一次性筷子生产加工点时,发现地上凌乱不堪地散放着多堆已包装或未包装好的一次性筷子,成包堆积筷子的库房内筷子包装袋五花八门,有标有“大米”“、面粉”等字…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相似文献   

16.
吕斌 《法人》2009,(5):50-51
解禁入境游,对中小旅行社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但鉴于自身资源、资金、服务能力所限,如何避免服务的不规范?如何监管?此次解禁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赋闲在家多时的西汉名将周亚夫,应景帝之邀前往皇宫参加一场宴会。安坐下来之后,他发现在他面前虽然摆放了一大块肉,可肉是整的,没有切开,而他手边又没有任何刀又之类的餐具,空有美味在眼前,却吃不到嘴里。周亚夫心里就来了气,这叫什么请客啊?他马上招手向管事的要餐具,景帝早在注意他的一举一动,这时就笑着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但也知道皇帝不高兴了,只得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请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望着他的背影,景帝叹息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相似文献   

18.
龙婧 《政府法制》2008,(19):18-19
公务员制度是一个长期的激励措施,公务员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福利和补贴也在逐渐增长,并且退休之后仍享有很好的福利。而政府雇员制则是一次性激励法.相当于用比较高的价格把他们临时性“买断”。  相似文献   

19.
罗雯瑶  黄冲 《政府法制》2009,(19):46-47
餐馆要收取餐具消毒费、开瓶费,酒店12点退房,买打折商品和特价商品不能质量三包……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明确提出“挑战消费潜规则”。据中消协不完全统计,已在各地征集到800余条消费潜规则。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新闻社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053人参加),仅0.6%的人表示“没遇到过”消费潜规则。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联合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共同推选出了“2009年度消费维权典型案(事)例”,除了厦门思明区法院判决餐厅返还顾客消毒餐具费外,还有5个案(事)例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