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小琳  伍远近  孙博 《小康》2004,(2):14-17
龙港,一座被称为"城"的镇子,拥有"中国农民城"、"中国印刷城"和"中国礼品城"三块气势压人的御赐招牌却始终无法撤镇建市。这是20年来萦绕在龙港人心头挥不去的无奈,也是温州市、苍南县和龙港镇三级政府官员之间纠缠了20年的恩怨纷争。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9,(33)
正素有"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之称的浙江龙港撤镇设市,其改革具有示范意义。温州市市长姚高员曾就此表示,龙港撤镇设市是新时代新型城镇化的创新举措,是行政区划改革创新的重大突破,是农民就近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探索,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大胆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龙港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一种希望撤镇建市的冲动变得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发达和体制上的弊端并存,这种矛盾已经日益演变为政治上的需求。“中国第一座城市”龙港位于温州南部,处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龙港自称是苍南县的经济中心,不过这一点几乎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同时,龙港还是温州市以及浙江省的经济强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  相似文献   

4.
龙港建镇于1984年。建镇20年来,龙港从原来仅有6000多人口的5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到现在的130个村(居)、23.5万人口的大镇。现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浙江省综合实力30强镇、温州市综合实力10强镇、苍南县的经济中心。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29亿元。回顾龙港20年的发展历程,其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4条:坚持从龙港实际出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建镇初,面对一没资金、二没人才的困境,龙港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和股份合作经济“三大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突破了土地无偿…  相似文献   

5.
中国“三农”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农村城市本无鸿沟,人们原来都是在田园里生活。城市初始就是农民创造的,一部城市发展史,就是农民演变为市民的创造史。建国50多年来,中国的农民艰苦奋斗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沉重而伟大的贡献。现在城市的发展“日就月将”,农村却举步维艰。“城得山水而秀”,城市需要农村,城市的繁华需要农村的繁荣。扶弱携后,投桃报李,这是一个文明平等、共同富裕社会的应有之义和情结。同时,也只有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了,中国经济才能快速持续发展,中国全面反哺农业非常重要,是时候了,不能再有迟疑。中国农民最质朴、最富牺牲精神和创造精神,无数事实表明,中国农民一旦站到有利位置上,他们的历史创造性就会像黄河之水一样滚滚而来,成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给农民全民待遇,举全国之力给予他们各种政策援助和财力物力支持,让中国“希望的田野”也迎来美好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汤宝林 《今日浙江》2003,(12):36-37
鳌江流域位于温州南部、浙南闽北交界。改革开放以来,鳌江流域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温州瓯江和飞云江流域相比,鳌江流域的发展相对滞后。龙港建镇于1984年,经过19年的发展,龙港已经从原来仅有  相似文献   

7.
龙港的造城传奇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有两个称呼最特别:一个是"中国农民第一城",这是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的王芳的题词;另一个是"中国第一座城市",出自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之口.  相似文献   

8.
汽车驶出温州市区,沿104国道向南行进。此行的目标是位于苍南县龙港镇颇有些名气的“农民城”。约两小时后,汽车驶过龙港大桥,展现在眼前的是宽50米、长3.4公里、上下四车道的龙港大道,进入城区后,两旁不锈钢广告灯箱依次而立,人行道上铺满彩色地砖,街头巷尾“国内直拨、电脑收费”的电话亭随处可见。市内87条街道纵横交错,水厂、电厂、三星级宾馆、现代化医院、学校、游泳池一应俱全。初来乍到的人很难想像13年前,这里是鳌江江畔的几个小渔村,而现在的龙港镇则成了中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样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绍兴县抓住迁址建城的历史机遇,根据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工作思路,完善规划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深化城市管理,形成建城合力,城市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有县无城”到“迁址建城”,建成  相似文献   

10.
深化认识,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对建设“农民城”的思考俞芳林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消灭三大差别,是几代人憧憬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小城镇,建设新的小城镇”,“允许农民进入...  相似文献   

11.
一是扩大中心镇规模。对城关镇和近郊镇进行“撤镇建街道、撤村建居”,实行城市式管理;中心镇周边的乡镇并入中心镇,实施人口梯度转移战略,支持引导农村人口由高山、海岛、偏远欠发达地区向平原  相似文献   

12.
“70年代造田,80年代办厂,90年代建城(镇)。”这是社会上对近30年来农村发展进程的生动概括。 1994年,上海市率先提出: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准备用若干年,把全市5万多个自然村归并为3万  相似文献   

13.
从九江“引农造城”工程看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蔡青云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农业传统,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如何加速城市化进程?九江农民用行动作了回答:自己造城,用自己的双手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圆“城市梦...  相似文献   

14.
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地处天山支脉却勒塔格山南麓,素有"瓜果之镇"的美誉。国道314线、南疆铁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2007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3元。近年来,该镇党委牢牢抓住镇情,围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目标,大力加强党的  相似文献   

15.
狠抓村级建设 促进事业发展刘为民湘江镇地处会昌县城,是会昌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有6个村委会.农村人口7304人,150名农民党员。从1993年起,该镇把强化村级组织建设作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引导农民奔小康这个中心,探索了一条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丁振俊 《今日浙江》2016,(13):29-29
2014年,龙港镇成功获批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改革镇。龙港将以问题为导向,对标精品,补齐短板,坚持产城融合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迁村建镇,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迁村建镇在合理使用土地、加速农村城镇化、更新农民观念和促进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优越性,并且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4,(12):F0003-F0003
黄桥建镇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属黄桥革命老区,位于通、盐、扬、泰四市交界处,是“四县通衢”的交通要冲。总面积176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辖55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提琴产业之都”、“国家级生态镇”、“全国文明镇”等10多项全国性荣誉。是江苏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泰州市区域发展“小城市”、泰兴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副中心”。黄桥工业园区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桥工业园”为南北其建园区,开创了我省乡镇级园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共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旖聃 《前沿》2004,(5):44-47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源和助推器。其论据如下 :①加快城市化步伐 ,有利于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②城市化的推进 ,必将大大推动工业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③推进城市化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④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 ,才能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使农民更快走上富裕之路。⑤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 ,才能用现代城市文明有效地改造农村 ,并缓减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可以这样说 ,没有城市化 ,就没有工业化、现代化。根据我国国情 ,我国应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 ,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要加快城市化 ,就必须实行“经营城市”的战略。即运用市场经济手段 ,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的运作与管理 ,走出一条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新路子。具体说 ,就是从土地资源、城市资产、资本市场、产业发展四个方面经营城市 ,从而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 ,提升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基于对初级阶段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在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开创了一条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国的道路,从而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勒了这条道路的具体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了经济根据和可操作程序。研究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道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基础地位的认识,有助于对中国改革、稳定与发展大局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