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青 《学理论》2010,(13):159-159
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谭恩美更关注女性。她的三部代表作《喜福会》、《灶神之妻》、《百种神秘感》都凸显了关心女性命运、探索女性出路等方面的主题,作者的双重边缘性赋予了她的作品鲜明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牟佳 《学理论》2010,(10):164-165
汤婷婷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锋和"女勇士",她率先运用中国文化资源进行华裔情感表述,在她的作品里,女性意识更是契合了盛行于美国社会的女权主义和多元文化思潮,顺应女性主义的潮流,确立女性主体意识,改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移民文学队伍中的一员,严歌苓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从《雌性的草地》到《少女小渔》,到后来的《扶桑》,再到《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严歌苓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2009年大作《寄居者》在延承以往创作主题与风格的基础上,将视野深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的种族迫害和族群逃亡的巨大灾难,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着一个异族三角恋的故事,展示了身份、文化、历史、宗教、民族与人性错综复杂的纠缠,对当代移民文学特别是女性文学研究,具有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梅  盛玉同 《学理论》2013,(6):155-15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自幼受中西文化的双重熏陶,华裔女性的身份背景,中西文化在她身上的交汇使得她的处女作《女勇士》成为一部十分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将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帮助理解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女性形象作为以男性文学想泉与价值取向的产物,长久以来被定义为附属品.它作为女性主义批评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代表,然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两性文学作家的笔下却截然不同.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去重新诠释女性形象,对传统男权社会被歪曲的女性形象范式进行拆解和重望,构建女性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6.
郭砾 《学理论》2009,(21):104-107
男女两性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财产权利,但事实上女性的财产权利却是离婚过程中的一个脆弱环节,究竟哪些与社会性别有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了女性的财产权利?本文从法律视角和社会性别视角对《婚姻法》修正案实施后离婚单亲女性财产分割和经济资源受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试图挖掘司法实践中妨碍女性取得公正判决结果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7.
姚敏 《学理论》2013,(14):228-230
近二十余年来清代知识女性研究成果丰硕,大陆学者从专题研究、人物研究、地域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港台地区和国外学者的研究用力颇深,但目前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人物个案研究极其匮乏,少数民族、文学领域之外的知识女性群体研究尚需深入。地域性研究不均衡,多聚焦江南,对东北、西北、西南、中部地区知识女性关注不够。研究视角较窄,多从文学赏析角度研究,史学视角下的研究不足,缺少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韩瑞霞 《学理论》2009,(11):85-86
本文在指出海外中国女性研究从女性视角出发构建书写的优点同时,聚焦女性与婚姻中的性——这一具有“门褴”意义的日常实践——从性的社会吸纳、情迷的侧面反映、才女与性的疏离和倒置,以及妒妇、妓女等的边界呈现和女性身体和认同的塑造五个方面,指出女性视角的书写仍是一种“拼贴”不足的边缘再造,就此引出运用“双重视角”、历史与性别对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付筱娜 《侨园》2007,(6):26-27
在世界各地,有一批华裔文学人士,他们以独特的视角、亲身的感受,撰写出文学书籍,从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陈慈晖 《侨园》2012,(4):42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近年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直追美国,再加上美国国税局(IRS)对华裔移民的海外资产及所得穷追不舍,许多移民美国多年的华人,兴起放弃绿卡、公民念头。不过,专家建议,有意不做"美国人"的华裔且停、看、听,务必处理好美国的资产,再挥别美国身份。  相似文献   

11.
世界侨情     
《侨园》2011,(9):44-45
从骆家辉吴振伟看美华裔从政之旅:态度决定高度在美国的华人最近先后目睹两个跟华裔政治人物有关的极端消息发生,一是前商务部长骆家辉于8月1日经参议院通过成为美国驻华大使,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次产生有华裔身份的驻华大使;另一件则是联邦国会众议员吴振伟7月26日因为涉及丑闻以家庭原因自动请辞,以回  相似文献   

12.
李白词是代言体,凭借自己对于女性的感受,把男性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塑造写进词里;李煜是以自述的方式表达男性对生活的经历,借助阴柔美的形式描写大开大合的情感体验,充满了个性美的光辉;而李清照,大胆抒写自己的女性体验,表现知识女性的精神和女性视角,创造出女性情感的表达方式、词汇。研究这三位词人在词中阴柔美的趋势,为性别文学的发展补充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司丹 《学理论》2009,(27):196-197
建国以来,女性在社会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如今基本形成男女同权的态势。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女性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无偿的家务劳动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将从社会与法律的视角来探讨女性在家务劳动中权益弱化的原因,并最终提出相应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4.
消费作为认同的行为和符号,它既是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女性身体消费逐渐成为女性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且是一种多元的自我认同方式,它包括职业形象认同、性别认同、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认同四个方面,但是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这种通过身体消费来表现的自我认同达到极致时,女性的身体成为消费对象,产生身体消费的异化现象,女性的身体深受"美丽暴政"的凌辱。  相似文献   

15.
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悄然兴起,开创了全新的报道方式和传播观念,公众对媒介的接近程度和信赖程度日益提高和加强。以新浪微博中的女性形象为案例,从社会性别、社会角色的视角入手,分析作为客体的女性在微博传播中的形象和地位,进一步探讨了产生这种形象的多种因素,尽可能为提高女性在网络空间中的地位,促进信息公平流动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致造就了一种特有的"萧红式"小说文体。她的小说,生动地刻画了许多生活在男权社会压抑下苦命挣扎着的女性形象。萧红不仅细致描写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悲剧的命运,而且将笔触伸向中国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在对女性生命悲剧的关注中融入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路,从深层次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毒害。  相似文献   

17.
丁玲和简·奥斯丁是中国和英国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突破了各自国度已往从男性视角叙写女性生活、命运的传统,从女性视角用女性独特笔法塑造了一系列反叛传统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尽管都以勇敢反抗男权社会为其主要性格特点,但在反叛的强度和方式等方面却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是两位女作家本身女性意识差异的投影,其深层原因在于作家所处的社会及家庭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产生,富有深厚的时代特点。中国女性的择偶标准因女性所处的时代、地位、身份不同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而有所差异,千篇一律公式化的择偶标准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的"欲望三部曲",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情景,给美国文学带来了巨大冲击,不愧为文学史上的"美国现代史".  相似文献   

20.
男性进入女性职业,会遭遇性别身份和职业身份的冲突,形成身份认同困境。本文运用身份认同的视角,探讨护理学院男生(男护生)的身份认同困境及其身份管理的策略,分析身份认同的社会框架,并以此观照非传统职业中的男性身份认同与现有性别秩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性别身份和职业身份的冲突,男护生不能获得对护士身份的认同,只能在现实的压力下,通过大学生的身份缓冲两种身份之间的冲突,获得暂时的平衡。同时运用"创造相同"和"维护差异"策略来管理自身承担的多重身份。社会性别秩序是男护生身份认同主要参照的社会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