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主观幸福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态度,它反映了人对个人生活总体的评价和满意程度。主观幸福感也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它标志着个体心理生活的质量。和人的其他态度一样,主观幸福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保健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生价值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 ,只有从不同角度考察 ,才可能比较清晰、全面地分析它的构成。1  人生价值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 ,依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分清它的横向结构 :依据个人自身所拥有的条件和素质 ,人生价值可划分为生命价值 (含死亡价值 )、智能价值和道德品质价值三部分。人生是从生到死的生命活动过程。生命的价值首先表现在 ,人生的一切 ,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 ,无不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基础。然而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作为生命价值的真正含义或最重要方面 ,则是指作为生命的存在和活动 ,即它作为客体对主体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理解为生存活动.人的生存活动是人依靠自然生产自己的一种生活.作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的生存活动,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它构成了马克思人权认知的前提.从人的“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出发,首先,马克思指认人权是一种逻辑规定,是人的生存活动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的产物,表现为自由、平等、财产与安全等;其次,马克思指认人权又是一种现实规定,人权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中体现为资本自由、平等地剥夺劳动的特权.  相似文献   

4.
陈大维 《学理论》2010,(11):88-89
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常常是哲学探讨的热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活动之中展现的。个体的生命价值不在实践活动之外,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最高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基于马克思生存论视角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分析了个体生命的三重特点,揭示出了生存论视域下个体人生命的永恒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自我意识”的客观性及其两重性“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思维活动,是人的生物本能在社会生活中的演化和反映,它包括:自我存在,自我奋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等。“自我意识”的存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需要完成新陈代谢的平衡,因此,人必须首先从自我生存出发考虑问题,即对物质生活资料的追求是人求得生存的本能需要,这种由自我生存诱发出来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性质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无关。因为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就不能没有物质生活资料。承认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存在及其合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学习障碍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挫折.它使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一般来说,当人受挫后的行为及反应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冷漠反应、幻想、退化反应、固着反应.  相似文献   

7.
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如何认识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价值,如何认识当代青年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评价,如何把共产主义理想转化为青年内心的信念,这是理想教育的根本归宿。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价值理想,俄文为,转自法文ideal,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它表示思想或某事物的最初形式,雏型,是决定人或社会阶级思维和活动方式的完美表象,也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中国古代叫做“志”,“立志”也就是树立理想。人的理想包活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社会理想是指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向往,是人理想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和发展的高级阶段。道德理想是指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和做人的标准。职业理想是指人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向往。生活理  相似文献   

8.
人的职业观通常决定人的职业取向和人生作为。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任务,也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 职业观是人的一种生存观。人必须在社会上生根立足,必须讲生存,必须讲究生存意义。生存活动是社会活动的基础,社会活动是生存活动的内容和发展。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人民提出了一个大命题——“学会生存”。它将人的学习、职业和生存完全联系起来。这启发我们: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教育职工在社会活动中,主要是在生产活动中,将正确的职业观点、坚强的职业意志、高超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8,(11)
以马克思人的"关系本质论"思想审视,"人生关系"指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中所拥有的全部对象性关系,其中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这四大基本关系。人生关系决定人的本质,进而决定人生境界;人生境界不同,个体人格本质也就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也就不同。当此改革开放新时代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关系调整加剧之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花大力气在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类 精神生活的特征,那么,最 合适的便是这个词──创造 所谓创造,未必是指发明某种新的技术,也未必是指从事艺术的创作,这些仅是创造的若干具体形态罢了。创造的含义要深刻得多,范围也要广泛得多。人之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一个灵魂,灵魂使人个能满足于动物式的生存,而要追求高出于生存的价值,由此展开了人的精神生活。大自然所赋予人的只是生存,因而,人所从事的超出生存以上的活动都是给大自然的安排增添了一点新东西,无不具有创造的性质。这样的活动当然不是肉体(它只要求生存)、而是心灵发动的。正…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历史的有序渐进、从低级走向高级,最根本的动因就是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需要在社会运行和社会历史演进与更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就人的需要与社会运行机制问题做些初步探索。 人的需要是指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摄取状态,表现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需要范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观逻辑  相似文献   

12.
“团体”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团体中活动,并通过团体活动加入到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去。团体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于它是人的活动系统;另一方面社会正是通过团体来影响个人的。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在一定的团体中进行的,离开了团体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发挥作用。在说明团体与个体的关系时,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一、青年自杀的表征与分类对自杀的解释,如若撇开学科的倾向,作为一般的概念,指一个人自愿地、故意地杀死自己的行为或情况,但也指任何人杀死自己的意愿或倾向。它包括个人的、团体的甚至民族的自我毁灭行为。自杀可分为致命的自杀和“未遂自杀”,即非致命的自杀行为。近年各国自杀率的统计,由于确定自杀所用的标准不同,可比性较差。对社会自杀问题,在可预见的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应激?据美国应激研究的权威学者Lazarus等人近年的研究,应激(Stress)是指环境或内部的需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超出个体或社会系统或机体系统的适应能力。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当社会系统、个人的心理系统以及机体组织系统,一旦不能满足需要(环境需要与个体内部需要)时,人就会进入应激状态而产生一种反应,这就是应激反应。其中,适应能力(个体的与环境的)与需要(个体的与环境的)之间平衡与否,是产生应激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生活方式的定义有四种意见: 一种意见,只从人们的消费方式和业余生活方式的角度给生活方式下定义,或说“所谓生活方式,它的实质无非是指消费者如何享用消费资料的方式”,或说“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享用物质的、劳务的消费品和使用由他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成杰芳 《学理论》2011,(26):24-25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17.
一、重要概念解释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人的精神支柱的研究○李忠诚一、研究人的精神支柱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意识虽是社会中个体实践的产物,然而个人意识又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个人意识的表现形态是精神支柱。作为人生,不可能没有精神支柱。一个人失...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一种人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变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并更好的生存;而人是关系的存在物,人生活在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多重关系中,和谐是现实人生的理想存在方式。传统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的人学向度,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准则,其目的是满足现实生活中人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20.
二十城市研究生生活价值观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选择和判断区分什么样的生活目的最有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最积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令人满意等基本而重要问题的观念系统;或者说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确定选择什么样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最有价值的标准,并作为主体规范自身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简言之,生活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及其意义的总评价和看法。我们的问卷调查表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认定,并借鉴莫里斯(Morris)编制的“生活方式问卷”(Ways to Live Questionnaire)和罗克奇(Rokeach)编制的“价值调查表”(Values Survey)设计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