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共产党人》2005,(10):27-28
我去采访的那天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阳光正透过同原市农村信用社政府街分社明净的玻璃窗,洒存每位忙碌员工的身上。在这些员工中,有一位就是在宁夏农村信用社系统知名度颇高的揽储能手谭莉,见到她时,她正在与储户通电话,在言淡中,透出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以及对业务的熟悉,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精明、  相似文献   

2.
人在江湖走,不能完全不沾染世事。有熟人远兜远转,托我为一名“美女诗人”站台——是一名土豪心仪的女神。我推托再三,最后土豪亲自打电话来,用浓浓乡音连声道:“我们是老乡,她是真的很漂亮,很纯真,很热爱文学……”美女作家的诗,就是几句车轱辘话分了段,诗集却装帧精美得过了分,恨不能如《圣经》般纸缘镀一层金。我倒为土豪的话好奇起来:这是什么样的女子,可是沙仑的水仙花,谷中的百合花.以其清更加颠倒众生?  相似文献   

3.
福泉的古城垣,因为有小西门水城,便多了几分神韵,几分灵气,一如这座古城因为张三丰而仙风道骨,竹石清幽…… 小西门水城,聚福泉古城垣的精华于一隅,将军事、文化、地质及建筑学上的奇迹作了长达600余年的演绎,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我曾多次走进水城,这座古老的建筑,总是慷慨地给了我不同的美丽的享受,以至我不得不因为她而激动、而陶醉、而心旷神怡! 记得第一次到水城,我竟被眼前的景致惊呆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去处:雄伟的城墙,低矮的农舍,葱茏的树木,清澈的河水,城门、拱桥、石碾、古井,以及百步桥上的稚子,蹒跚而行的鸭群……分明是一幅风情浓郁的水墨画。  相似文献   

4.
母亲不是党员,却对党情有独钟。她常用世养上最朴素的语言给我们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育我们:好孩子长大后都要入党。 那年,哥哥入党,母亲给他纳了一双鞋,并嘱咐他说:“你是咱家第一个党员,不要骄傲,也不要害怕困难,穿上娘做的鞋,走党指给的路。”那时,看哥哥的表情真比考了第一名还要高兴。那天夜里我梦见自己也穿上了母亲亲手纳的鞋。 大学毕业,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从母亲慈祥的目光中,我觉察到几分威严与期待,几分冷峻与勉励。择业之际,在面对城市与农村的选择时,我犹豫了。 那晚,我难以…  相似文献   

5.
家访农民工     
这学期转来了两位同学,其中有一位是借读生珊珊。她的父母都是外来农民工,整天忙于生计。这个孩子的学习虽然还不错,但性格内向自卑,不大说话,班上一些调皮学生总是喜欢欺负她,每次她只是偷偷抹泪而不敢反映。我问她几次,她不但不讲,反而哭得更加伤心。于是我怀着一丝担忧,决定去珊珊家走访一次。  相似文献   

6.
“曼巴,我知道我的病是不会好的,但我还是想见见你,请帮帮我,让我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口奶茶吧。”当小田“曼巴”亲手给她服下药后,奇迹出现了。她真得一口气喝下了一小碗奶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一位患晚期食道癌的藏族老阿妈,为了能最后见一面曾为她治过病的曼巴,专门让儿子骑马40多公里去接田青春医疗队队长田旭给她治病。老人已把那个几十年来为她和牧民们治病的老田“曼巴”深深地印在了她脑海深处。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约一个久未见面的朋友吃饭,见她一直忧心忡忡心不在焉。.我挺想问一问,却怕是人家的私事于是不敢多嘴。吃到一半她突然叹了口气说:“哎,你是学法的,我还是告诉你吧,也好替我出个主意。”  相似文献   

8.
刘益飞 《廉政瞭望》2010,(22):34-34
今年假期,我与妻子在兵团知青时期的好友、北京知青伺龙江夫妇盛邀我们结伴去尼泊尔旅游。行前,龙江夫人芳洁有几分调侃地对我说:“尼泊尔现在是共产党执政,你这个党建教授,说不定就会碰上尼共,就会和他们交流呢!”怎么也没想到,竞被她说中了。  相似文献   

9.
连谏 《党课》2011,(24):73-74
私底下.我曾为她多次呜过不平,因为曾目睹她的丈夫明明自己拿着感冒药盒却还要问她:饭前还是饭后吃?一次吃几颗?我们一起旅行时,她丈夫一日不知要电她几遍,无非是干净袜子放在哪里了?收煤气、水费的人等在门口,他却挖地三尺都找不到缴费卡……诸如此类的事情总发生在她的婚姻生活中,为此,我时常取笑她的无底线贤良主义,把在事业上雷厉风行的男人生生贤惠成了生活低能儿。  相似文献   

10.
盼年的母亲     
四少 《廉政瞭望》2010,(2):71-71
这段时间母亲有点异常,时不时问我,一“今天几号了?”其实,客厅的挂钟上明明白白显示着日历。终于有一次我被她问得不耐烦,朝挂钟努努嘴说,“今天几号,您自己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母亲叹一口气,“我怎么感觉上面的钟坏了,日期慢了。”  相似文献   

