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李慧萍 《学理论》2014,(12):282-284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其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改革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娱乐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愈演愈烈,并已超越自身范围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它突出表现为政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其本质是给人带来生理方面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高度依赖,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历史价值观随意化、文化价值观功利化、道德价值观失范化、人生价值观漠视化、审美价值观庸俗化等消极影响。因此,亟需遏制"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应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入手,强化学校价值观教育,塑造青少年独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个性;家庭教育中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个人价值观;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塑造"价值生产"秩序;促进"多重主体"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作用并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报告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与上年同比10-19岁网民比重增加,青少年网民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构建、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怎样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网络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拓展作为,是当前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由于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进一步凸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巩固阵地引导舆论的难度增加,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的任务更加艰巨。互联网在成为社会交流工具,深刻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社会文化带来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通过建立完备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队伍专业化管理方式。以"双微双强"为重点,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2)
"性善说"是孟子对"仁"、"义"、"礼"、"智"的道德回答,对当今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网络犯罪、浏览和传播色情资源、放纵言行和深陷数字化迷宫等问题。以"仁"的思想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义"的思想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礼"的思想引导青少年约束言行、以"智"的思想引导青少年科学使用网络,是基于"性善说"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观点总结。  相似文献   

6.
加强高职学院德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过程。新形势下,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  相似文献   

7.
傅迪华 《学理论》2013,(6):98-99
网络技术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复杂影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网络带来的时代变革,结合新时期党建工作需要,趋利避害、革故鼎新,寻找工作新思路与新途径。对网络信息时代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客观分析,并对工作原则与思路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8.
史玲玲  余林 《学理论》2010,(26):222-223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尤为重要。在这些知识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特点,并结合其特点探讨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9)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友善观是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素质,对青少年友善观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为青少年友善观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本文在结合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社会青少年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践行友善上所存在的问题,并由问题出发结合儒家"仁爱"思想在友善观践行上的启示给出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战略选择,其哲学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有"新人思想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培养的科学价值选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重温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紧密联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当前大力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把坚定科学理想信念、大力推进诚信道德建设、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知行统一作为三大着力点,其主要途径宜从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传播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之中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和多文化的国家,为了使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在青少年中形成认同和内化,强调本民族的社会传统和国家认同,新加坡编织了立体网络,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四方相互协调,积极互动,为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理论》2016,(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权威性、教学方式和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的能力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必须从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冯慧 《学理论》2014,(12):275-276
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内容包括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行。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受到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价值观的紊乱,因此通过公民教育中的公民课程、公民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等途径能够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增强政治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笔者认为,特定社会时空中的个体或群体的信仰危机的出现是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与转型所带来的非连续性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一种反映——是与旧的社会特质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逐渐丧失权威和主体地位,而与新的社会特质相适应的新的信仰体系由于缺乏支持的社会基础而无从建立所带来的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价值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状态。据此,本文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解析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所面临的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5.
孙一鸣 《学理论》2014,(33):288-289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巨大挑战。互联网迅猛发展、普及率迅速提高;网络流行语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追逐时尚的心理特征,网络流行语的运用满足了大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诉求,是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流行的重要原因。不良网络流行语导致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失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产生巨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网络流行语有效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占领网络新阵地,以网络流行语为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网络流行语为新元素,弘扬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最近,由冯文凡等人编著、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秦玉琴同志作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变革导向》一书,已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读全书之后,我觉得这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本新书。 第一,把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价值观建设统一起来,研究问题视角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坚持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性选择。这本书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进步性入手,分析了价值观变革的现实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以及当前人们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各种困惑及朴朔迷离的现状,并在  相似文献   

17.
夏双 《学理论》2014,(9):283-28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四个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白蕾 《学理论》2013,(10):110-111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时期,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其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个彰显主体、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迷失、价值观主体的迷失以及教育方式的迷失,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处在了发展的瓶颈期,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呼唤德育教育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寻找新路向,并在这种路向指引下探索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红柳  余林 《学理论》2010,(8):91-92
有效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亲社会行为弱化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途径和价值评价依据。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舆论树立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亲社会行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在我国迅猛发展,近年来,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与日俱增。而青少年阶段是处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里,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影响着青少年还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青少年上网的利弊问题也随之凸显,试图通过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并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并就克服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健康茁长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