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义 《法治纵横》2011,(6):68-69
醉酒后记不起包工头送来的巨款藏匿何处,便怀疑钱在酒店失窃并报警,警方一番侦查在其登记的酒店房间床头柜和枕头下找到“失窃”的钱款。如此“乌龙”之举,使自己的受贿行为毫无保留地昭告世人。  相似文献   

2.
公款送礼面面观陈建新在我们这个素来崇尚礼仪、讲究礼节、号称“礼仪之邦”的国度里,近些年来似乎又多了不少关于“礼”的让释,“公礼”一词便是其中之一。公礼、即公款送礼,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社会风潮。公礼现象较一般意义上“私对私”的送礼行贿。其危害...  相似文献   

3.
法律不是道德,但法律要有最低限度的道德。提出“法律要有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一命题的英国法学家哈特认为,某些行为规则是“最低限度的自然法”,这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守住底线”异曲同工。想到哈特的这个命题,是因为这天所见的两条“放哨”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张倩 《江淮法治》2013,(6):43-43
每逢节假日,想到长辈们的轮番催婚,租男友或女友回家便成了广大单身适龄青年的救命稻草。但这种看似时髦新潮的行为背后却存在着法律隐患。2013年春节前夕,淘宝网上悄然兴起了一股出租“男友”、“女友”的热潮.“男友”、“女友”成了非常抢手的“年货”。然而在“男友”、“女友”出租风行的背后却是单身适龄青年们道不尽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5.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每逢喜庆或重大节日,人们相互之间礼尚往来,已成为沟通感情、培植友谊的一种传统方式。可如今,“送礼”却已渗入了一些污浊的成份。这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为达到自己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大肆向上级领导公款送礼,使“送礼”这一古老民俗也充满了铜臭味。据苏北某县纪委资料显示:该县1997、1998两年,立案查处的涉及15名乡科级干部的经济案件中,有11人公款送礼或接受公款送礼,占立案人数的73.3%,礼金共达25.9万元。公款送礼名目多 近些年,公款送礼五花八门,令…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的60年,中国人送礼的形式有了哪些变化,“礼品”的内涵发生着怎样的演变,人们对待送礼的态度又有着怎样的不同。针对这些问题,三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社会背景的嘉宾畅所欲言,有的从亲身经历出发,有的带上了老—辈的回忆,还有的侧重于敏锐的社会观察,他们用各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对“中国式送礼有了更深的体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行政证明在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广泛存在,但长期被视为,甚至仅仅被视为一种“行政证据”,把它作为一种“行政行为”研究尚付阙如。行政证明作为一种证明材料固然属于“行政证据”范畴,但当这种材料由行政机关提供并予证明相对人某种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时,它又成为了一种由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本文将“行政证明”作为一种“特殊行政行为”,研讨了它的行为性质、可诉性及其诉讼特点。这一努力有助于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落实,明确行政证明行为在行政诉讼中的可诉性,改变人民法院对行政证明行为“半推半就”的受理态度,以及促进行政法理论,特别是行政行为理论的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何时开始,“送礼之风”也刮进了联合国安理会。我在安理会工作期间,发现每届安理会主席都会向其他理事国的代表送礼.送礼是“公开”的,通常是在月底,礼品常常有独特之处,而且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指的公款是指国家或集体所有的财产。“公分”是指经集体研究对单位所有的公款(物)进行分配的行为。 “公分”形式 据在办案中调查可以列为以下十种“公分”形式:  相似文献   

10.
骂人也能挣钱——捧着厚厚一大叠几斤重的钞票,石俊英双手颤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告诫大伙:“一定要乘胜追击。百骂不挠,把产业做大做强!”扩大“经营范围”后,这些人不仅骂人,还打砸他人财产,实现了“动口又动手”的经营模式转变,发展到最后,他们一个个进了班房。  相似文献   

11.
风采 《法治纵横》2011,(8):64-66
中央特科,内部有个承为“打狗队(团)”的特殊组织。又称“红色恐怖队——红队”。打狗队自它武立的那一天起,便在上海严酷的白色恐怖下,以文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展开了惊险而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打狗行动”。  相似文献   

