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我国古代有许多荐才之举,其做法很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一、荐才不论亲疏。春秋时期,晋平公询问近臣祁黄羊,谁可任南阳县令。祁黄羊推荐了解狐,可解狐恰恰是祁黄羊的仇人,晋平公大惑不解。祁黄羊回答道,君主问的是谁可任南阳县令,并未问我的仇人是谁。推荐解狐,是为公;而怨恨解狐,是为私。我不能因私怨而损公义。祁黄羊这种以公荐才,公私分明的做法很值得今人学习。墨子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推荐干部不讲原则,不讲德才,任人唯亲,到头来只能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受损。二、荐才不求完人。孔子的孙子…  相似文献   

2.
领导干部除了有级别上的高低、权势上的大小之分外,其实还有文化品位上的雅俗之别。中央党校的李书磊教授在《宦读》一文中说:“不管做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俗吏之“俗”,除了“眼光短浅、不学无术”外,还表现为官场上的种种低级趣味和庸俗作风。如惟“一把手”马首是瞻就是在俗吏中普遍流行的一种庸俗习气。谁授予我权力,我就听谁的话,长而久之,甚至和“一把手”形成了人身依附关系(所谓“搞政治就是跟人”是也),几乎一切都出于本能地看“一把手”的眼色行事,根本谈不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统一。再如套话、空…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安徽省一贫困镇持有“大哥大”的干部有27人.装配一个“大哥大”需要上万元,每年使用费也需要数千元.这样这个贫困镇仅“大哥大”一年就需要耗费数十万元.目前,这种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普遍存在.“不管哪一级,都想坐奥迪;不管官多大,都坐桑塔纳”.下基层必先打招呼,使之有所准备.认为陪同的人越多,接待的规格越高,自己脸上越光彩.这不禁使我想起1939年毛泽东批评迎接他前去作报告的同志的一番话.那年秋天,毛泽东要到离住杨家岭5公里的马列学院作报告.学院领导派了4个人去接他,走到半路,毛泽东迎面而来,当他得知这4个人是到杨家岭  相似文献   

4.
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经常想想“我是谁”。 看到这个题目,许多人也许纳闷:哪有人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但生活中真有人忘了“我是谁”。比如不少犯了错误的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公仆、一名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5.
当前一些地方的农村党支部,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不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而是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村党支部书记在选举时,将自己的亲属、本家或有特殊关系的人,选到村两委班子,扩张自己的势力,形成自己说了算的“独立小王国”。在这种“亲戚化”的班子中,村支书提出什么意见,不管正确与否,班子成员只有默许。长此以往,势必造成班子脱离群众,威信下降;同时,也容易造成经济上的违法违纪,引发群众上  相似文献   

6.
要学会算帐     
繁星 《前线》1959,(13)
“算账派”或“秋后算帐派”,是“保守派”的别名。订生产计划的时候,有保守思想的人,辩不过反对保守思想的人,就把嘴一扁:“好吧,现在我不同你争了,等秋后再同你算帐。”“秋后”,是事情结局的意思。于是他对一切事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只等你秋后失败,他再来算帐,看谁胜谁负。  相似文献   

7.
在反官僚主义斗争中,笔者听到一些人发这样的牢骚:咱一不是什么长,二不管什么事,官僚主义与我有何相干?反官僚主义应该谁有病谁吃药,让大家都反对官僚主义,这岂不是让没病的人去“陪绑”?这句牢骚有些片面。“谁有病谁吃药”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无病也打预防针,...  相似文献   

8.
民意测验是考核干部的重要方法之一。以民意测验的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依据,能较好地克服用人问题上存在的任人唯亲、长官意志等弊端,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然而,目前一些单位搞民意测验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   一是"民意"实为"派意"。一些人拉帮结伙,搞山头主义 ,以各自的亲疏关系、团伙利益投票;二是"民意"充满"醋意"。一些平庸无能之辈,自己不思上进,又怕别人超出自己,他们的信条是我上不去别人也上不去才算"公平",故而统统投反对票;三是"民意"变成"随意"。有一部分人视民意为儿戏,不能严肃对…  相似文献   

9.
德与才 ,在历史变革时期都是在伦理学、哲学界引起争论的问题 ,这是因为 ,在实践中德与才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和品质好坏的尺度 ,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用人的标准。一、德与才之关系德与才的关系 ,历史上有不少的论述和评论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主奴论”。宋代政治家司马光说过 :“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菜根谭”中对此也有深刻的论述“德者才之王 ,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 ,如无家主而奴用事矣 ,几何不魍魉猖狂 ?”此种论述是一种绝对服从关系 ,认为本末倒置必出大乱。二是“智德论”。① 智德论主张知识即道德的…  相似文献   

10.
“闹风”是“文化大革命”的遗风之一。在“文革”中,林彪,四人帮一伙把“闹风”刮得很凶。谁闹谁就是“造反派”,谁闹得最凶谁就是“响当当的革命派”、理所当然的“头头”,只有闹,才能满足私欲,只有闹,才能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就成了某些人的信条。正是这种一度猖獗的“闹风”,使党的威信被闹得下降,国家被闹得乌烟瘴气、同志间被闹得打派仗,工作被闹得无法开展,生产被闹得停滞不前。凡受过“文革”之苦的人,对这种“闹风”,无不深恶痛绝。“文革”结束至今已有八  相似文献   

