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刑法因果关系是指某个(几个)危害行为本身包含、孕育着发生危害结果的本质或非本质因素,必然或偶然地引起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是由于这一危害行为的实施才引起的,没有这一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就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2.
刑法因果关系是指刑法理论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必然存在的因果联系。由于刑法因果关系以哲学上的因果关系为基础,与哲学紧密相联,所以从根本上理解和吃透刑法因果关系的哲学基础,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解决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中许多疑难问题的突破口,起到不可低估的正本清源的作  相似文献   

3.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认定符合犯罪构成的危 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的重要前提。在刑法因果关系的理论中,相当因果关系 理论较有影响,也具有相当合理性的特点。借鉴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并将其引入到我国的刑法理论中,将对司法 实践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争论和争点(一 )争论。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 ,理论上学说各异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 ,行为说 ,认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1 ]第二 ,危害行为说 ,认为刑法因果关系“是以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其主要目的是确认危害的结果是由谁所实施的行为造成的 ,为犯罪构成确立客观方面的要件 ,并和犯罪构成其它要件结合起来 ,确认这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和构成什么犯罪”。[2 ]第三 ,违法行为说 ,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应当摆脱必然与偶然之争,借鉴国外因果关系的判断理论丰富我国的研究并为司法实践服务。以条件关系为基础判断事实因果关系,以相当因果关系说为基础评价法律因果关系,以客观归属论为借鉴为相当性提供明确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按照我国刑法要求,在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要严格遵循“罪责自负”的原则,不允许株连无辜。一个人只对自己危害社会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责,而不对他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责。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某一危害结果是由必然的原因引起的,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必然因果关系,这种联系可以作为刑  相似文献   

7.
一、争论和争点 (一)争论. 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理论上学说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行为说,认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1]  相似文献   

8.
因果关系的判断在刑法理论上是一直颇具争议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对因果关系的判断也存在疑难。在危害行为引起危害结果的过程中,介入了被害人自己行为时,应当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站在客观的立场来判断刑法的因果关系。同时,需要对实行行为本身的危险性、实行行为和介入行为对结果的作用力、介入行为的异常性进行分析,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因果关系本身的相当性。  相似文献   

9.
论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侯国云,李万勤一、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目的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目的,首先是为了确认危害社会的结果是由谁所实施的行为造成的。在这一点上,刑法学界没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查明造成危害结果的行为又是为了什么?或者说研究刑法因果关...  相似文献   

10.
驾车碰撞致人倒地后被他车碾压死亡,因介入了第三方的碾压行为,在此情况下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关键在于考查第三方行为这一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大小,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并不异常或者异常性较小,那么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便存在着高概率的刑法因果关系,反之则介入的异常因素将切断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刑法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刑法意义上的先行行为是指在行为人自己的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排除危险或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先行行为可以是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但不能是犯罪行为;先行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先行行为不属于刑事归责的义务,不必考虑其是否有责任或无责。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代刑事法体系以西方刑事法为蓝本,而西方刑事法体系对预防冤案的发生本身存在缺陷,很难应对中国刑讯逼供传统痼疾,冤案发生在所难免。我国古代刑事法诸多预防冤案的制度设计是精妙、有效的,诸如鼓励司法官员主动纠正错案的公事致错制度,案件审结时发挥纠察冤案作用的狱囚取服辩制度,纠正冤案的辨明冤枉制度,遏制冤案发生的官司出入人罪制度等为遏制刑讯引发冤案而设。这些制度在现代刑事法体系内是缺失的,借鉴、发掘本土司法资源中的优良制度,或许能为遏制冤案发生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3.
刑法因果关系论之危机、反思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中研究因果关系是为了解决归责问题,因而不能用哲学因果关系的研究代替之。而事实因果关系根本不需要在刑法的领域探讨。刑法所要解决的只是法律因果关系的问题。为了与刑法的宗旨相连,并且坚持因果判断上的客观性,不如将法律因果关系的概念转化为客观可归责性的概念,并借鉴德日有关理论,创设具体的判断规则。  相似文献   

14.
刑法理论界对因果关系问题一直存有争议,而对介入因素下的因果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却不多见。对刑法因果关系,我们不仅需要逻辑的分析,更需要经验的归纳。只有从多角度探求解决刑法上因果关系问题的途径,才能真正找到一条切实可适用于司法实践的进路。  相似文献   

15.
法体系内刑法条款和宪法发生冲突实属必然,此时该刑法条款有违宪之嫌。但是不能简单地付诸刑法修改,而是尽量在刑事一体化的框架内解决。应采取刑法的合宪性解释、刑法的合宪性推定、暂时搁置争议等方法尽量消解冲突,维护宪法和刑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一系列严重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发生,危险驾驶问题已经成为颇受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而我国现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存在着对危险驾驶行为界定不周延、规制不全面、罪名针对性不强以及刑罚配置不合理等弊端。要完善相应立法,应当单独设立危险驾驶罪和过失危险驾驶罪,修改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同时保持三罪名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以确保刑罚功能的发挥和刑罚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刑法的工具性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刑法规范所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我国近现代刑法移植于近现代西方刑法文化.刑法移植中的背景因素使刑法移植的活动从一开始就因被赋予富国强民的目的性而具有强烈的工具主义色彩.从清末刑法、民国刑法直至新中国刑法,刑法立法目的、刑法规范内容以及刑法的实施过程,其工具性价值取向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构成条件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得以产生的前提,刑事诉讼的存在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性条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附带民事诉讼必须具备三个实质性条件:一是被告人的行为被指控为犯罪行为,二是民事损害的存在,三是民事损害的结果与被指控的犯罪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