12.
<正> 票据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票据行为是指以负担票据债务为目的所为的要式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参加承兑(我国《票据法》没有规定)和保证。票据行为具有要式性、无因性、文义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票据行为是一种负担票据债务的行为,但票据债务的产生往往又不以实际交易中已经存在的票据原因为其必要条件,何以会出现这种法律后果?理论上究竟有何依据?这涉及到票据债务的理论基础——票据理论(Wechseltheorie)的问题。 最早提出票据理论问题的是艾尼尔特(Eniert),他于1893年首次倡导了“商人钞票说”(Panierseld derKaufleut),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利伯(Liebe)、托尔(Thol)等学者相继提出了“要式行为说”、“定额支付约定说”、“交付契约说”等,以后在“要式行为说”的基础上,又相继产生了一些新的票据理论,如“创造说”(Cre-  相似文献   

13.
“当官不打送礼的”,这是旧社会官场处事的哲学。然而,宿迁市人民法院曹集法庭庭长卓光勤,却是一位专“打”送礼的“官”。违法亲戚的礼——不收1982年2月,40出头的卓光勤在结束他20多年军旅生涯后,头顶国徽,肩扛“天平”,来到曹集法庭当庭长。他上任不久,有一外地农民为其妻被人拐骗告到法庭,而拐骗人妻者恰恰是他辖区内的一个亲戚。原告刚走,那位亲戚就提着6包糕点登门了。卓光勤扳起面孔对他说:“你现在已经违法,必须依法办事,这个礼我不能收。”来人又哀求他:“俺30多岁才成个家,你就高抬一下贵手罢。”卓光勤一口回绝:…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的民法学说与立法中民事法律行为概念存有重大分歧,其根源在于建立的基础不同。传统民法学尽量避免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合法性评价,而将民事行为分为有效、无效、可撤消和效力未定四种情形;我国立法则将民事法律行为仅限定为“合法行为”。二者为弥补相互间的差异,导致了诸多自相矛盾的情形。比如,传统民法学说在避免对法律行为进行合法性评价的同时,又认为其属于适法行为,以与违法行为相区别;而我国立法虽规定法律行为属“合法行为”,但又接受了传统民法学中的可撤销行为和无效行为规则(并认为这些行为属不合法行为),然后另设“民事…  相似文献   

15.
尹耿昂 《法制与社会》2010,(34):360-360
诈骗罪是我们时常遇到而又颇令人头疼的一种犯罪,无论在批捕环节还是公诉环节,如何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何认定其“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手段、以及如何认定犯罪数额等都是难题。本文从诈骗犯罪主观目的、行为手段、作用方式、财产的范围等方面出发,分析诈骗罪的基本特征,为打击该类犯罪提供相应的司法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前卫 《政府法制》2009,(15):33-33
如今,“潜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跑官要官、学校招生、公务员招录、年节送礼、各类排行……“潜规则”像癌细胞一样,逐渐向社会肌体的角角落落扩散和渗透,让许多人苦不堪言又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7.
送礼不单纯     
小时候在老家,送礼一般叫“挂礼”,每逢谁家有喜事,就会广发请帖,当时礼又不重,一斤白面粉,外加几块钱,也可以送出去,因为等你也办席时,别人就会参照之前记录在案“挂礼”,按不低于原价值的予以“还礼”。礼就是—种民间“往来”方式,鲜有办席是以“赚钱”或以获取额外回报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促进研究诚信:定义、当前的认识和未来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尼古拉·斯丹尼克教授对科研诚信问题有过深入研究。其撰写的“ Fostering integrity in research: definitions,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 ”一文,对“负责任的研究行为”、“研究伦理”和“研究诚信”作了更精确的定义,并得出了优先要做的事的一般结论和更有效地回应不端行为并促进更高标准的研究诚信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所谓法院“不作为”行为就是指法院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规避法定职责的行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对于防治司法腐败,推行司法公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法院“不作为”行为的表现及其特征法院的“不作为”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表现多样,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过程,法院的“不作为”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立案过程中的“不作为”行为。具体包括:①符合起诉条件的起诉不予受理;②不予立案,又不依《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给予书面裁定,使当事人没有上诉依据;③不予立案也不说明理由或向当事人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许晖 《政府法制》2012,(15):42-42
杜甫写有《空囊》一诗:“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这首诗写尽了诗人生活艰难的窘境。其中“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囊中羞涩”,也写作“阮囊羞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