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接到外交部和公安部的联合通知 1966年“文革”前,我在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工作,主任是张奚若。“文革”开始后,这个机构进行了调整和撤销,人员重新分配。本来已经通知我们夫妇到瑞典使馆工作了,我们也做好了赴任准备,结果我却被临时安排到“文委”的下属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到该院后不久,全校教职员工都被安排到河南信阳地区的明港镇“五七干校”,  相似文献   

2.
推进"党管干部"的科学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要“管干部”,这是政党政治的一个基本常识。今天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我们搞清楚“党管干部”原则的基本含义,理清“党管干部”与公众选择权的关系。既保持党对整个干部选择过程的有效控制,又不使公众的选择权失去意义,是我们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推进“党管干部”科学化所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保持先进性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善于集聚人才、广纳群贤是其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章剑锋 《各界》2010,(6):26-28
蒯大富,1967届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在“文革”中,蒯大富是北京红卫兵造反派的五大领袖之一,领导、参与了“文革”初期的一系列造反活动。“文革”后被判有期徒刑17年,先后被关押在北京和青海,出来后辗转到深圳经商。一波三折的变故,促使他由一个“红卫兵领袖”向普通人序列回归。  相似文献   

5.
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 ,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任务 ,面对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新态势 ,科学总结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实践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党管人才”的重大意义 ,让人才在“党管”机制下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6.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我党所领导的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民主集中制适合党情,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始终不忘、坚决执行。现在有人认为“民主”与“集中”是对立的,“民主”与“集中”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民主集中制”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后,周恩来总理利用“批林整风”运动的机遇,尽力倡导批判极“左”思潮,深得人心。但是,随着“批林整风”运动的深入进行,不可避免地要牵连到江青。“文革”之初,《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出笼,曾经为“文革”鸣锣开道,江青更曾因有“林彪同志委托”而得意洋洋。而且,如果要认真深入地批判林彪,这就势必导致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因此,江青极力阻挠,毛泽东也不能容忍周恩来总理继续批极“左”。  相似文献   

8.
阎长贵  王大宾 《各界》2014,(11):11-15
“文革”初期,即1966年12月到1967年7、8、9月(或更长一些时间),把彭德怀从四川揪回北京,而后多次批斗,是“文革”中的一件大事。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有关彭德怀的著作和文章出版和发表不少,对这个问题也多有谈及,但仿佛还没完全说清楚,而且错讹不少——我们作为这个事件的主要当事人,尽量把它说得清楚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蒋光鼐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两件大事,一是率领十九路军进行“一二八”淞沪抗战,二是在“闽变”中建立了反蒋政权。“闽变”失败后,他败走香港,从此离开了政治中心。其实他并未走远,从抗战中担任战区大员,到建立民主促进会,再到担任纺织工业部部长。“文革”中他是周恩来特批必须保护的13位民主人士之一,又是第一个在“文革”中去世的民主党派部级高官。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3,(10):18-19
叶剑英三次力邀张爱萍“出山” “文革”期间,张爱萍受到了5年的监禁与非人折磨。 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张爱萍一家想到了叶剑英。张爱萍的子女们写好申述信后,通过王震转交给叶剑英。一直重视、关注和支持“两弹一星”事业的叶剑英,对于张爱萍遭受折磨是很痛心的。  相似文献   

11.
徐锋 《党政论坛》2012,(17):57-58
德者,才之帅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2.
蔡任民 《各界》2014,(7):18-20
蔡任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却命途多舛,在“文革”中遭受诬陷迫害被遣送回老家。本文介绍了家族的风风雨雨和自己的坎坷经历,展现其矢志不渝的信仰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文中,蔡任民记录了“文革”后期他赴京上诉,其间,被关、被打、被戏弄,最终回生产队受批判的遭遇,细节生动,是不可多得的“文革”史料。  相似文献   

13.
30年前,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犹如和煦的春风,吹过山岗,吹过原野,吹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历经“文革”十年内乱、百废待兴的中国,终于迎来了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春天。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似文献   

14.
对新形势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去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党管人才”的原则,这既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我们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一、党管人才是我们党的一贯的原则,也是人才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仅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而且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用好人才、管好人才的路线、原则和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  相似文献   

15.
滕叙兖 《各界》2011,(8):32-34
林晓霖是林彪的大女儿。生于1941年,其母是林彪前妻张梅。林晓霖出生后。随同母亲在苏联生活,1950年才回到中国。“文革”中,林晓霖因一篇辩论文章而获罪。  相似文献   

16.
对一把手的贪腐现象做归纳和概括,具体可提炼为七个“一”:财务审批上——一支笔。许多贪腐分子都是独揽财务审批大权的一支笔。选人用人上——一人定。这是某些腐败分子买官卖官的典型特征。民主集中制上——一霸主。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17.
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波 《理论导刊》2001,(6):44-45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在两种迥然不同理论下的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包容按生产要素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正确认识和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原因,对贯彻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充分发挥这一分配制度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房宁 《党政论坛》2010,(4):34-34
一、中国政治文明重要成果是汲取“文革”“大民主”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二、人民革命塑造了党执政的合法性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有三大特点第一,从基本结构上看,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李河水 《理论探索》2006,4(1):67-69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党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执政党建设的大事来抓,而“两个务必”思想始终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实践之中。“两个务必”思想运用于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采用“运动反腐”的方式,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艰辛探索。“两个务必”思想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局,倡导“法治反腐”,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突破。“两个务必”思想贯穿于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致力于“标本兼治”,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伟大创新。“两个务必”思想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彭厚文 《党政论坛》2011,(20):51-51
1975年,邓小平全面主持中央党政日常工作后,即开始着手扭转“文革”的混乱局面。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是造成“文革”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因此他首先采取措施对这一指导思想进行拨乱反正。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他不可能公开地、明确地批评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但他尽可能地利用当时已经具备的政治条件,力图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从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