11.
博览之窗     
是谁造就了 “两面派”的林彪 林彪生前乃至死去多年,好像躲在一团神秘的迷雾之中。他的所作所为,黑白反差之大,令人目瞪口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林彪已经成为“虚伪”、“阴谋”、“两面派”的化身。实际上,林彪并非天生的“两面派”。与林彪共事多年的聂荣臻元帅,谈到建国前的林彪时曾说:“我觉得他比较年轻,世故不多。”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也回忆说:“林彪来见毛泽  相似文献   

12.
悦读书讯     
<正>不要说等我有一个清晰的梦想才开始去做。你需要的是每一天都知道自己的生命还会前行,知道未来你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你今天一块一块搬过来的砖。——俞敏洪《梦在青春在》更重要的是,谁说读书人什么都没有?他们有笔杆子啊。打天下的时候,可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坐天下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就是笔杆子里出政权了。枪杆子让人“口服”,笔杆子才让人“心服”。  相似文献   

13.
学问是什么?有时,我们讲谁有才、有学问,其实都是第二位的,做人才是第一位的。走到启功先生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他做人的境界,是我们真正的收获。现在的人,不管在哪个领域,大多在谈"我"怎么样,"我"该怎么样,"我"要怎么样,或者别人对"我"该怎么样,等等。先生从来  相似文献   

14.
提及“自知之明”,人们有个“传统观念”,似乎它是“明”“知”自身缺点、错误的“专用名词”,把“人贵有自知之明”等同于“人贵有知错之明”。于是,谁若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冒一下尖,闲言碎语便象影不离形一样来了:什么“‘人贵有自知之明’,也不掂一掂自己的斤两”呀,什么“太自信、自  相似文献   

15.
常听人说:“现在办事的关键还是靠关系,××领导我很熟,关系不一般,有事情找我。××老板是我的铁哥们儿,有事儿就开口,一定摆平……” 人生在世,谁也离不开与人交往。要交往就必然离不开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圈”。然而,交往有正常的,也有不正常的,要防止不正常的交往,就必须从净化“三圈”开始。许多腐败分子都是从“三圈”开始,从而成了阶下囚。 一日净化工作圈。就是要建立纯洁的同  相似文献   

16.
正工作是亲密的伙伴。每个人走向社会之后,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不要以为工作离不开自己,公司离不开自己,老板离不开自己,领导离不开自己,这是对自己作用的过高估计。其实,工作不管离开了谁,地球都照样转。但  相似文献   

17.
一、历史进程中的人格独立性发展马克思在讲到人类社会发展史时曾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又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把这种发展史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发...  相似文献   

18.
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不仅存在于党政机关,也存在于基层企业。特别是某些国有企业法人代表(厂长、经理)滥用职权行为已严重影响职工生产积极性,成为企业中的腐败现象之一。当前,职工反映强烈,比较突出的是企业法人代表滥用人事、经营、财务权。 滥用人事权 任人唯亲谋私利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改革的深化,企业法人代表有了更大更多的自主权。一些企业法人代表滥用人事权、在人事安排中主观武断,不是从有利于工作出发选贤任能。而是任人唯亲,专门倾斜那些对自己有过好处的,会拍马屁的人。有的利用职权将自己的妻子儿女、大姨小舅子一概领入企业大门,然后封官授职,搞“家天下”拼凑自己的“家族统治”,使真正的人才倍受压制。有的甚至在企业招工、人员调动、工作安排上谋私“捞好处”。企业内部某些“热门科室”,“热门工种”不实行公平竞争,而是凭关系,凭“票子”竞争。企业把“三产”出租或承包给个人,不是公开招标,而是搞私下协议。厂长、经理暗中  相似文献   

19.
陆士华 《前线》2013,(4):86-86
记得王安忆有一次在给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致辞中,给毕业生提了三个建议:“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这“三个不要”,使人想起宁静致远的道理。依我揣度,她的画外音不外乎是:别让自己急功近利地浮躁起来,先给宁静留点时间。宁静的好处太多太多。一个人静了心,才会看书,看得进书,学得更多东西;静了心,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才会开阔、晴朗,充满阳光;静了心,头脑才清醒,才会思考,也因而站得高,看得远;静了心,才好修身养性,蓄势待发,宁静而致远。宁静实在是一种境界,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相似文献   

20.
终生读书     
因为父母是教书匠,家里书多,我也就从小爱看书。有一次我给弟弟讲“那托”,父亲很奇怪,听了一会儿,哈哈大笑,原来是我把三太子哪吒读成了“那托”。那年我刚上小学,就敢大着胆子翻看《封神榜》和《西游记》了。解放前,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初二时露过一次脸。国文老师讲袁枚的《祭妹文》,有这样的句子,“你死我葬,我死谁埋?”老师说作者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问谁读过这部书?班里有半数同学举手。又问谁会背葬花词?举手的只剩我一人。老师叫我起立背诵:“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