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子杂说>里讲:一天,艾子散步,碰到两个人坐在路边高谈阔论.甲说:"我就是弄不明白:我们和那些当官的,同样都是人,怎么他们就那么有智慧,而我们却没有呢?"乙答: "这还不明白?人家每天吃的是肉,当然就有智慧.而我们每天吃  相似文献   

2.
陈新焱 《党政论坛》2014,(10):52-53
有一段时期,一连有好几位徒众因身体有病而住在如意寮中静养。为我开车多年,曾经担任人事监院的永均法师问我:“那些人看起来身体很好,而且每天无所事事,为什么那么多病?我们每天忙碌不己,身兼数职,为什么反而身体健康不生病呢?”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脚步越来越走近新世纪,但有许多事情我们却说不清。思想政治工作当然也不例外。正如全国政研会常务副会长徐惟诚同志讲的:“过去想象不到的问题,现在迫使我们一定要做出回答,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我们自己回答不了的。这就麻烦了。老百姓得到的信息,有的我们还没有得到;老百姓不明白的事,有的我们也不明白。”何以说不清?笔者以为,原因大致有王:一是对新的管理知识准备不足。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早已不是只埋头抓生产的旧有模式。不少企业通过改组、改造、合资、租赁,或者直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不仅使产权关系、所…  相似文献   

4.
柳枢 《党政论坛》2014,(22):53-53
来丹麦旅游,在哥本哈根一下飞机,接我的朋友就说要请我吃一顿丹麦大餐。但在酒店住下后,朋友却把我带到了酒店的健身房,然后说:“今天你想吃什么就完全靠自己了。”我不理解,我吃什么和健身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墉 《党政论坛》2010,(16):16-16
我们要活出闪亮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想。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纽约的时候,有记者考他:“请问伟大的科学家,音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想都不想,说:“我不知道!”记者都愣住了,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连音速都不知道昵?“我为什么会知道呢?一查书就知道了,犯不着费这个脑筋。”爱因斯坦干脆地回答。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着了《三国演义》,就有一件弄不明白的事,诸葛亮明明预感刊单对有可能放跑曹操,却还非派关羽去?以至真个放跑了“挟天于以令诸侯”的“汉赋”。等到工龄快三十年,换过六、七个工作单位,接触了各式各样的领导和群众,对人情世故有所了解,小时候不明白的,现在有点懂了。在中国,即使自比为管仲、乐毅外号“卧龙”的诸葛亮,是中国智者的化身的人,也非要适应如下的国情不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拉帮结派,不给党营私,哪怕你是有高贵血统的刘皇叔三顾茅庐请来的,在刘备阵线中没有结成关系网之前,又没办法搭上血脉…  相似文献   

7.
礼让三分     
袁雪 《党政论坛》2010,(10):26-26
有两个邻居,张三和李四。张三家常常吵架,李四家却从来不吵。张三就问李四:“奇怪!老李,你们家怎么能够不吵架呢?”李四回答:“你们家所以会吵架,是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所以不吵架,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  相似文献   

8.
一位市委领导在某乡检查工作时,问这个乡的党委书记,乡里有多少人,上年人均收入有多少,全乡有多少个党支部、多少名党员,在乡里工作多年的党委书记竟张口结舌,答不出实数。 由这位糊涂的乡党委书记,笔者想起了一则笑话:古时候有个叫笼统哥的人,生于浑沌国含糊省糊涂县囫囵村。一次,笼统哥来到京都,谈话间,有人问他:“多大年纪?”,答说:“几十岁了”;“有几个儿子?”答说:“好几个”;“一个月赚多少钱?”答说:“不多”;“一顿吃多少饭?”“答说:“不少”;“贵国离这里多远?”答说:“很远很远”。 笑话当然是夸张…  相似文献   

9.
﹃明白帐﹄要让群众明白江苏徐瑞明时下,村务公开在农村普遍展开,很多乡镇把村务公开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动手早,动真格,质量高,效果好。但也有不少地方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突出表现在“明白帐”群众看不明白。“明白帐”何以成了“糊涂帐”呢?原因在“明白帐”本身...  相似文献   

10.
一位游人旅行到乡村,看到一个喂牛的老农把青草铲到了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老人家,你为什么不把青草扔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老农回答说:“这种草,草质不太好,我要是扔在地上,它就会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以够得着的屋檐上,它就会努力伸长脖子去吃,直到把全部青草吃个精光。”  相似文献   

