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是一个危机事件频发的国家.1995年以来,先后经历了阪神淡路大地震、东京湾油轮触礁漏油、雪印乳业集团的牛奶中毒、千叶县肉类加工厂的疯牛病等事件.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过程中,日本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本国的危机管理体制体制,其中有许多有益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慧平 《学理论》2009,(27):151-152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对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还必须注重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从政府、制度和社会公众三方面寻求改善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危机事件不仅为中国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建设现代化危机管理体系再一次敲响警钟,同时也暴露了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缺陷。根据危机管理这一非常态管理方式,认清危机管理对政策制定的要求,遵循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正是改善危机管理决策质量,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挑战、机遇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了危机和危机管理理论,然后通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危机事件,归纳出企业危机管理失败的原因。最后对于企业应如何规避风险,成功地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出了一些启示。主要包括: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监控机制,防范于未然,快速反应,防止危机蔓延,尊重事实,主动承担责任,注重运用媒体、网络的力量化危机为商机等。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校园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学生年龄较小,自身防护能力差,发生危机事件时受到伤害的概率也会比成年人大。因此,加强中小学校园的危机管理是必要和迫切的。主要是针对新疆近几年内中小学校园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分析,从多角度提出校园危机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衡霞 《学理论》2009,(20):5-8
随着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越来越是人们研究的重点领域。传统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用制度主义来解释危机事件管理不善的原因,很少从经济学角度对之进行研究。本文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三个假说,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实证进行经济学分析,并多角度探讨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危机事件的空发性、不确定性、次生性和扩散性等特征决定了危机治理的复杂性,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危机治理强调事件的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同时也在逐步加强对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评估与分析,但对危机事件社会心理影响,尤其是非常直接受害者的心理影响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融整合性分析,在风...  相似文献   

8.
徐忠炎  张龙 《学理论》2011,(13):220-221
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高校和谐、保障学生安全等三个维度切入,阐述了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从加强教育,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完善制度,加强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建设;快速反应,提高危机事件的处置效率;沟通协调,注重危机事件处置的联动性;及时总结,作好危机事件的反馈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危机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张元 《学理论》2013,(10):64-65
新媒体时代政府危机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快速便捷、信息公开透明度高等特点,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信息管理困境包括危机事件发生前的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导致政府公信力不高;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舆论引导不当导致危机事件的处置不力;危机事件后政府信息缺失错位导致危机事件的警示作用发挥不完全等。主要对策有: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危机事件处置的舆论引导预案,注重危机事件恢复期信息管理加强其警示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在危机事件频发的现代社会,通过有效预防和应对危机并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进一步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巩固政府管理的合法性,成为各国政府与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试分析政府的危机事件应对举措对其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廉政文化研究》2022,(1):48-58
公共危机事件问责是责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问责事件为例,运用回归分析与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导致公共危机事件问责的影响因素和关键变量。研究发现,责任类型是影响问责强度的核心变量,责任类型、问责职级和政策环境三个变量的组合是影响危机事件问责结果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从责任政治理论的观念、结构、行为三个维度,阐释了公共危机事件问责的发生逻辑。对中国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背后的问责机制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化对问责实践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2.
陈岩 《行政论坛》2009,16(6):51-53
些年来,能否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能否在变化莫测的国内、国际局势中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成为我国公共危机决策者需要面对的重大考验。混沌理论与公共危机决策表现出较好的内在契合,即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混沌中的分形及混沌的时空观,这为公共危机决策者更好地掌握时机、把握危机和寻找转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混沌理论在公共危机决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在危机决策预测模式、危机决策组织及危机决策领导观念三个方面为走出公共危机决策困境拓宽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现代政府面临诸多危机事件,危机决策是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如何不断提高政府的危机决策能力,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是政府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要提高政府危机决策能力,除了树立危机决策意识以外,还要完善信息、咨询系统,加强危机管理知识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  相似文献   

14.
危机缓和:一种前瞻性的危机管理行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危机管理过程由危机缓和、危机准备、危机回应与危机恢复组成。危机缓和意味着在某一危机事件发生之前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危机的爆发或消减危机爆发时对自然、社会以及公民个人的有害影响。危机缓和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宏观性、多样性、持续性特征的危机管理行为。危机缓和措施包括组织制度建设措施、自然规划措施、设计与工程措施、经济性措施与社会性措施。危机缓和过程由危机确定与评估、危机缓和计划、危机缓和执行和危机缓和评估四步骤组成。事实证明,危机缓和对于预防与控制公共危机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曹雨倩 《学理论》2013,(18):17-18
近年来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机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格外重视。如何应对危机,减少损失,愈来愈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也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针对现阶段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简要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前中后,事件的管理体系的整套运行机制。提出建立政府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公众认知是危机事件产生和演化的决定性因素,它主导着危机进程,并在危机演化进程中对危机的伤害性和影响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危机演进阶段的视角,在分析公众危机认知机理的基础上,对不同危机阶段下的危机源、认知核心、认知方式及危机响应模式等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了不同危机阶段下的信息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危机事件检验着政府首脑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可能重构甚至瓦解政府的管理体系。本文通过对造成危机情形难以处理的核心因素的概念分析,设计出一套危机诊断程序,有助于危机管理者分析他们可能遇到的特定危机情形。本文所提出的危机处理导航系统融合了案例研究和组织进程理论,从而为负责引导政府和社会渡过危机的官员学习危机管理方面知识中提...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7)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危机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到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本文以大量的、典型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为案例,以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传播学为理论框架加以剖析研究,系统阐述了网络舆论危机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路径。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政府在网络舆论危机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从制度层面加强网络舆论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9.
李恩文 《党政论坛》2008,(13):34-36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8年一月遍及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的大面积雪灾严重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工作生活,对我国的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公共危机矛盾已经不断地反映出来,给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危机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就是社会系统由有序向无序发展,从初始状态量变到以后质变,最终爆发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过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危机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论述社会化媒体、网络舆情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影响。公共危机是指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社会性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破坏性、广泛性等特点。通过对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宏观原因进行分析,从落实网络舆情治理、加强公民心理干预机制、改变政府自身策略等方面探索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