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态文明与人的科学发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问题。一、生态文明是人的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为:生态文明是人的需要得以满足之根,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之基,人的能力发展之源。二、人的科学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体现在:人作为主体,担责生态文明,科学理念,引领生态文明,丰富知识,支撑生态文明,高尚品格,促进生态文明。三、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的科学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化认识,高度重视;认清形势,直面现实;统筹兼顾,科学应对;推行生态经济,提供物质保障;健全法律体系,强化约束机制;繁荣生态文化,优化人的素质;倡导生态消费,优化生活方式;重视国际合作,共建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3)
生态问题是当前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生态问题的关键是核心价值观问题。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政治观和生态实践观为借鉴,对人们的自然观、技术观、消费观、政策观和实践观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的第三次变革,就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重建生态文明。重建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当代重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同样需要重建。中华文化的当代重建,首先需要重建当代文化视域与方法。这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应该确立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生态理性哲学为认知基础;二是应确立文化重建的当代原则,即文化本位动力原则、立根扬本的本土文化原则、以人为本位的主体原则、多民族文化平等交流与整合原则、全球视域的文化传创原则;三是应构建文化重建的当代方法论体系,这一方法论体系应该以生态化综合为本体要求,以转换生成辩证法为认知方向、以过程-生长论为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罗尔斯顿生态观具有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他们都关注生态问题;肯定自然先在性,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们的生态观本质差异体现在:马克思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罗尔斯顿是以培育人的生态伦理实现人对自然德性之爱。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生态观之比较,启示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时,应理解和深化马克思的生态观,吸收和借鉴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注重提升公民伦理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三位一体的统一;坚持自然关爱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完善制度基础上培育关爱文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对生态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并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新发展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把协调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等方面作出了贡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则在于强调和警示人类必须按生态平衡规律办事,和谐发展;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其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这一思想包含了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以及共赢全球观,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真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严密的系统思维,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具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主要是通过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认识方法、思维模式、价值导向、流转机制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其和谐文化特质。在现代中国语境下,可以从融通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和谐因子、整合中国现代和谐文化的创新成果、争取中国未来和谐文化的生态空间等方面入手,对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文化特质予以强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有惊人的契合之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逻辑必然;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现实使命.因此,要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先进理念,着力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特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进行,着力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特色;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着力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潜在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好地享用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含丰富的生态德育思想:天人观体现了以自然为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义利观体现了人品识别和利益分配的生态德育思想;和同观体现了知人善任的生态德育思想;荣辱观体现了知耻奋进的生态德育思想;身令观体现了为人处世的生态德育思想;上下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生态德育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楠 《理论视野》2023,(6):64-69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本质性关联。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的现代表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性、人文性、包容性等方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与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是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开启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然而生态伦理学要得以确立 ,还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哲学依据。为此 ,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 ,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至备 ,那么 ,天人合一观与生态伦理学究竟有何异同 ?能否成为生态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本文即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论释。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4)
建设生态文化是人类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生态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历届领导人都对生态问题有所关注,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江泽民生态文化的来源和主要内容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能发现对于江泽民生态思想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净化政治生态:问题、逻辑与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不仅需要强力的反腐败斗争,良善的政治制度,更需要建设优质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聚焦影响政治生活的问题视域,着力解决多元文化、亚文化、政治认同分歧等面临的突出问题;应把握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的逻辑运思,充分理解政治文化建设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全面从严治党等内在联系;应拓展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进路,从坚持"四个意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规矩意识等入手。  相似文献   

14.
宋小飞 《学理论》2014,(7):151-152
以哈尔滨市湿地文化旅游为切入点,针对依托哈尔滨湿地文化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建议问题,运用民俗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哈尔滨湿地文化旅游进行研究,找出湿地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湿地生态博物馆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哈尔滨湿地旅游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35)
马克思、恩格斯是否具有生态思想,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来源,历史和逻辑的发展情况,是今天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到,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需要加以鉴别,更多地吸收有用的成果,为我所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和社会主义生态学发展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选择了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略和目标。实现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化建设。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境遇,这种特殊要求决定了中国生态文化建设要符合中国生态实际,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近些年来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的缺憾,这些缺憾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中国当前的生态文化建设陷入了重重的困境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生态法律保障制度,确立生态知识供应体系,优化生态物质驱动力量,提升生态社会参与程度将是破解困境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17.
树立科学的公平正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首先需要树立一种科学的公平正义观。因此从三个部分对科学的公平正义观进行基本分析:一是确立对人类社会一般公平正义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论;二是在确立的基本方法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辩证、理性地看待当今中国的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三是着眼于中国未来的发展,确立追求公平正义的基本方向与原则。  相似文献   

18.
张云飞 《理论视野》2008,(10):27-30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就是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成为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作为生态现代化成果集中体现的生态文明是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文明。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而生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对待生态问题的总体观点和政治实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间经历了排斥徘徊、反省激进、理性实践和倡导全球治理等四个阶段,其嬗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危机,动力基础在于社会民主党对"基本价值"的探索不断深化,直接原因是其面对党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权宜回应。西欧社会民主党生态观的嬗变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社会治理机制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