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军事外交和军事合作在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围堵中国的战略选项。美国军事重返东南亚的战略部署完成于反恐战争时期。在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调整的背景下,美国对东南亚的军事外交强调与盟友和战略伙伴的双边军事关系,也注重在多边场合的战略阐释,通过军事教育与合作项目向东南亚内陆国家实施军事渗透。美国重返东南亚的军事外交打破了中美地缘战略平衡,中美战略博弈日趋复杂。  相似文献   

2.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对东南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高调"重返",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在东南亚存在的举措。2013年连任后,他将在未来4年继续把东南亚作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着力点。同时,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其东南亚政策也需要进行"再平衡",应放缓军事"重返"脚步,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全方位投入,均衡化、长期化地推进东南亚外交。国内财政限制、中东等地区外交挑战和外交人员人事变动等因素会对美国新一届政府的东南亚外交有所制约,但其未来政策走向仍将对中国周边外交和中美关系产生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3.
(上接2002年第12期) 三、"9·11"恐怖袭击前后的东南亚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种力量--二十年里第五次严重的国际货币和金融危机.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也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没."15  相似文献   

4.
美国"重返东南亚"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特别是“9·11事件”后和反恐战争开始以来 ,美国逐渐加强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和军事活动 ,这被称为“重返东南亚”。其主要特点有 :扩大美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军事合作及加大反恐力度等。其战略企图是为了加强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深化反恐战争以及接触、防范和制约中国。美国“重返东南亚”虽然有助于打击恐怖主义 ,但将使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增加了美国军事干预其他亚太事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透视“9·11”事件后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不仅摧毁了美国的两栋大楼,而且也深深地震撼了美国公众脆弱的心理,但是对美国政治精英层来说,却是为美国"正义"地深深触及世界战略要地、谋求其国家最大化利益缔造了极好的借口.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战略重点就一分为二--欧洲与亚洲并重,而"9·11"事件后,美国更加重视亚洲的战略意义.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战略目标是防止亚洲安全形势的恶化,其核心是必须防止一个地区性或洲一级霸权国家的产生,其一是为了防止美国在世界重要地区被剥夺经济、政治和军事参与权;其二是防止资源过于集中某国,因为在美国看来,过于集中就会出现一个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在亚洲逐渐显示其实力,在美国看来,这会对其国家利益构成潜在的威胁,会像前苏联那样挑战美国的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6.
萨本望  喻舒曼 《和平与发展》2012,(1):29-31,76,80,68
2011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的实质是从过去集中关注全球反恐战争回归到全面经营亚太。其主要特点有: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倾斜,加大对经济手段的倚重,加大军事上进攻色彩,加强对中国的防范。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具有深刻的背景和出于多重战略考虑,并且迄今已收到一些效果。但也应看到,美国“重返亚太”也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阻力和制约因素,这些因素既有亚太地区内和外部的,也有美国国内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贝叶文化是指一切信奉南传佛教的傣-泰民族所保存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跨国文化,其基本上分布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贝叶文化在中国与东南亚“和谐周边”构建中的作用,这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莺 《国际资料信息》2004,(5):22-24,29
二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菲律宾一直是美国在东南亚最坚定的军事盟友,其境内的美军基地不仅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前哨哨卡,而且也是美军逐鹿挥师的跳板。这些军事基地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帮助了美军1958年对印尼和中国的军事干涉;充当了越南战争中的后勤供  相似文献   

9.
自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台军事关系总体保持了稳定态势,尚未突破以往框架。美台传统的军事互求仍然是双方保持军事关系的重要推手。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出台并未造成美台军事关系在质的方面发生大的变化。台湾对美国“重返亚太”有欢迎与利用的成分,但也有理性的判断,故力图在中国大陆与美国之间采取平衡策略,无意充当美国“马前卒”。在中美关系整体稳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形势下,在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美台军事关系不会有大幅抬升,但可能会在某些方面作一些“软”突破。  相似文献   

