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籍济南。她曾南下汴京,先后客居青州、莱州、淄川,后来漂泊江南。生身之地济南曾留下了她幼年成长的痕迹,故里后人缅怀“一代词宗”无以为寄,遂依泉而筑,这便有了现今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和章丘市百脉泉内的“清照园”。赏泉析词解碑之间,犹见女杰清丽绰约风姿。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  相似文献   

3.
蓝袜子     
我知道“蓝袜子”这名目,大约是在早年所读外国小说中,因年深月久,不知有无误解。其时的印象是,尽管博学之士受人尊敬,博学的女士是决不可爱的。她们通常形容枯槁,刻板,严厉,尤其与“童心世界”不相容,有一点点像儿童眼里的狼外婆。在世俗眼光中,这类女人因远离俗务,决不“宜室宜家”。更早一个时期,人们还相信女人追求学识是不自然、甚至反自然的。这种女士无异于怪物。古代的才女其“才”通常在词赋(以及“琴、棋、书、画”),即以李清照的才智学识,也更乐于用在茶余饭后以“书史”知识与丈夫“角胜负”上,而无意在经史考…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18日,在农四师七十六团电视台工作的陈志伟收到山东省章丘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清照故里·词意章丘”李清照华语歌词大赛颁发的一万元奖金.2011年他创作的歌词《千年李清照》参赛,在美国、德国等海内外华人3100首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铜奖.这是被誉为昭苏草原上的草根词人追求歌词创作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宋史·艺文志》记载,她有文集七卷,词集六卷。今日她所留下的作品已并不多,但诗、词、文、赋皆有作品传世,范围相当广。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论》有语:“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将李清照与后主李煜、诗人李白相提并论,对她推崇至极。李清照以卓越才华令众多文人墨客倾倒,以天才的文学创作和作品的无穷艺术魅力,确立了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对词创作独到的见解倾注在她的《词论》中,她在《词论》中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评论了柳永、张先、宋祁、苏轼等人的词作,反映出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辩证艺术观点。  相似文献   

7.
浙江金华有一座“八咏楼”,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李清照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的啊,倒像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楼。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依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故里位于现今的淄博市淄川区。淄川古称般阳,汉景帝年间即已建县,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城东北的黉山乃是道教名山,相传道家的祖师、战国时代的鬼谷子曾在这里隐居授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皆出其门下。东汉的经学家郑玄亦曾在此山建院讲学传经,至今留有“郑公书院”的遗迹。宋代的范仲淹曾结庐于此,以涧中青石制成“范公砚”,流传为文人的珍藏之物。而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曾在般阳做过两年太守。这一片青山秀水盈贮了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养育出蒲松龄这样的文人应是自然之理。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  相似文献   

9.
王金 《党建文汇》2001,(12):25-25
有消息说,山东济南欲扩建一条位于市中心的商业街,“为了突出其国际化和商业化的定位,同时也增加人文气息和历史厚重感”,准备在街道上塑立一尊名人雕像。在商讨的过程中,一名大学教授提议塑巩俐像,一来她是济南人,二来她是巨星,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结果消息传出,在当地市民中引起巨大争议,不少人认为,巩俐根本就没有树碑立像的资格,山东出了孔子、孟子、李清照、辛弃疾等许多大家,巩俐一个演员是无论如何都排不上号的,否则,就有辱没泉城人文化品位之嫌。  相似文献   

10.
刘墉 《党课》2013,(4):72-73
高中的时候,我住在台北一个日式的小楼上,楼下住了另一户人家和好多师大的侨生,还有个英文补习班,大家共用一个小厕所。有一天我进厕所,看见洗手台上摆了一本《李清照词集》,不知道是谁的,就翻了一翻,又放回去了;隔天,书还在那儿,我又翻阅了会儿.又放回去了。就这么连续差不多一个月,书终于不见了.但是我也几乎背下了整本李清照的词。  相似文献   

