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英国是现代大学法律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既是普通法系国家法律教育的代表,也是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典型。英国没有专门培养法官的法律教育,法官的职业教育是在律师公会中完成的。律师公会在英国法律职业资格准入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英国律师公会在法律职业资格准入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特点,以期待对中国法律职业准入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媛 《法制与经济》2008,(24):81-83
英国是现代大学法律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既是普通法系国家法律教育的代表,也是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典型。英国没有专门培养法官的法律教育,法官的职业教育是在律师公会中完成的。律师公会在英国法律职业资格准入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英国律师公会在法律职业资格准入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特点,以期待对中国法律职业准入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传统英国法律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律师会馆也由此成为剑桥、牛津之外的“第三所大学”。随着律师会馆教育职能日渐衰微,19世纪以来 英国大学法律教育有所发展。可长期以来,英国的大学法律教育却因受到职业教育(学徒制)的禁锢而落后于欧美大多数国家。二战后的教育改革使英国大学法学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时至今日,英国实务界与教育界矛盾依然突出,法律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培养目标等重大问题仍存在较大变数。  相似文献   

4.
王丽 《法学杂志》2007,28(2):90-93
本文以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引进的“法律诊所”教育手段作为思考的起点,从“法律诊所”这一实践教学手段是否能够适应我们的教学体制的角度,论述了法律教育中应该纠正的一些问题,如习惯解构法律而不是建构法律,习惯批判而不是理解和服从现行法律等。进而论述了作为法律职业者或法律共同体的思维方式,从而试图为我国现行的法律职业教育摸索具有可重复性和模式化的科学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产权——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以知识产品为客体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发展知识产权教育。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其自身特有的知识功能决定了大学在知识产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大学应发挥知识与人才密集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及大学自身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教育,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必然重视知识产权教育  (一)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  从一定程度上讲,知识经…  相似文献   

6.
英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益新  舒细麟 《现代法学》2004,26(5):174-181
英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理论、职业、实习和继续职业教育四个阶段,其特点是虽无统一的法律教育体制和司法考试制度,各地区和各法律院校在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但同时有相应的机制保证法律职业人才的同质性;法学教育注重法律的实践性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法学教育机构和法律职业管理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英国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优点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北方法学》2018,(5):53-60
孟德斯鸠被称为"现代比较法之父"。他从社会历史的经验现实出发,将法律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为"法的精神"加以讨论,以比较社会学和比较法律史方法拉开了现代比较法和比较政治学的序幕。孟德斯鸠建立了不同于古典和中世纪的法律类型学,以英格兰和法兰克为代表进行了相互反观的微观比较。孟德斯鸠以社会规律和自然法则统摄了多样的法律秩序,平衡了法律的规律性与多样性之"一与多"的关系,为现代比较法乃至现代法学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欧洲法律史的研究受制于民族国家的法律思维定式,从而制造了包括"英国普通法之独特性"的法律史难题。跳出民族国家的法律思维定式,从世界主义的视角定位欧洲法律吏的演化历程,我们可以辨识出欧洲法律史发展过程中从欧洲普通法到共同法的逻辑脉络,凸显出"英国普通法"的欧洲普通法根源,强调为欧洲所抛弃的法律发展模式却在英国以另一种方式被承继。现代民族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两大法律家族具有同源性。这种同源性根植于欧洲法律史中从欧洲普通法到共同法的历史演化进程。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考察表明,中世纪欧洲的法律形态不仅承继了罗马法的普遍主义与规范主义的特质,而且容纳了诸多异质性和多元性的文化与传统。基督教帝国体制成为法的世界性特质得以承继的不可或缺的中介。  相似文献   

9.
欧洲联盟的法律与比较法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比较法学的角度阐述了欧盟法律的几个重要问题:这一法律的渊源;欧洲法院通过其法律解释与判例法在创造法律方面的特殊作用;欧盟法律是什么样的法律,它在处理与成员国法律的关系方面主要有哪些原则;以法、德两国为代表的民法法系为什么以及怎样在欧盟法律中占有主导地位;以英国为代表的普通法法系在英国加入欧盟后对后者的法律发展有什么影响和矛盾;最后是对欧盟法律发展前景的探讨以及研究欧盟法律对中国法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澳大利亚法学教育的某些方面 ,对于我国来说 ,这些方面均堪称独特 ,而与美国或英国的法学教育体制区别开来。本文的描述旨在希望 ,凡此对于同样正在思考即将来临之新千年法学教育途径的其他体制中的法学教育者 ,或许不无兴味。本文考察澳大利亚法学教育中的下列突出之处 :第一 ,法学双学位 (combinedlawdegree)的教育体制 ;第二 ,为一般性的修习法律和专业性修习法律而提供的课程研究生学习科目 (postgradu atecourseworkprograms)。在对此两方面进行考察之前 ,首先就澳大利亚法学…  相似文献   