10.
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东南亚展开了积极的外交行动。日本领导人频繁访问东南亚,向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数目可观的援助,还利用人道主义救援等方式扩大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存在。日本此举意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围堵中国,扩大地区影响力,谋求"入常"。日本这些意图受到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日本的历史认知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等因素的制约,其实现并非易事,但安倍政府仍将继续实施目前的东南亚政策。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基础设施正在成为美国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2016年至今,美国先后面向东南亚提出十余项可持续基建合作倡议,经历了前期试探、逐步推进和系统集成等3个阶段。美国聚焦东南亚的可持续基建,既基于东南亚各国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基础设施需求,又服务于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国际引领力的战略考量,特别是试图在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美国的可持续基建政策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发展战略对接和调动次国家层面合作,在倡议执行中注重提高项目透明度和价值观嵌入,又通过议题联结、话语塑造、盟友动员、规范操纵,构建其在东南亚的可持续基建体系。美国的可持续基建计划在融资方面对东南亚国家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双方的可持续基建合作也会受到资金落实、基建能力、东盟国家态度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一方面可以从美国的倡议和行动中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也应加强规范标准协商对接,促进可持续基础设施跨国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及“东盟方式”的形成,认为诸如不干涉原则等全球性准则构成了“东盟方式”的基本原则。然而经过了几十年的相互交往过程,东南亚国家却根据亚洲的情况来逐渐修改了这些基本原则,从而形成了“东盟方式”。这个过程受到了东南亚特定政治因素的影响:东盟国家特别关注国家的主权及其在政策上对维持国内稳定的优先考虑。上述观点导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最近关于灵活解释“东盟方式”的建议是为时过早的。这是因为那些影响“东盟方式”形成的政治因素尚未发生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一、东盟整体的态度 "9·11"事件之后,东南亚认为是国际关系新一页的开始,确定了美国的霸权和领导地位.东盟清楚地认识到美国打击恐怖主义并不是为了东南亚的利益,但面临的选择只有支持或反对.为了东南亚的利益,东南亚普遍支持美国对恐怖主义采取的报复行动,但实际上它们主要是强调对国际恐怖活动打击和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完全跟着美国走.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的地位是由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换言之 ,上述各种因素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地区或国际上的地位。一旦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越南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地位变化1.从法国殖民地到社会主义的前哨在法国殖民者入侵前 ,越南是东南亚地区一个独立的国家 ,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悠久的历史。自从法国殖民者入侵后 (十九世纪中 ) ,几乎所有的对外活动都由法国人控制 ,在地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 ,越南不再拥有发言权。封建的越南国家在恢复国家地位中完…  相似文献   

15.
糖树 柬埔寨的糖棕树,有高耸笔直的躯干,没有分枝,顶端有几片长叶,像一把张开的雨伞。糖棕树能出糖,但并不是榨之于果,而是取之于花。糖棕树的躯干上部都捆绑着一条细长的野竹,野竹的枝杈被截短,擅长攀援的柬埔寨农民就沿着这“梯子”攀登到树顶,将截成一节节的 毛竹挂在树上,然后用小刀将硕大的糖树花划出一道口,让糖汁滴在竹筒里。糖棕树汁可以饮用,水微带黄色,清香、甘甜可口,可以熬糖,也可以酿酒。糖棕树全身都是宝:果实味美可生吃;阔叶可编制成帽子和篮子,或用来覆盖屋面;树干可充当一般建筑之用或作燃料,面其粗壮…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入世 (一)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越过国家地域的界线,使全世界的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不管你喜欢它还是厌恶它,反对它还是拥护它,这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发展程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都会或迟或早,或主动或被动地卷进去.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冲动是追求以最小的物质消耗来取得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成果,即要求资源的最优配制.世界上的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种类、质量和数量不平衡,发展也不平衡,如东南亚有热带作物,澳大利亚有铁矿,中东有石油,因而它们就要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最佳的配制.  相似文献   

17.
刘雅楠 《亚非纵横》2015,(2):54-62,122,126,127
安倍再度执政以来将东南亚国家视为重点拉拢对象,从经济、军事、价值观等多方面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企图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势,联合东南亚国家拼凑遏制中国的包围圈。虽然安倍政府的目的最终难以实现,但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提出十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围绕共建“一带一路”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沟通,推动了发展战略对接、合作规范融合和发展规划协同的初步实现。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将在不断强化多双边对话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升级。与此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也面临一系列由国际地区环境噪音、沟通者内部政治运行噪音及内外部定向干扰噪音造成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9.
正《东南亚纵横》(月刊)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介绍和研究东南亚各国情况、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专业刊物。《东南亚纵横》主要刊登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民族、华侨华人,东盟组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沿边开发开放,学术研究动态,在东南亚经历的访谈和回忆录,中国与世界等文章。  相似文献   

20.
赵跃晨  吴磊 《西亚非洲》2023,(2):49-72+157-158
近百年的中东战争史是用石油串联起来的历史,这是大部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共识。这种把中东地区所有战争的驱动都指向石油的话语深受资源战争逻辑和能源现实主义基调的影响,导致石油因素对中东战争抑制作用的探究被忽视。实际上,石油因素既能催化战争,亦能抑制战争。获取石油资源、石油权力的诱惑以及石油收入的支撑,增加了国家通过武力解决利益争端的意愿,而对占领成本、报复风险、外力介入的担忧和对合作收益的期许则是冲突双方放弃对抗与停止战争的重要考量因素,战争的最终走向取决于国家对石油收益与战争成本的综合权衡。石油因素在中东战争中的两种作用,体现在利比亚与乍得战争、两伊战争等催化案例,以及巴林与卡塔尔的哈瓦群岛领土争端、埃及与以色列的“六日战争”、海湾战争的抑制案例之中。鉴此,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军事技术变革的今天,围绕中东石油资源控制权爆发冲突的频率是不确定的,但国家为获取该地石油资源而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概率不大。未来,发动石油战争成本的边际化、石油产业相互依赖的常态化和域外大国协调机制的制度化,将有效避免利益相关方因中东石油资源而陷入“石油战争神话”的话语窠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