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合法转租框架下房屋转租合同的效力认定、出租人的权利保护以及善意次承租人的利益维护等疑难问题,或牵涉不同观点之争,或缺乏规则支撑,尚需法院从理论和实践出发进一步思考与把握,以实现当事人利益之平衡,维护房屋租赁市场的良好秩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的转租法律关系,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转租纠纷中的争议点进行了评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立法的建议,即改转租行为之限制主义立法模式为自由主义立法模式,给租赁权以物权保护,重构我国用益物权体系,把租赁权纳入到用益物权中加以保护,以加强对转租关系中次承租人利益的保护,最后对具体的条文规定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3.
《合同法》第224条第2款放宽了擅自转租解除权的行使条件,擅自转租并不能等同于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出租人的单方解除权正当性不足。擅自转租解除权的行使存在链式反应现象,尤其在商事转租中,解除效力的溢出容易导致第三人的关系专用性投资事后套牢。应结合转租规范意旨和价值取向,对出租人与第三人之间利益进行平衡优化:首先,从出租人以链式反应攫取转租合同的剩余控制权入手,以根本违约作为法定解除的前提,并排除6个月除斥期间的适用,谨慎行使解除权以缓和出租人的机会主义解除带来的负面效应。其次,链式反应也使得第三人获得对出租人解除合同的部分抗辩权,可引入第三人与出租人的交涉,使第三人获得合理信赖的保护。最后,在具有特殊利益考量的情形如居住权的特殊保护与非典型转租合同中链式反应出现异化,对擅自转租解除权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在房屋租赁关系中,我国法律规定了对承租人权利的特殊保护,即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和买卖不破租赁制度.通过对有关房屋租赁权性质的几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认为房屋租赁权既非单纯的物权也非单纯的债权,而是出现了租赁权物权化的趋势.在转祖制度中,转租对出租人、承租人和次承租人的效力以及自行转租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合法转租的情况下,次承租人利益的保障系于转租人租赁权的稳定性,这对于善意的次承租人不利.在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时,应赋予次承租人先买权.且次承租人的先买权应优先于承租人的先买权.从立法上应赋予次承租人先买权形成权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合同法》对转租问题的规定过于简单 ,实践中易发生纷争 ,有碍交易便利与安全。本文对转租制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完善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房屋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条件是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必备前提,我国相关法律对于行使条件应如何适用的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应在兼顾承租人与出租人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运用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的方法重新审视行使条件,明确房屋优先购买权必须以合法租赁关系为前提、让利方式下不适用同等条件、未约定排除优先购买权行使三个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8.
共有房屋转租是当前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但是我国现行的法律对此规定过于简单,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不少难题。租赁权是一种具有“物权化”的债权,其不利于保护善意的次承租人。当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竞合时,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优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当承租人、次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竞合时,次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优先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共有人与次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竞合时,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应当优先于次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相似文献   

9.
公司转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损害公司相关者利益;也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公司人格,拓宽公司盈利空间。新公司法从投资对象和投资数额两个方面对其加以限制,但是没有规定违反限制转投资的法律效力。笔者认为违反对象限制转投资应认定为无效行为,而违反公司章程对数额限额的转投资应认定为有效行为。  相似文献   

10.
竞业禁止有法定的竞业禁止与约定的竞业禁止。约定的竞业禁止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其雇员所签订的竞业限制合同。竞业限制合同是许多企业保护其商业秘密的一种有效手段 ,但竞业限制合同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充分保护企业利益的同时 ,可能会损害雇员的劳动生存权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因此 ,竞业限制合同必须既合法又合理 ,兼顾企业利益、雇员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实践以受补偿主体提供生态服务为前提,但是通过研究美国相关司法案例的发展史及其变化,发现受补偿主体的行为性质难以确定为“损害”或“增进利益”,“损害”和“增进利益”的区分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不能成为生态补偿正当性的理论基础。生态补偿的正当性由社会条件决定,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可知,公共组织有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与相关联组织发生利益冲突,进而损害整体效益。体制上的缺陷造成我国各地各级警察组织为各自利益进行了持久的博弈,而地方警察组织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各级警察组织利益追求最大化是当前我国警察组织间协作的诸多问题的主因。因此,完善组织制度、规范警察行为、深化改革警察组织结构和提高警务人员素质是解决当前警察组织间协作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并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该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侦查成本与犯罪成本是对立统一的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侦查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宏现来看,提高犯罪成本、压缩侦查成本有利于降低犯罪率和提高侦查效益;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简单地提高犯罪成本和压缩侦查成本是片面且不可取的。应该从合理投入侦查成本、降低犯罪率和控制犯罪能量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并加强落实,以达到提高侦查效益、减小犯罪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公平和效益是证券民事侵权诉讼前置程序的重要价值。两个价值具有一致性,两者互相包容。但两者冲突也是明显的,前置程序在实现效益价值的同时,使公平价值受到很大损害。两个价值的冲突引起学界的探讨。通过协调前置程序的两个价值,建议取消或改进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16.
在法益保护方面,现行金融诈骗立法没有贯彻平等原则,对金融交易的双方没给予平等只注重保护金融机构利益而漠视客户利益,立法中应适当设置保护客户利益的条款;在立法模式方面,现行金融诈骗罪立法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因此,应修改金融诈骗罪立法,改变现在传统诈骗罪结果犯、目的犯的立法模式,而代之以行为犯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具有失衡、不信任、造势和法不责众的心理特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应用心理学原理,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做到:1.引导参与者保持正常的心态,消除失衡心理;2.赢得参与者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不信任心理;3.及时分化瓦解参与者,消除造势心理;4.保持震慑态势,消除法不责众心理.  相似文献   

18.
网络犯罪是一种典型的计算机犯罪。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此相关的网络犯罪行为滋生蔓延,愈演愈烈,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极大危害。网络犯罪具有犯罪人员专业化、形式多样、手段隐蔽、成本较低、"暗数"较大、危害严重、诉讼困难及司法滞后等特点。导致网络犯罪的主观原因:一是好奇心和表现欲,二是贪图钱财,牟取利益,三是网络犯罪缺少罪恶感;导致网络犯罪的客观原因:一是缺乏网络道德和信息网络安全法制教育,二是网络犯罪取证难,立法尚不完善,三是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方式滞后,四是网络技术上存在漏洞。  相似文献   

19.
在犯罪主体方面,黑社会性质组织人数众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在主观方面,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犯意坚决,犯罪目标明确,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在客观方面,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表现为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腐蚀手段,对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我国行政体制入手,分析行政立法过程中部门利益化的各种表现和成因,以及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以期遏制危害,从制度、程序、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加以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