11.
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发展依据其与教学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般认为,科学研究正式进入大学是在19世纪初期,洪堡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思想,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成为大学的基本原则,研究作为大学培养学生的主要方法.19世纪后期美国大学中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确立,使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被提升到研究生教育层次,明确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在大学实践中的局限性或条件性.20世纪中期,科学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之后,大学的研究被纳入"大科学"体系,一些研究的目的遂发生变化,开始脱离教学.即在现代大学中虽然以培养人才为基本出发点、与教学紧密结合、自由探究、小规模甚或个别式、传统的科学与学术研究仍存在,但同时出现了为了教育之外的某个目的、与教学没有什么关系、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大规模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学教育沿革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法学教育是法律的基本问题,而法律是宪政的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历史中,“有系统的社会管制”所对应的不是法,而是中国特有的“礼”。1840年以前,中国无西方意义上的法学教育;1840年至 1949年,中国法学教育进入近代时期,从无到有,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从头开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完善我国法学教育事业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自9世纪到1563年、10世纪到1753年,普通法婚姻分别在欧洲大陆和英格兰得到了教会的承认。在殖民地时期,英属的部分北美殖民地和西班牙属的殖民地予以承认,英属的另一部分殖民地和法属殖民地未予以承认。美国建国之后到19世纪中后期,大多数州承认了普通法婚姻。到了2005年,只有1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予以承认。不复承认的理由主要是:人口集中、交通改善、政府公务人员或牧师不再短缺;承认普通法婚姻危害交易安全、危害种族健康、诱发欺诈行为、危害统计数据的准确;非婚生子女地位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There has been growing pressure to increase diversity in legal education and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While this has focused upon the absence of certain groups such as women,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disabled, there has been no specific discussion of part-time law students. Drawing on questionnaires and focus groups with part-time law students across England and Wal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ir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s may hamper their ability to participate and succeed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legal practice. In response to the consistent omission of part-time students' needs from attempts to enhance social diversity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legal profession, it also argues that affirmative action is now necessary and justified in respect of these students. Pragmatic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affirmative action for part-time law students which adds value to their degree. Finally,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affirmative action on part-time law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upon the gatekeepers to the legal profession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5.
李响 《时代法学》2014,(6):111-118
东亚国家的现代法学教育大多起源于19世纪末期,定型于20世纪中期,早已在岁月的冲刷下千疮百孔,无力承担建设完善法治社会的重任,急需发动大规模的改革加以修补。在这种情势之下,日本率先发动了法学教育改革,其以建立法科大学院为基础,以推行法学教育职业化与精英化为导向,以设置新型司法考试制度为保障。日本的举措既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又有失败教训应当汲取,为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特兰曾经断言:12世纪是"一个法律的世纪"。以此为参照标准,12至13世纪的中英两国均可谓处于这一状态。然而,作为法制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官和律师)在此时的英国初步形成,但是,在当时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何以未能产生出英国意义上的律师?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君主过于绝对的权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工具主义的观念和对于无讼的追求等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萨维尼作为19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法学家,他的学说理论通过其著作在英美的翻译和传播,不仅在大陆法系国家,而且对英美法系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19世纪英国历史法学派的产生,美国南北战争后关于法典编纂的讨论,19世纪英国和美国大学法律教育的改革,以及美国司法实践等方面,萨维尼所产生的影响都为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家所不及。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萨维尼个人声望的原因,法律历史观在19世纪的兴起,但更重要的还是两大法系之间逐渐产生的互相交流的趋势。考察萨维尼对当时英美法学的影响,就是对两大法系之间长期存在的学术交流的一个有力例证。  相似文献   

18.
This chapter traces the origins of what became the new university law schools,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reation, culture,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polytechnics. It argues that the 'equal but different' philosophy of the polytechnics has special application to law teaching. In particular, it demonstrates that legal education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has a commitment to vocationalism, innov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o widening access to both legal education and the legal profession. Drawing on research findings, the chapter explores the nature and the professional norms of law teachers in new universities, as contrasted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traditional sector.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uses measures of values, moral outlook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to explore the 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law students. We do so in two jurisdictions, surveying 441 students studying in England and Wales and 569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S. The survey covers the first and final years of an undergraduate law degree and the postgraduate vocational stage in England and Wales, as well as students in all years of the JD programme in the US. We explore whether law students towards the end of their legal education have ethical identities predictive of less ethical conduct than tho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legal education; whether law students intending careers in business law have values and profiles consistent with less ethical conduct than those intending to work for government or individuals; and what factors might explain these differences in ethical outlook.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ethical identity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gender and career intentions. They also suggest weaker moral identities for students intending to practise business law. Ultimately, our findings support a conclusion that is more nuanced than the predominant theses about the impact of legal education on student ethicality which tend to suggest legal education diminishes ethicality.  相似文献   

20.
实践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培养既懂理论、更擅实务的实践型法律人才是我国大多数院校法学教育的努力方向。为此,我院通过培养具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出版法学核心课程系列特色教材与法学实践课程系列特色教材,开设庭审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在法学核心课程讲授中坚持以法条为中心、以案例为素材、以品牌教材为辅助的原则,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并辅以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