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瞭望》1987,(40)
流亡国外的达赖喇嘛最近在美国众议院人权小组会议上提出的所谓关于西藏问题的“5点计划”,是鼓吹“西藏独立”的政治活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历来坚决反对任何企图把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的阴谋。我们反对达赖在任何场合发表有损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论。 中国政府早就指出,达赖不单纯是一个宗教人士,而且是一个从事政治活动的流亡者。这次达赖提出的所谓“5点计划”,充其量是老调重弹。但是,美国众议院少数议员竟然置基本国际关系准则于不顾,公开为达赖鼓吹“西藏独立”、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1,(23)
美国为兜售导弹防御系统,向欧洲和亚洲国家派了“游说团”说项,而在这些国家中,令美国最满意的恐怕要算是印度了。印度领导人不仅重申了对美国立场的“欢迎”和支持,而且表示愿与美国一起为全球设计一个全新的安全体制。放眼世界,对美国总统布什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给予如此热心支持的国家可谓寥寥无几。当美国的许多“铁杆”西方盟友还对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将信将疑、犹豫观望之际,印度如此迅速地伸出“援手”,实在是“义气可嘉”,也足见印美关系当前之“热”。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放言:“这是今后两国间许多磋商的开端,也标志着印美新关系的开始”,当是发自肺腑。  相似文献   

3.
周珺 《瞭望》2008,(15)
很多印度友人就告诉我,达赖这样做是暴露了自己的本质,达赖干扰不了中印关系 2008年3月以来,藏独分子在中国驻印度使馆周边不断骚扰滋事,多有上百人,少则几十人,对使馆进行围攻冲击。使馆的正门不能通行,使馆的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为了让印度民众和在印度的藏人明白事实真相,3月21日下午,中国驻印度  相似文献   

4.
时宏远 《党政论坛》2009,(16):28-29
喜欢拿自己与中国比 印度总喜欢与中国进行对比,“凡中国有的,印度一定要有;中国没有的,印度也要有”。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2006年底刚一公布载人登月计划,印度立即就表示“决不能落在中国的后面”。随后,印度宣布将在2020年之前把印度的宇航员送上月球,这样就比中国提前了4年。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11,(20):21-21
一名法国作家近日出版《并非如此“禅”:达赖隐匿的另一面》一书。作者在书中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达赖喇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面目,是西方第一本系统揭露达赖真实面目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潘锐 《党政论坛》2011,(2):55-55
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印度国会演讲中称,“期待联合国安理会在未来几年经过改革后,能接纳印度为常任理事国”,把印度政治家的自尊心飙升到半空。  相似文献   

7.
48小时内连续5次地下核试验、计划十年内将其核武库数量增加到400枚核弹头,计划购买和研制新型航空母舰、频繁举行多国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印度在成为地区性大国的同时,正将目光投向“争当世界一等强国”的目标。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中部,面 积297万平方公里,人口 10 亿。1947年,印度结束英国长达200多年的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独立后的50多年里,无论在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均取得很大成就,目前印度已实现“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标,正朝着“争当世界一等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 …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9,(25)
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谋求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改变了过去“资源兴国”和“劳动力兴矿的发展战略,合理分配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力与资金。东盟“‘科技发展中期计划”、埃及‘’国家科技政策框架和战略”以及巴西“高等教育现代化计划’”等,表明各国加强科教发展的宏观调控。在亚洲,除了中国1995年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外,印度、韩国、新加坡等也制定了类似的方地1998年3月,印度发表行动纲领,计划到225年消除文盲。韩国1997年通过科技革新特别法规定,至2002年的五年里,政府…  相似文献   

9.
印度推动信息产业后来居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信息系 统技术有限公司”,是第一家 在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上市的印度公司。1999年3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时,该公司股票每股价值仅为34美元,到12月底时上升到330美元,上升幅度为870%。日前公司已跨入美国《福布斯》杂志排名的全球500家大公司之列。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纳拉亚纳·穆尔蒂被誉为印度的比尔·盖茨,成为印度青年的偶像。 “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是近十多年来印度信息技术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目前在全球按客户要求设计的软件开发市场上,印度已占据了…  相似文献   