11.
晓农 《党史纵横》2002,(4):38-38
剿灭土匪,人们都知道这是建国初期的事。十多年之后,即1965年3月26日,中央军委发言人郑重宣布:中国大陆最后两个匪首被歼灭。这是怎么回事呢?追寻遥远的记忆,历史的烟云中又一次再现了武陵山区剿匪的画面。解放初期的湘西,土匪“多如牛毛”,我剿匪部队在湘西民众的紧密配合下,历时年余,终于歼灭了几个暂编师的土匪,最后只剩下土匪女司令田妹和她的男人———副司令覃国卿不知去向。田妹名叫田玉莲,桑植县利福塔人。她身材比一般的女子粗壮,年轻时长相有几分姿色:一双凤眼,圆圆有脸盘上泛着红晕,乌黑的长发在脑后盘了…  相似文献   

12.
陈鲁民 《奋斗》2007,(5):62-63
作家冷夏在《霍英东全传》中,记录了她与霍英东先生的有趣对话。作家问:“你从商已有半个世纪.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路,应该有个自我评价。假如人生满分是100分.那你给自己打多少分?”霍英东连想也没想就冲口而出:“不止100分.起码100多分。”他沉吟片刻,解释说:“为什么给自己打100多分.是因为几十年来.我不单只是自己赚钱.还帮别人赚钱。  相似文献   

13.
“现在,请钱桂英同志上台领奖!”大会主席话音刚落,“哗———”台下掌声雷动。她微微低着头向台上走去,脸上带着几分羞涩的红光。这是1938年2月在延安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召开的“大生产运动总结表彰大会”。钱桂英登上了主席台,司令部一位首长笑盈盈地走来,递给她一张“劳动模范”的奖状和几件奖品:一件衬衣、一支钢笔、一条毛巾、一双袜子、一块肥皂等等。台下的掌声更加热烈,几百双眼睛向她投去敬佩的目光,因为,在今天走上台领奖的劳动模范中,她是惟一的女性。钱桂英当选为劳模是受之无愧的。在大生产运动开展之前,她…  相似文献   

14.
《党建》1994,(6)
由分小螺壳所想到的许晓平记得我女儿五岁那年,一天,她与邻居同龄小女孩去公园玩。两人在公园湖边捡小螺壳,当时由于只有一个塑料袋,也就只有装在一起了。回家后两个小孩开始分。你一个我一个,你一对我一双。最后,难题出现了,还剩一个。两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想出...  相似文献   

15.
念春的母亲叫春花。我和春花是在1976年认识的。我们在一个厂上班,她的成分不好,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解放后被镇压。因着这种关系,厂里的人都不敢和她太接近,她也不爱和人说话,从早到晚只顾闷着头做事。她的寝室和我的寝室隔不远,我经常到她的寝室里去看她,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送给她。我只读过两年私塾,不认得多少字,她小的时候家庭条件比我好,认得的字也比我多,我每次去找她,都借口向她学认字。她教得很认真,一年下来,我已经能够看书读报。作为回报,我经常随她回家帮她做家务。她的家在湾址镇,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哥哥前几年倒插门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她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方便,春花每隔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帮母亲准备好下个星期的米、菜和柴禾,还要担水把水缸填满。我和春花好上后,担水、劈柴的事都由我来做。就这样,我们相互帮助着,彼此信赖着,爱情的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心里悄悄萌芽。  相似文献   

16.
在我退休前的几年里,认识了许多文艺界名家和政界要人。其中老舍夫人胡絮青便是其中的一位。蒙老人晚年厚爱,把我当成她的忘年挚交。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我每次赴京,总喜欢买上一束黄色康乃馨送到安定门外东河沿她的家中。而胡老对于我也总是有约必见。她老人家跟我谈得最多的  相似文献   

17.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8.
梅子 《党课》2010,(20):92-93
1996年的夏末,李燕离开贫穷的家乡河南蒿县后山村,独自一人来到了洛阳。这一年,父母因车祸不幸去世,16岁的燕子成了孤儿。乡亲们筹钱让她上高中,要强的燕子却另有想法,她给村长留了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在留给村长的信中,李燕承诺:“等我几年,我一定会成功,我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中国考古黄金时代展”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我记得当时是一位举止优雅、满头银发的美国女士给我做义务讲解。当我走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前面时,她怀着对中国艺术的敬慕之情,用生动的语言给我讲述了漆器上描绘的故事:讲解中,我注意到她的胸牌是志愿者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梅花香自苦寒来张仑初见乌兰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憨憨实实、腼腼腆腆,圆圆的脸庞透着几分雅气。倘若不是对其事迹早有所闻的话,仅从外表无论如何看不出她在医疗领域,特别是在蒙医医疗领域创建了一番令人感叹,令人折服的造福人民的事业,并由此誉满区内外。更难以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