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4,(4):58-61
这次修宪的最大特点是修宪为民。这次修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民谋利益是这次修宪的根本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富裕起来,承认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宪法修正案追寻的是,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合法权益的保障。宪法修正案中有许多条款事关百姓民生。前所未有地牵动着社会各界的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4,(3):60-60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修改宪法,是一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成熟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是根据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所提出来的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和人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实施的,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又先后进行了四次修改,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宪法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是否修宪,到由谁来修宪,按何种程序修宪,以哪部宪法为基础修宪,尤其是修什么,不修什么,这些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决断,更重要的是,体现着对宪法的某种规律或法则的苦苦求索。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仅要靠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精神和勇气,更重要的是要靠对宪法之道的认识和把握。 凡事皆有道。事分大  相似文献   

5.
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是我国法治实践的一条基本规律。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分别进行了5次修改。通过修改,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为改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实施的,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又先后进行了四次修改,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宪法...  相似文献   

7.
宣传提示     
不得随意刊发有关修宪内容的稿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修改宪法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有关修宪的报道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未经批准,任何新闻媒体不得刊发有关修宪内容的稿件。严禁刊载干扰修宪、散布错误政治观点的文章和信息。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创造的新的社会经济关系结构、新的社会共同体及新的价值体系,冲击着现行宪法规范。同时,近年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以及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得现行宪法的修改成为必要。本次修宪体现出“条文最多、内容丰富;以人为本、彰显人权;与时俱进、接轨国际”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并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中共中央建议对1978年宪法“作比较系统的修改”.作为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真直接主持宪法修改起草工作.他在研究比较了以往三部宪法后提出,修宪应当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关于修宪的原则,彭真提出: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二是宪法只能写现在能够定下来的、最根本的、最需要的东西;三是先考虑内容,再仔细斟酌文字.他强调,宪法是大家制定,大家修改,大家遵守,因此要充分发扬民主.从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修宪委员会到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修宪委员会共召开了五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也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其间宪法草案还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彭真主持下,修宪委员会及其工作班子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努力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和智慧结合起来,为新时期的建设与改革、民主与法制的推进,完成了一项具有奠基意义的工程.  相似文献   

10.
刘武俊 《唯实》2005,(3):51-55
备受瞩目的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已经尘埃落定,宪法修正案以高票获得通过,宪法文本又一次刷新。修宪之前,有关修宪的话题几乎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法治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更是令人欣喜,倘若以宪法修正案的表决通过为"分水岭",将  相似文献   

11.
2004年3月,中国进行了第四次修宪,此次修宪一大亮点即提出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试从宪法与人权的关系、我国宪法对人权的规定进行分析,对适应宪法修改,中国应如何作相应改革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30年来,宪法学研究在叙述话语、文献引注、认知模式等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进展;同时,在宪政理念、违宪审查、宪法司法化等研究内容领域也赢取了成就。遗憾的是,宪法学者们对修宪主体的人员构成、修宪内容的严肃性、宪法与政党、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的探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3.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法治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曙宏 《新视野》2001,2(6):4-7
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面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依法治国,既是整个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共同文明成果,又是中国近代100多年来有识之士的治国梦想。20世纪末,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并通过修宪程序将其载入宪法总纲,这无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外电评论:“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的一个公开宣示。”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将在21世纪实现法治的政治宣言。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从依政策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变,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旨在确定修改宪法程序的《国民投票法案》在日本参议院获得通过。这是自1947年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日本首次对修宪程序进行法律认定,标志着日本在修宪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用首相安倍晋三的话说就是,日本"已经进入讨论新宪法时代"。  相似文献   

15.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意,依宪治国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依据.实现依宪治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深入进行宪法教育,在全体公民中树立几种宪法意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党法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宪法,以适应社会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要重视宪法解释工作;必须健全宪法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唐忠民 《探索》2015,(2):188-192
依宪治国是党和国家在选择治国理政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决定。实现依宪治国,必须具备良好的宪法、健全的宪法实施机制以及坚定的宪法信仰。我国目前存在宪法信仰缺失、宪法权威不足、宪法实施不力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桎梏,宪法教育的不力,宪法作用空间的缺失,其他权力的干扰和阻碍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然发展阶段。由此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关要依宪追究违宪行为,我国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要在现行宪政体制下履行宪法实施职责,执政党要依宪执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要增强宪法信仰,这样才能促进依宪治国战略目标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7.
杨合理 《学习论坛》2004,20(2):39-40
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保障 ,在公民的基本人权中 ,财产权又居于核心地位 ,很值得重视。加强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我国宪法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尚存在缺陷 ,应通过修宪给私有财产权以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18.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载体。党的领导应通过宪法来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核心价值的体现,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因此,维护宪法权威意义重大,是当前法治建设的一项紧迫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2 0 0 4年修宪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文明”等入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文章通过宪法保障制度说明必须加强宪法实施的立法保障 ,发挥国家机关在保障宪法实施中的作用 ,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宪政意识和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20.
向宪法致敬     
《学习导报》2014,(24):64-64
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将宪法实施日变成国家纪念日,是对宪法这一根本法的尊重。我们期盼,从此宪法在公民心中不再遥远,更多的人能亲近宪法,感触到宪法的关怀和温暖。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宪法权威更加彰显。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执政之基,治国之本,必须严格遵循。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其核心是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