10.
莫迪政府上台后,印度和以色列的安全合作迈上了新台阶。莫迪高度重视与以色列的合作,成为首位访问以色列的印度总理。在印以领导人的战略引领和相互支持下,双方军事贸易规模愈趋增大,在海军、空军、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印以安全合作的主要驱动力有两国相互借重的战略需求、打击恐怖主义及预阻极端思潮蔓延、维护印度洋权益、美国助推印以合作等。印度的“西联”外交使其对外政策更加平衡,但其与美以等国在安全领域的深度“捆绑”对中国的中东政策顺利推进提出了挑战。在强化与以色列合作基础上,印度推出了新的互联互通计划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同时印以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印度在南亚的实力地位,可能刺激印度采取更为冒险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1.
李牧 《求知》2011,(1):41-41
印度和日本对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垂涎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奥巴马亚洲之行,先后给印度、日本开出支持其“入常”的支票。两国上上下下不少政要对此兴奋不已。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希望借此拉拢印度和日本以制衡中国。这样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中国可能成为日印“入常难”的一大潜在阻力。  相似文献   

12.
王嵎生 《党政论坛》2010,(22):19-19
美国心中始终怀着一个“亚洲北约”的梦想,妄图巩固美日韩“铁三角联盟”和美日澳“北锚”和“南锚”的“铁杆联盟”,并以此为基点,经台湾海峡和东盟,直至印度,形成既可对付中国、又便于控制有关国家的“第一岛链”。这是美国国际战略棋盘上的“一条线”,它时隐时现,一直像幽灵一样在亚太地区徘徊。  相似文献   

13.
印度拓展全方位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全球外交舞台上兴起了 一股“印度热”,世界上许多 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踏上这个“东方神秘国家”的土地。 3月下旬,美国总统克林顿抵印度访问,这是美国总统22年来首次访问印度。访问期间,印美签署了《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的声明,双方同意建立一种“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成效”的新型关系。印美两国还签署了总额为50亿美元的经济贸易协议。8月下旬,日本首相森喜朗访问印度,在印承诺暂时冻结核试验的情况下同意解除部分制裁措施,逐步恢复对印的无偿资金援助和日元贷款,印日双方宣布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 …  相似文献   

14.
欧美围绕美国“国家导弹防御 系统”(NMD)问题的分歧愈 演愈烈。法国总统希拉克,外交部长于贝尔-韦德里纳,德国总理施罗德,外长菲舍尔,前外长根舍等一大批欧洲政要纷纷发表文章或谈话,称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没有理论依据”;美国此举将“破坏战略稳定并导致新的大规模军备竞赛”。一向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英国此次态度也极为“暖昧”。欧洲领导人何以反对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呢? 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在北约内部形成“双重安全标准”,首批受害者是北约欧洲盟国。美国宣称,它拟建立的“国家导弹…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香港《亚洲时报》报道,近日,流亡达兰萨拉的十七世噶玛巴提出想在5月到欧洲9国进行为期6周的访问,结果被印度政府阻止。以达赖为首的“藏独”集团闻讯后“深感震惊”,认为这是对他们的重大打击。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2,(45)
当今世界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竞争,各国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战略上的“排兵布阵”,不管是强势国家还是弱势国家,针对今后一二十年,都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和脚踏实地的动作。美国把21世纪初定位为维持其“一超”地位的“机遇期”,俄罗斯视未来五年为其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推出“经济新生计划”,欧盟提出“电子欧洲”计划,印度也在实施“跨越性发展战略”,这种白热化的国际竞争新态势,让我们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紧迫。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的记忆中,自从1959年西藏叛乱后,达赖便开始与中央政府誓不两立,双方在对骂和相互丑化中对峙至今。但在这种对峙背后,达赖派出的特使却始终保持着与海峡两岸颇为频繁的秘密接触。在整个中国内部而言,达赖始终保持着与国共的接触。1960年代,与达赖特使秘密接触的另一端是台北,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军事上 超级强国,特别是冷战以后, 美国在军事上更是显得“一枝独秀”。因此,近年来美国在战略构想、地区安全结构、对待“胡作非为”国家的威胁以及高技术军事控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设想和安排,在全球各地炫耀武力。21世纪的美国在军事上真是那么无懈可击吗?“两场战争”-军事超级大国能打得下来吗 “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战争”的战略,已成为美国军事战略的核心。 1992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项称作“基本力量”的计划,“两场战争”战略作为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公诸于众。这一战略,…  相似文献   

19.
肖林  任新建 《党政论坛》2009,(15):22-24
为应对经济金融危机、挽救美国经济,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先后密集推出了金融稳定计划、住房救援计划、“有毒资产”解决方案、汽车业救助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开始施行“奥巴马新政”。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3,(14):57-57
不久前,美国白宫公布了“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BAM,简称“脑计划”)。这项研究最终可以极大地拓展人们对人类大脑健康和患病状态的认知。“脑计划”预计将在10年内投入30亿美元,堪称又一个“人类幕因组计划“(HGP)。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初的国情咨文中表示,这项计划将让科学达到一个自从太空竞赛以来从未见过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