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4,(12):29-29
1.不怕封锁——毛泽东说: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在1950年12月3日宣布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面临美国的封锁,毛泽东的态度一是反对,二是不怕。早在1949年8月评论美国白皮书时,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相似文献   

2.
马宇 《理论参考》2008,(5):42-44
我国推行“大部制”的制约因素 首先,“大部制”需要适宜的大环境。在目前情况下,能够把一项职能都归于一个部门吗?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在美国似乎很简单,一个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就全管了,在我们这里却要卫生部、农业部、药监局、工商局、质检局、发改委、商务部等等一大堆部门管,且管了个一塌糊涂,那是否就能效仿美国让药监局或扩大了的药监局统管中国的食品安全呢?答案是不能。  相似文献   

3.
“你现在是什么级?”献筹交错之间,久别重逢之时,免不了受到这样的询问;领取福利之机,安排座次之前,又免不了遭遇这样的尴尬。“级”本义是台阶,“拾级而上”也就是沿着台阶向上攀登。可是这含义一旦引申到官场,引申到生活,一旦变成了尊卑序列,变成了价值符号,那景观就“气象万千”了。级别,级别,有“级”就有“别”。一个“级”字,害多少单相思?诱多少寒窗读?引多少龙虎斗?白多少少年头?“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是用委婉手段要级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是用“哀兵政策”闹待遇。在…  相似文献   

4.
方成 《党政论坛》2011,(12):22-22
看上去像60岁,听说话像50岁,身体硬朗,童心不泯,这是外人眼中的我。有人问:“方老,您都90高龄了,还成天一副乐呵呵的样子,难道就没有烦心事吗?”我笑。“烦心事来了,你何不幽它一默?”  相似文献   

5.
刘芳 《理论参考》2008,(3):42-43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称为“欧元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的“蒙代尔三角难题”描述了其症状:即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这三大目标。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受这个理论的启示,欧洲国家选择了其中两大目标——资本流动和稳定的汇率,放弃了另一个目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于是形成了统一的欧元区。  相似文献   

6.
刘淑巍 《各界》2014,(1):13-15
“文革”期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在江苏省与上海市交界处标着一个鲜红的圈点,注写着一个令人发愣的地名“洪泾”。人们诧异:这是新兴城市?是工业重地?是建设规划点?皆不是。那它怎么能醒目地标示在几十万分之一比例的全国地图上?知情人知道,因为这里有一位一字不识的五十多岁的老妈妈——顾阿桃!  相似文献   

7.
卞毓方 《各界》2011,(8):22-25
杨绛八岁在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注:杨绛本名杨季康),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相似文献   

8.
享受     
徐新 《党政论坛》2009,(8):26-26
美国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花费了17年的时间,缝制了一床拼花棉被。这床棉被在美国的民间艺术展中,引起观赏者极大兴趣。有一位记者采访老人时问:“用17年缝制一床棉被,你不觉得辛苦、寂寞吗?”老人回答说:“不,一点也不。这17年我每天都感到快乐和满足。用17年缝制一床棉被对我来说不是受苦,而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9.
王东义 《学理论》2008,(20):91-92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美西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总统下令罗文中尉,将一封绝密信火速送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罗文接过信,没有问:“谁是加西亚?”“他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才能找到他?”“为什么非要我去?”“别人不能去吗?”而是历尽磨难、出生入死,把信送给了加西亚,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芮彭年 《团结》2012,(6):32-34
用民革上海市闸北区委会所属的综一支部自己的话来说.新一届支部的领导密切联系广大党员,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地开展支部工作,努力团结支部所有党员.争做维护支部团结和谐的“润滑剂”.在支部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工作,一心一意谋创新”的工作态势;建真言、献良策、办实事,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促进了支部工作的发展。新老支部领导在回顾这段历程的时候纷纷说,别人是“五子登科”,我们是“四子登科”,我们为基层支部建设提供了一个好思路。  相似文献   

11.
陈帆 《党政论坛》2008,(18):10-10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人问我:“如果这场地震发生在美国,也会死很多人吗?” 我说:“不会。在美国,像汶川、北川自然条件这么恶劣的地方,可能压根儿就没几个人住。”而据报道,汶川大地震。中国的直接受灾人口,就达1000多万。  相似文献   

12.
王重旭 《各界》2011,(4):36-36
当我知道了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之后,便很想知道,“美国救济粮”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3.
赵超 《党政论坛》2012,(1):64-64
网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指干部升迁的理想轨迹,最佳年龄是30岁副处,35岁正处,40岁副厅,45岁正厅,50岁副部,55岁正部,如果错过了这些年龄,就“晚”了。且不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部分干部的心态,从政之初,就为自己设定了升迁“目标”,而一旦错过了所谓的“最佳年龄”,自觉升迁无望,就丧失了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崛起后,中美两国是保持合作还是会走向对抗?美国能否从“中国威胁论”的梦魇中解脱出来,寻求一项既能避免冲突又能寻求双赢的现实的对华政策,就成为其政界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政两栖的中国问题专家谢淑丽(SusanSkirk)的新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华人权政策是其人权外交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政策以美国的价值观和人权模式作为衡量中国人权状况的标准,把人权作为处理对华关系的一个准则。近些年来,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利用双边和多边关系不断提出所谓的“西藏人权”问题、“政治犯”“良心犯”问题、“妇女人权”问题、“宗教自由”问题、法轮功问题等,谴责中国的人权状况,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美国对华人权政策是如何产生的?其实质是什么?本文试作一探讨。一、世界格局和东、西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是美国对华人权政策的时代根源美国人权外…  相似文献   

16.
不知根据哪条理由,美国有权一年一度 地发表对别国充满指责性和诬蔑性的 《国别人权报告》。美国究竟从哪里获得“统管”普天下“人权”的权利呢? 是世界各国政府或老百姓赋予它这种权利吗?但未听说过哪些国家及其人民曾“拜托”过美国代劳此事。 那么,是历史上有什么国际条约或国际协定规定每年必须由美国出面履行这种“点评”他国人权的义务吗?但我们至今对这种规定闻所未闻。 那么,是美国的“人权纪录”胜于他国,有本钱对别人说东道西吗?我们只要随手翻阅一下美国自己媒体的一些公开报道,就可发现,美国的人权纪录不仅并不那么…  相似文献   

17.
为人当豁达     
汪强 《党政论坛》2011,(12):18-19
一日,老同志相聚。同桌的一位,我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熟悉,95岁高龄却十分硬朗。我问:“何以高寿?”老人呵呵一笑,回答:“气愤和烦恼的事,在我脑子里只会停留三分钟。”  相似文献   

18.
为人当豁达     
一日,老同志相聚。同桌的一位,我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熟悉,95岁高龄却十分硬朗。我问:“何以高寿?”老人呵呵一笑,回答:“气愤和烦恼的事,在我脑子里只会停留三分钟。”  相似文献   

19.
傍晚的时候,一位年过80岁的老人与他的大儿子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就在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并停歇在透明的玻璃窗外。父亲轻声问儿子:“窗外那个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儿子瞟了一眼,回答说:“是一只乌鸦。”过了几分钟,  相似文献   

20.
吴黎明 《党政论坛》2011,(22):58-58
如今,在西方大的经济体中,美国、英国等大国仍然在与衰退作斗争,而德国经济则被西方媒体称为“一枝独秀”,为何“德国模式”能抵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依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呢?答案就是蕴藏在机器的沙沙声中——实体经济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