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陕西经济发展趋势的探索李中民一、探索结论:21世纪的最初几年陕西经济可能出现高速增长陕西经济经过“一五”、“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几个主要时期的增长和发展,到70年代末,其综合经济实力接近或达到全国中位水平,工业特别是机械、纺织工业已居于全国领先...  相似文献   

2.
董家蕙  王耀征 《民主》2010,(2):17-18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留下了丰实的文化遗产。在近现代,  相似文献   

3.
加快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贺新宇一陕西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西安与古罗马、雅典、开罗被誉为世民四大文明古都,地上地下保存和埋藏着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堪称一座天然的"西安搏物馆"。其中,以"古、独、多"为特色的历史文物丰富多彩,人文景观为全国之最。先后有...  相似文献   

4.
史向军 《理论导刊》2001,(10):30-31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继“一五”计划之后第二次开展的大规模西部建设。它以建设经济纵深、尤其是军事纵深为目的,将东南沿海很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迁移至内地边远山区,为当时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嫁接和移植了新的经济发展力量。与此同时,由于“三线建设”未将全国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深入调查和研究,没有完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制定有关发展规划,存在着决策方面的偏差,以至于在今天党中央决策进行西部大开发之时,我们还要为“三线建设”的一些负面后果先行“补课”。因此总结“三线建设”的得与失,既可…  相似文献   

5.
三线建设所形成的三线建设文化中蕴含了儒家、墨家、道家文化,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而这种文化信仰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一部分。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三线建设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希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及三线建设文化的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晏建怀 《侨园》2014,(7):42-42
一介书生姚嗣宗,侠肝义胆,诗才超群,比武夫多一点文采,比书生又多一腔豪情,他以任侠之风,卓然独立于北宋文坛,人称"关中诗豪"。姚嗣宗是陕西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不甘屈服于宋朝,反叛自立为皇帝,建立"大夏"国,不断向东侵略扩张,一时间,陕西前线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相似文献   

7.
王佳翠 《学理论》2013,(14):239-240
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是从备战出发而进行的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大后方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规模空前的建设战略。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对三线建设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整。探析三线建设对遵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形势优势趋势——从全国看陕西 曾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中游的陕西,在改革的历史性竞赛中远远落后了。这绝不是一般的落后:当我国在世界的座次上艰难地向前挪位,开始走出低收入国家的行列时,陕西在我国的座次上却一步步向后退位。 1978年陕西工农业总产值尚占全国的2.34%,居第16位。1983年降为2.09%,退居第19位。1986年又降为1.87%,是全国第20位。1986年陕西工农业总产值是282.37亿元,而江苏高达1458亿元,比陕西整整高五倍。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3.3元,陕西为134元,江苏为155元,基本等同。  相似文献   

9.
清朝政府于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颁布"变法",这就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其成效也最大。作为西北省份,陕西实业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1898-1901年间,陕西大旱引发了大规模的饥荒。1901年美国《基督教先驱报》为陕西灾民募捐赈灾款。为了监督赈灾款的使用,尼克尔斯作为特派员前往陕西"查赈",同时报道陕西的灾情。他在陕西进行了十天的实地调查走访,掌握了大量有关本次灾荒的一手资料,这些内容被记录《穿越神秘的陕西》一书中。整理《穿越神秘的陕西》一书中关于陕西饥荒的材料,可以展现在西方人眼中此次灾荒的情景,为更加全面地认识此次灾荒提供一个材料上的支撑,以推进对1898—1901年间陕西大饥荒的灾情和原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四川冶金工业多年来的建设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1.三线建设确立了四川冶金工业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推动了四川冶金工业快速发展。建国初期,四川冶金工业基本集中在重庆一隅,该地区集中了全省钢铁企业71%,钢产量在1949年不足1万吨。三线建设,国家...  相似文献   

12.
在海上交通尚未发达之时,陕西关中地处全国中心,东瞰六国故地,西至巴蜀西域,形成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时商贾云集,盛况空前。如今,在沿海地区依据有利的地理条件更加开放之时,陕西关中地区也加紧开发古丝绸之路旅游景点,以吸引海内外宾客,为陕西的经贸发展搭台唱戏。 立体的历史博物馆 在中国历史上,周、秦、汉、隋、唐等13个朝代先后在陕西建都,历时1100多年,境内地上地下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堪称一座天然的立体历史博物馆。 首先,陕西文物档次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3.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难点及对策○林新建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特别是三线建设的投入,建立了以资源开发与初级产品加工业、基础民用工业、军事工业和重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庞大工业生产力,拥有了生产重大装备和基础件的优势。随三线建设迁至西部地区的国...  相似文献   

14.
杨维  王海  许振珉 《求知》2011,(12):35-36
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规划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并明确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全国有29个省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较快增加群众收入,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陕西的开发条件和要素时,陕西的领导和专家会如数家珍般地指出:1陕西具有承东启西,联合西北的区位优势,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最近,可以成为生产要素由东向西转移的首选承接地;2陕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可开发价值总量达88万亿元,居全国第四,每平方公里资源价值为全国之首;3陕西现有高等院校50多所,科研机构1000多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80多万人,综合科技开发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专家还可列举出更多的优势来。对如何发展陕西经济,十多年来则是争论不休,专家们各持己见未能统一起来。如果从要素的…  相似文献   

16.
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是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生态大区、文化大区和科教大区,作为全国"两型"示范区的核心区,有理由也有条件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率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强化引导,重点打造本地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走出一条岳麓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率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前列。  相似文献   

17.
(一)陕西高等教育的特征1.高层次教育领先陕西的研究生教育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机构数位于全国第三名,而且陕西高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241个、博士硕士授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后流动站47个、博士授权点220个,硕士授权点663个;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基地、研究室等建设或位居前列或具有学科、专业特色,在全国具有相关研究或教学的明显优势。这既是陕西高科技成果多,校办产业中高科技企业多的主要原因,也是陕西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成为支柱产业的根本基础。因而从战略发展上…  相似文献   

18.
简讯     
深圳节能减排领跑全国 国务院于国庆前夕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据了解,深圳市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19.
赖春 《学理论》2010,(15):273-274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和世界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陕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可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陕西文化产业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高校正是至关重要的人才孵化器。以咸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为例,着重探讨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旨在为陕西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发展出谋献策。  相似文献   

20.
曾昭宁 《理论导刊》2002,(12):20-21
本文通过对陕西与全国及东、中部部分省区总量和工业产值比重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认为困扰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大幅度下滑所致,据此提出重振陕西工业雄风,以结构优化促进经济总量上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提出重振陕西工业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