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传导系统及心肌HHF35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斌  田野 《法医学杂志》1997,13(3):135-137
为了探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MDS)的死亡原因与心性猝死之间的关系,作者对SMDS、冠心病、非心血管疾病死亡(正常对照)三组共23例心脏标本进行H.E和HHF35免疫组化观察.结果:9例SMDS中,8例心传导系统及心肌细胞出现小灶性HHF35阴性缺染区,而H.E染色未发现明显梗死灶;冠心病组7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缺染,呈广泛大面积分布;对照组心肌细胞、心传导系统及血管壁里均匀一致的阳性染色.表明部分SMDS死前已有早期心肌缺血或梗死等病变,其死亡原因应为急性心功能不全而致猝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ctin、Dm、Fn和Mb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已确诊的30例尸检心脏标本,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心肌组。在心脏左前壁取材,连续切片,分别作HE染色,Actin、Dm、Fn和Mb免疫组化SP法染色,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客观测量及比较各组标本染色强度。结果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中,Actin、Dm和Mb在心肌细胞中表达均明显缺失,而Fn明显表达;而且在这两组间此4项指标表达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在正常心肌组中,Actin、Dm和Mb在心肌细胞中表达均无缺失,而Fn不表达。结论Actin、Dm、Fn和Mb对心肌细胞的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能反映明确的心肌坏死,但对坏死发生的机制缺乏特异性,因此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需慎重。  相似文献   

3.
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在早期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对10例正常心肌、6例已知心肌梗死、18例可疑早期心肌缺血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心肌阳性,梗死心肌阴性,18例可疑病例中14例呈不同程度弱阳性或阴性。表明心肌发生了缺血性改变,对比清晰,特异性强,对心肌缺血诊断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伟  王斐 《法医学杂志》1997,13(3):133-134,137
本实验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梗死模型;又经颈外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冠状动脉痉挛模型。按心肌不同缺血时间(25min、1h、3h)及对照组将以上各模型均分成四组.每组均取心关部及其相邻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链霉菌素-生物素-肌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LSAN-Mb染色)。结果表明:心肌梗死25min即可见左心室前壁心内膜下心肌条片状Mb缺失,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条片状缺染区向外层心肌扩展;冠状动脉痉挛组呈多发性、小灶性Mb缺失,右心室Mb缺染灶多于左心室,且Mb缺染灶多围绕冠状动脉周围,或沿一支冠状动脉之各分枝是葡萄串样分布。可见大鼠早期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Mb缺失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点.故LSAB-Mb法可望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提供客观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死6项免疫组化指标的死后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用于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维连接蛋白 (Fn)、纤维蛋白原 (Fg)、补体 (C5 )、肌红蛋白(Mb)、肌动蛋白 (HHF3 5 )、结蛋白 (Dm )等 6项免疫组化指标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 ,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内Mb、HHF3 5、Dm的缺失面积和Fn、Fg、C5的阳性反应面积 ,并对 6项免疫组化指标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心肌组织 4℃放置 1~ 2d ,Dm、HHF3 5、Mb染色均匀 ,未见明显缺失 ;放置 3d以上 ,即可见Dm、HHF3 5、Mb明显缺失 ,且随放置时间延长 ,缺失面积逐步增大。缺血心肌组织随放置时间延长 ,Dm、HHF3 5、Mb的缺失面积逐步增大 ,Fg、C5、Fn阳性反应面积逐渐减少 ;放置 14d以上 ,Fg呈阴性反应 ;放置 2 1d以上 ,C5呈阴性反应 ;放置 2 8d ,Fn仍呈阳性反应。正常心肌组织放置不同时间 ,均未见Fg、C5、Fn阳性反应。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阳性反应面积逐步减少。结论 Dm、HHF3 5、Mb的稳定性最差 ,易受死后自溶的影响 ,只适用于新鲜尸体 (死后 1~ 2d) ;Fg次之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7d的尸体 ;C5较好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14d的尸体 ;Fn稳定性最好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2 8d的尸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Gelatin-Senharose4B亲合层析法提纯人血浆Fn抗原,免疫家兔,收集抗血清,经过去Fn血浆制成的免疫固相吸附剂处理后,制备特异性抗人Fn血清。此抗血清1:200稀释,用于免疫组化PAP、DAB染色法,观察人头皮枪弹创、头皮挫裂创、腹部皮肤切创各4例创缘区Fn含量、分布变化的研究,能反映创线区Fn变化的规律,为法医学创伤的研究,进一步开展定量分析和定量测定,作了抗体准备。  相似文献   

7.
胡丙杰  李杰 《法医学杂志》1999,15(3):138-139
为了探讨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在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特异性,作者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梗死心肌和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HHF35染色的变化。结果:梗死心肌均可见不同程度的HHF35缺染,其它非梗死性的直接或间接心肌损害的心肌中,如心脏挫伤、心肌炎、出血性休克、电击死、机械性窒息等,也有不同程度的HHF35缺染。因此用HHF3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早期心肌梗死需慎重  相似文献   