11.
倘若一个人有一个思想,那么,千百万人的“思想”、千百万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力量啊!我们还有什么难题不能攻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到呢?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有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奉献啦!这样的回答,不能说不对,但我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深而思之,奉献这*举动应该是在有所准备之后。人赤条条来到世上,拿什么去奉献呢?人首先得受到抚养、受到教育,之后才使得上奉献,而被扶养、受教育等等本身并不是奉献。离退休之后,颐养天年,*般也是索取大于奉献。即使正在工作,也不完全是奉献,…  相似文献   

12.
“吃不够”与“吃不下”湖南刘柱石要说这公款吃喝风,也狠刹数年了,可有那么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在“风头”上偷偷摸摸地吃,在“风声不紧”时大模大样地吃。为什么就怎么也“吃不够”呢?近日读到一则史料,悟出一个答案来。1949年3月26日,是党中央迁进北平的第三...  相似文献   

13.
一个农夫和一个准备远行的水手在交谈。农夫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出海捕鱼,遇到了风暴,死在海上了。”“那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你为什么还要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沉默片刻,他反问农夫:“你的父亲死在哪里?”“死在床上。”“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  相似文献   

14.
李光濂 《各界》2013,(2):9-11
吃 江青,这位自称“旗手”和“战士”的人,在当时中国人生活艰难的年代,是怎样生活的?我们从当时报刊公开发表的,关于她吃穿玩乐的文章,就知晓了。  相似文献   

15.
犹豫的境界     
几乎每个入都有犹豫的时候,仔细观察,可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孔子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路向他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  相似文献   

16.
“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在年终总结、个人鉴定、组织生活会等一些场合,经常能听到这一类“评语”。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且不说“远学”马列主义,就说“近学”邓小平理论吧。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有些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在内,学习的“认真”程度还不够高、自觉性还不够强。诚如一位党员干部所讲:“我们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上班时我没有发现哪一个同志‘能认真学习……’的。是不是下班后回家学习?别人不敢讲,反正自己没有学。下班回家又忙着做吃的、做家务、看看电视什么的,一天就过去了…  相似文献   

17.
聊“天”     
平白 《瞭望》1999,(31)
咱中国人以吃饭为最大的事,所以“吃”跟“天”比,叫“民以食为天”。过去,人们见了面,头一句是问“吃”:“您吃了吗?”第二句话会说到“天”:“今儿天真不错。”说完之后,如果投机可意,又有点闲功夫,就聊天。──聊天大概是从“吃”和“天”开聊的。在中国文化中,对“天”的解释很复杂。《说文》:“天,颠也。”“颠”就是头顶,这是“天”的最原始的意思。甲骨文和金文的“天”字都是画一个人,突出他的顶部。从古代某些文献中可偶见“天”的本意,如《周易》:“其人天且料”.“鼻*(音。i)是古代割鼻的酷刑;“天”呢,…  相似文献   

18.
十五大报告第三部分的末尾一段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这句话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求全党提高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千万不要人为地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说成是两码事。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不然就不能真正做到高举旗帜不动摇。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呢?如何理解一脉相承呢?我们说一脉相承,绝不是指说同样的话,下同样的结论,照搬照套。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就无法相承;相承就必须发展,有新东西。有新东西,有发…  相似文献   

19.
王新志 《党政论坛》2010,(24):15-15
“身神同补”是补什么?简言之,补身是指祛除身体上的毛病:补神则是改变因病而生的种种不良清绪。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五脏和我们的情绪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20.
反腐先自问     
提起腐败二字,相信大多数人是深恶痛绝,并 口诛笔伐齐声讨之的,但仅仅做到这些就够 了吗? 对于消极腐败现象,如果我们大家都是停留在 一 味的指责上,甚至以此作为时髦,表示自己目光敏锐、见解不凡,那是不足取的!当你在指责的时候,更应心自问:我身上有没有不正之风?我有没有因为“恶小”而“为之”?我有没有做一棵挡风的小草?如果人人只有痛恨的指责声,而没有制止它的实际行动,不正之风又岂能自生自灭?有些人表面上对腐败现象切齿痛恨,骨子里却在羡慕腐败分子的不劳而获,就恨自己没有这种机会。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