11.
齐鲁之地历来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大邦。两宋是“曲子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齐鲁词坛不仅升起了李清照、辛弃疾这样光芒四射的巨星 ,还点缀着其他光耀不等的群星 ,从而使其总体景观显得相当璀璨。不过 ,出于某种错觉 ,人们也许会认为齐鲁词人除李、辛两大家外 ,其余皆不足道。而这种片面的认识 ,在我们阅读过崔海正教授的新著《宋代齐鲁词人概观》(中国文联出版社 2 0 0 0年 4月出版 )以后 ,相信会被纠正。此书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 ,从多种角度对宋代齐鲁词人群体展开了多层面的考论研究 ,堪称是既“全”又“深”地审视宋代齐鲁词界总…  相似文献   

12.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一首《今夜的你心情是否和我一样》,获中国音协《歌曲》月刊2006年度词曲新作“晨钟奖”,由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在中央电视台2010年“千里共婵娟”中秋民族音乐会上演唱,作为营口电台“每周一歌”播送;一首《月圆的时候》,获辽宁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由著名歌手李丹阳在中央电视台大型晚会首唱;一首《寻梦章丘》,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和章丘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李清照华语歌词大赛中,从3200多件来稿中脱颖而出,获银奖第一名……  相似文献   

14.
苏轼:腐败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根除之日,当夕是何年。但愿官自律,夫妻共婵娟。李煜:春花秋月流泪了,腐败知多少。昨夜反腐吹劲风,故已不堪回首牢狱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主人改。问君悔泪几多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捕未判时分,最难将息。三番五次串供,怎敌它反腐风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曹雪芹:满纸忏悔言,一把辛酸泪,都慕贪官好,谁知其中味。辛弃疾:少年不识“贪”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尝“贪”味强出头。如今识尽“贪”滋味,欲“缩”还休。欲“缩”还休,却恨贪水覆去难…  相似文献   

15.
不知怎么的,最近老是挥不去一个“愁”.这愁,不是李清照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愁,也不是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愁,而是只有今天才能产生的方方面面事情引起的愁.说来说去,还和顾炎武的名言、名联有关.顾炎武曾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的思想和精神光照数百年,使一些知识分子明白了人生的目的和自身的价值,于是投笔从戎的,留洋回国的,抛弃荣华富贵来为劳动人民谋利益的不知其数.然而有一个时候,竞然只要知识分子改造,而不要知识分子议政;有人便把顾炎武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人们称之为“易安体”。她的词虽然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和誉扬,但人们对“易安体”个性特征的认识却并不充分。古人往往着眼于全貌作直观的肯定,或立足于语句作简单的叹颂,鲜见系统明确的平析和透点,偶有涉及,亦语焉不详。近人的研究使人们的认识日趋深化,然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对“易安体”的基本特征做些研探,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齐鲁大地上的一株奇葩。她资质聪慧,才力华赡,“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兴新,资态百出”。(王灼《碧鸡漫志》)她的词作一出现,便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从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享有盛誉的一位女词人。明人陈宏绪说:“李易安诗余,脍炙千秋,当在《金荃》、《兰畹》之上。……虽秦、黄辈犹难之,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塞夜录》)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章道:“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这些评价,不是言过其辞,而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8.
魏华 《揭阳论丛》2004,(1):82-84
宋朝南渡以后,李清照诗词的社会意义明显增强,她通过自己的诗词不断表达她对收复中原的必胜信心,对沦陷区人民的无限关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历尽忧患以后的家国身世之感,从而使这些作品闪烁出爱国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9.
高新炎  黄力 《学习导报》2013,(12):47-47
李清照,宋朝著名女词人,后世公认的"婉约之宗",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父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虽出身名门,但身世飘零。她1岁丧母,46岁丧夫,生逢金兵南犯、北宋灭亡的乱世,晚年遭遇盗贼,财富散尽,且膝下无子,凄苦无依。我们读她的婉约词,总能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字里行间,读出一个落寞悲情的李清照来。  相似文献   

20.
阔天地在基层,源头活水在实践。当前,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这一活动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三个“谁”,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只有明确了“我是谁”,方能回答好“为了谁”、解决好“依靠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