8.
应用PAP法检测成人皮肤切创纤维连接蛋白推断损伤时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PAP法,对15例成人腹部不同时间组(2小时以内)手术切创皮肤进行研究,观察Fn的分布、含量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同时作H.E和Masson三色染色对比观察。结果发现:创伤即刻,创壁仅有少量Fn阳性颗粒;15分钟后,创壁表面Fn含量增多,呈薄层、断续的细条状;以后,随着时间延长,创壁表面Fn含量逐渐增多,呈连续细带状;至2小时,创伤局部Fn含量明显增多,创壁表面Fn是较宽带状,创壁内Fn亦增多,并是浓度梯度改变。PAP法检测Fn,可为鉴别生前与死后损伤、推断早期损伤时间,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定量研究了12例成人腹部2小时以内手术切创皮肤可检测的Fn。实验批内变异系数<5%,批间变异系数<10%,检测Fn浓度范围3.91~1000ng/ml。结果:成人腹部每克皮肤可检测Fn含量为7.5920±1.7364μg(M±SD);随着损伤时间延长,不同时间段创伤局部皮肤Fn的含量逐渐升高;各不同时间段与损伤即刻皮肤Fn含量的差值和损伤时间之间存在直线相关(r=0.9843)。经方差分析处理,发现创伤局部皮肤Fn含量在损伤经历30分钟后,有显著增加。本此结果可为推断切创形成的时间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早期心肌梗死bFGF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 B 《法医学杂志》2000,16(4):205-207
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方法,对人体早期心肌梗死猝死者心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心肌梗死组 24例的心肌细胞核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核均为强阳性染色,有些细胞浆也有阳性染色,尤以心肌梗死灶周围区域心肌细胞为甚。可疑梗死组 21例中 17例见心肌细胞核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核为强阳性染色, 4例为弱阳性染色,未见阴性染色。而正常心脏对照组 16例中 3例呈弱阳性染色,其余均为阴性。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对照组 bFGF阳性指数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和可疑心肌梗死组( P< 0.001),而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果表明 bFGF免疫组化染色可望为早期心肌缺血致猝死的死后诊断提供客观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心肌及传导组织内3种蛋白的变化与SMDS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心肌及传导组织内肌动蛋白、血浆白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的染色变化,探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MDS)死后诊断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SMDS及冠心病猝死者心肌及传导系统内肌动蛋白、血浆白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进行染色观察。结果 22例SMDS例猝死者心肌及传导系统内的肌动蛋白缺染17例;血浆白蛋白染色阳性18例;纤维连接蛋白染色阳性15例。并发现在SMDS中,8例有CCS严重病变。结论 心肌及传导系统内血浆蛋白、肌动蛋白改变与SMDS密切相关,部分SMDS病例死前存在早期心肌缺血或梗死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Hu BJ  Chen YC  Zhu JZ  Bi QM  Cheng JD  Li J  Zeng JL 《法医学杂志》1999,15(3):138-9, 192, 189-90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ecificity of anti-muscle actin monoclonal antibody HHF35 in the postmortem diagnosis of early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changes of HHF35 staining in the infarcted myocardia and other non-infarcted myocardia with direct or indirect myocardial injury were studi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S-P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ss of HHF35 staining of different degrees was found in the infarcted myocardia, but also in the other non-infarcted myocardia with direct or indirect myocardial injury, such as cardiac contusion, myocarditis, hemorrhagic shock, electrocution, mechanical asphyxia. So it should be cautious in diagnosing early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HHF35 immunohistochemistry.  相似文献   

13.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传导系统的形态学改变。取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者的心传导系统标本6例,运用抗纤维连接蛋白抗体、肌红蛋白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纤维连接蛋白染色有3例呈现强阳性,2例出现阳性,1例出现弱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均呈弱阳性;肌红蛋白染色呈脱失改变。提示纤维连接蛋白检测量敏感性强,稳定性好,易于观察,可作为在心肌梗死时了解心传导系统受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纤维连接蛋白在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探讨纤维连接蛋白 (Fn)对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特异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对正常心脏、心肌梗死及其它非梗死性因素 ,如心肌炎、窒息、电击死、出血性休克、心挫伤、有机磷中毒等 ,直接或间接引起心脏损害时心肌细胞内Fn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Fn仅在心肌梗死与心肌炎病例出现阳性反应 ,其阳性反应面积同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窒息、电击死、出血性休克、心挫伤、有机磷中毒等病例未见明显阳性反应。Fn作为心肌梗死死后诊断指标仅受心肌炎的影响 ,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死后心肌骨骼肌细胞肌动蛋白的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和IBSA图像分析系统 ,观测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骨骼肌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 (HHF3 5 )染色变化。结果 在大鼠死后 5 4h内 ,心肌骨骼肌呈不同程度的HHF3 5缺染 ,其面积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经对IBSA图像分析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F心肌 =5 88 2 7,F骨骼肌 =3 5 1 2 5 ,P <0 0 5 ) ,具有显著性差异 ;经逐步回归分析 (r心肌 =0 943 ,r骨骼肌 =0 95 8,P <0 0 5 ) ,具有正相关关系。所建方程y心肌 =-3 0 5 68+1 0 0 3x1,y骨骼肌 =-2 4 897+0 986x2 (X为HHF3 5缺染面积均数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一定时间内 ,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骨骼肌细胞HHF3 5缺染面积 ,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远离电击部位电流通路上骨骼肌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电损伤时骨骼肌中肌红蛋白(Mb)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异常分布情况。采用大鼠模型和人体电击死标本,对电流通路上骨骼肌组织进行肌红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组化(LSAB)检测。结果显示:电流通路上肌细胞呈现深浅不同竹节样改变,免疫组化法见Mb脱失,Fn呈阳性,呈蟒蛇状纹理。电流通路上骨骼肌竹节样和蟒蛇纹理改变对无典型电流斑法医学鉴定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