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社会治理作为一系列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它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所采取的。社会治理是与我国的法治建设紧密联系的,其实质是现代法治精神指导下的社会治理活动,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社会治理及其创新中必然要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钟奇江 《世纪桥》2007,(3):64-65
建构法治社会需要具备一定基础,其中,市场经济是经济基础,民主政治是政治基础,精神文明是思想文化基础。我国要想建构法治社会,就必须夯实这些基础。  相似文献   

3.
贾高建 《新视野》2006,1(2):26-2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正在取代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而逐步建立起来,而在这一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越来越迫切地提到了议事日程。市场经济与法治国家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离开市场经济的法治要求,政治体系本身的法治化是没有根据的;而没有政治领域的法治化,经济领域的法治化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将经济领域的法治化和政治领域的法治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建构起法治国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喻中 《唯实》2014,(1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重要论断为建设法治中国规划了新的路线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过程中,法治国家勾画了一个整体性、纲领性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一是要求国家机构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构在法律设定的权力、职责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5.
谢慧 《理论学刊》2020,(1):123-1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与具体场景,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和使命,随着改革的推进展开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建构,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体系,并在塑造社会主义法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领导权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开创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二元性的法治体系,形成独特的社会主义法治模式。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保障。法治思想及其制度建设主要来源于西方,但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缺乏法治思想理论和制度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固然必要,但扬弃中国古代法家法治思想,传承超越,建构一种融会贯通、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律制度更为必要。由此,评述先秦法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基本理论观点,进而阐述法家法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仍具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法治中国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具有良好法律秩序的社会运行环境。中国律师的社会性、专业性、独立性等特点性质决定了中国律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律师职业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等功能特点也利于法治中国建设。律师是法律秩序建构者之一,律师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地位独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林瑞英 《探索》2001,(4):91-9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当代相对最好的治国方式,其根本标志就在于"法律至上"权威地位的确立.法治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与补充,这对任何法治社会来说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是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出发点.我们党之所以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把"德"也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主要是基于我们预定实现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决定的;当然,也还同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有关.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有其特定的含义.对之有了正确理解后就会明白强调德治,不可能"干扰"和"影响"法治,更不意味着要回复到人治的老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进程的法治,在其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初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中,社会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就是法治进程中的成本,它包括效率的消解、公正的流失、社会经济负担加重、体制的部分失灵和观念的失衡等。法治进程中的成本支出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对法治进程中成本的充分认知,辩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节约和控制成本的途径和方法,是法治进程中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我们传统文化中法家的依法治国,也可以简称“法治”,但它同西方的法治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法治完全是另一种文化的产物,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它是指一个社会不是由人统治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不仅需要法制基础,更需要“法治”基础。在探讨市场经济与法治的相关性时,应重视法治理性的维度。法治理性是市场经济模式发生与运行的重要化基础之一,它为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前提和人道根基。在西方,法治理性的社会化是通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和罗马法私法原则公法化来完成的。法治理性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形成、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西方古代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全社会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的状况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全社会具备法治思维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全社会成员通过自身努力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全社会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良好外部环境,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奋斗目标,代表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得尤其迫切。二者的结合使“法治”与“德治”均具有新的内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最终形成体制化、扩展化、积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开放的、积极向上的尊重法律权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迫切要求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5.
法治秩序在乡村的建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是社区情理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无法撇开社区情理来谈论乡村的法制建设。转型期社区情理的特点有利于送法下乡,送法下乡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乡村程序理性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法的本质是民法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其决定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目的和体系。民法是权利法 ,表现在其制度、规范、目标等方面 ;民法是私法 ,在立法、司法、法学教育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 ,根本原因在于其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起来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表现在其确立了市场主体资格 ,财产归属和流转制度以及以其理念指导市场经济的运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文明的当代转型是以现代法制的理性整合为前提,而现代法制的理性整合则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社会现代化的可靠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发育起来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形式。目前,全国已建立了14万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但这些组织普遍存在法律缺位、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快这方面的立法进程,尽快确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义支持。思想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协调,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思想道德建设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20.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法律依据。在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应该由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发挥两个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