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菲律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除了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短期的粮食自给甚至略有出口之外,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菲律宾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菲律宾出现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预测菲律宾粮食生产的前景及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推拉理论及弗雷特·李的人口迁移理论对影响菲律宾人移民海外的因素进行探讨,本文认为菲律宾人移民海外主要由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等环境中的"推力"和移入地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政治自由度和福利制度等环境中的"拉力"共同形塑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经历了从“中立不介入”到“介入但不陷入”的转变.在“重返亚太”战略背景下,美国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菲美关系的加强影响了菲律宾亲美政治势力对南海问题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菲律宾南海政策的激进化.美南海政策对菲律宾的误导和菲律宾自身对形势的误判使菲南海政策已走上错误的轨道,菲律宾国内政治等因素限制了菲南海政策的回调.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菲律宾粮食、工业原材料、就业机会等重要来源,而且也是菲律宾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1950年,农产品出口在菲律宾出口总额中约占85%,到1960年仍约占70%.七十年代以后,由于菲律宾工业制品的出口比重逐渐上升,农产品在出口中的地位才趋于下降.尽管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国内各政治集团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制定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国家本位意识和立场,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有:坚持菲律宾所占据的南海岛礁的“主权”;要求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来解决南海争端;坚持南海仲裁“裁决”,等等。而硬实力的不足、美国安全承诺的不确定、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克制与和平立场以及菲律宾民情等因素导致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的共识。除了对策略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导致的分歧,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于菲美同盟及菲美双边军事协议存在着认同与强烈反对的不同声音,其深层原因来自于要求独立自主的反美民族主义与菲律宾国家安全需要之间的矛盾。菲律宾后续仍可能试图以南海“仲裁”结果对中国进行“软”抗争;菲美军事安全合作仍有强化的可能;中菲南海双边谈判以及共同开发协议有可能会随着菲律宾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受到影响,存在较大变数。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相当长时期里,东盟国家为实现粮食自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东南亚成为当今世界少有的粮食自给有余地区。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一两年来,东南亚国家出现粮食产量下降,自给率降低,对外依赖增强的趋势,国内粮食短缺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一、好景不长的东南亚粮食自给东南亚国家拥有较好的粮食生产条件,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能够一年多熟。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都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缺粮国力争实现粮食的增产与自给,泰国、缅甸、越…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动因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之后亚洲国家贸易出口普遍不振 ,菲律宾的制成品贸易出口却在 1 990至 1 997年期间保持了很高的增长率。尤为例外的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菲律宾贸易出口摆脱了地区经济危机传递机制的影响 ,仍然保持较佳的业绩。然而 ,支持菲律宾贸易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所谓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大宗出口。本文介绍菲律宾出口贸易情况及其商品结构 ,剖析菲律宾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动因 ,预测菲律宾出口贸易发展的前景。一、菲律宾贸易出口增长与出口商品结构菲律宾的贸易出口在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 1 990— 1 997年间的年平均贸易出口…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问题对中国人民来说,始终是天字第一号大事。在国民经济的排行榜上,它始终是重中之重、基础的基础。 粮食现状:低水平的偏紧平衡 我国粮食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16年,粮食产量连登三个台阶,成绩确实举世瞩目;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减少,粮食品种结构的失调等因素,又使我国粮食生产和供应处在一种紧紧巴巴、勉强维持,须臾不敢大意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约有十万人。分布在包括首都马尼拉以及除巴塔纳斯(Batanes)省以外的菲律宾全国各地。菲律宾华侨的39%聚居在首都马尼拉,如果包括马尼拉市郊的话则达45.4%。菲律宾华侨大部分经营零售贸易,进出口贸易,经营糖、椰、麻、烟和大米等农产品林产加工;也有少数华侨经营金融业(当铺、民信局、汇兑庄、银行等)。华侨同菲律宾人民一起为争取国家独立,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菲律宾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各地华侨一样,菲律宾华侨也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据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0.
从六十年代到1979年,菲律宾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达5—6%,轻工业打下了一定基础,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由一个长期缺粮国变为粮食出口国。从1980年起,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1983年经济更为困难。本文拟就近二十年菲律宾在经济上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利君 《东南亚》2009,(3):40-45
2007年的世界“粮食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印度作为中国的邻国及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如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旦印度粮食危机爆发,不仅会对正在崛起的印度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而且会波及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因此,我们应当关注印度粮食安全,并寻找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长缓慢,需求不断增长,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如何保证粮食供应安全已成为东南亚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东南亚各国纷纷实施粮食新政,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给与粮食安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促进中国与东盟强化在粮食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后,菲律宾华侨社会经历了深刻变化。“菲化运动”对华社产生强烈冲击,华侨社会陷入动荡。在菲律宾政府放宽华侨入籍条件后,华侨社会逐步演变为华人社会,其政治认同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因素不但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产生影响,也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华人社会紧密关联,是深入反映华侨华人社会处境的一面镜子。为此,研究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可为进一步了解菲华社会提供良好视角,同时也可为当前汉语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战争损失赔偿作为战后美菲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菲律宾的重视并力求解决。对此,美国给予了回应并作出了赔偿,但不彻底,留下7300万美元未能支付。由于美国国内的党派纷争、政府关注重心的变化以及对菲律宾在接收赔偿后的经济状况和政府腐败的不满,使得对这一余额的赔偿历经十余年之久,直至肯尼迪时期才得以解决。它对美菲关系尤其是菲律宾的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菲律宾对美菲关系的重新评估并形成客观认知的进程;加剧了菲律宾民族主义情感中的反美倾向;促进了菲律宾外交的“亚洲转向”。  相似文献   

15.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菲律宾文学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中国有选择性地翻译、简介菲律宾文学名家名作;中期是菲律宾华文报刊与中国的报刊共同关注"菲华文学";后期是对菲律宾文学特别是菲华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对菲律宾文学的总体性介绍;对菲华文学的宏观论述;对菲华文学与中国文文学学关系之探究等。随着时间的迁移,研究逐步细化,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比如研究整体上重"华文"文学而轻"非华文"文学等。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deter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food insecurity status of women in South Africa can be reduced by participating in gardening around the homestead, using survey data from 207 women farmers. A household food insecurity average score index and an empirical model that accounts for observed and unobserve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food insecurity were employed.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me worked to reduce the food insecurity of women significantly, and also show other policy factors that need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reduce food insecurity. We recommend that policy interventions towards promoting high participation by women are a sustainable strategy to address food insecurity and to achieve the 2030 agenda targeting an end to poverty and hunger.  相似文献   

17.
为了和平解决菲南穆斯林分离主义问题,菲律宾政府与穆斯林反政府武装“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先后签署两个和平协议,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也进行了长时间的和平谈判,但仍未实现菲南的和平。原因在于菲律宾政府与穆斯林组织在实现和平的目标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双方已签署的和平协议未能成功实施,削弱了人们对和平进程的信心;此外,也未能形成一个达成和实施和平协议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Faith-based organisations (FBOs) have long been involved in HIV and AIDS impact mitigation and humanitarian relief, but most are not equipped to intervene in the structural drivers of food insecurity and attendant health inequities. Acknowledging limitations is as paramount a task for organisational effectiveness as maximising strengths. This article reports findings from a study of HIV-positive care supporters who volunteer with a church-run home-based care organisation in Swaziland. The article seek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chronic food insecurity on antiretroviral adherence practices and how these individuals manage daily food shortages. Findings highlight the limited capacities of FBOs in highly vulnerable settings and the imperative for international and 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