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冶中将军在促成新疆和平起义之后,曾和毛主席、周总理讨论新疆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书面意见。毛主席希望张治中到西北去,与彭德怀合作。张治中说:“西北父老和部队袍泽熟悉我,我也常常怀念他们。您如果认为我有去西北一趟的必要,我愿意做彭老总的颐问。”毛主席说:“你过去是西北四省的军政长官,现在去当彭德怀的副手,委屈了吧?”张将军说:“我服从命令听指挥。”事情决定后,周总理又到张将军住处作长谈,还亲送他到飞机场。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田胜大集团孟凡莹:现代企业管理认为,一个企业战略布局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只有细节的成功才能保证整体战略的成功。细节是什么?细节怎么成功?当今被企业界认可的一句话做了很恰当的阐释———把简单的事情千万遍地做对就是不简单,把容易的事情千万遍地做对就是不容易。这里有一个故事:原苏联有个一心想当飞行员的小男孩谢夫卡,他曾找过一位名叫格罗莫夫的将军,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飞行员。这位将军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却带他去到郊外玩,回来后对谢夫卡说:“我们认识只有一天工夫,然而有4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妨碍你成为一名飞行员…  相似文献   

3.
前几日去图书馆,一位在馆里当领导的同学跟我谈了这样一件事:在经济大潮中,一些人和“孔方兄”结下不解之缘,因此遗忘了图书馆;还有的人竟不知图书馆是干什么的,竟然问我们现在卖什么畅销书?经济效益如何?听后真让人啼笑皆非。由此使我联想到,  相似文献   

4.
徐熊 《瞭望》1989,(21)
当我们在塔斯社敖德萨分社负责人陪同下来到苏共敖德萨市委会机关门前时,从大门里走出来的一位年轻秘书说:“书记在等着你们,请进吧!” _市委书记赫米里尼克是位谈锋甚健的中年人。从他谈吐来看,他身上显然打上了多年从事党务工作的“烙印”。不过,我总觉得他更象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开拓型”的企业家。他思路敏捷,能迅速抓住事情的要点。 在我们之间交谈了好一阵以后,我问他:“我们在此间听说,苏联仍打算在敖德萨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新经济区。有这种可能吗?”我们在敖德萨听到的传说是:在  相似文献   

5.
一位即将出征平叛的将军 与老人下棋,酣畅淋漓 地赢了个痛快。等出征 回来,将军又来与老人对弈,却 输得一败涂地,细细问来,老人 告诉他:“前番将军即将出征, 为了让你有信心建功立业,存心让 你,现在你得胜回来,我无所顾忌  相似文献   

6.
张炜 《瞭望》1994,(39)
我看过郑板桥晚年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上面说:象我们这种能写几句诗、画几笔画的人太多了,这就算当代“名士”?实际上我们算不得“名士”,我们不过是舞文弄墨的酸臭文人罢了,因为从我们的作品里一点看不到人民的痛苦和时代的声音……他说他如果为了混生活,完全可以干点别的事情,可以种地,何必捏着一支笔杆在纸上涂来画去?世界上有多少种方法混生活,如果用笔墨混生活,可就算最寒酸、最可怜的一种了.郑板桥的觉悟令我心动.我从此明白了一个用笔人怎样才能不寒酸、不可怜.  相似文献   

7.
调查·证据     
看完以反腐败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苍天在上》算来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我总不能忘却剧中章台市两个头面人物的一段对话——当黄江北问到为什么不调查田副省长的腐败罪行时,林书记说:“没有证据,怎么调查?”黄江北立即反问:“不调查,哪来证据?” 好一个“怎么调查?”!好一个“哪来证据?”!究竟是证据在先还是调查在先,这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讨论一样,一时说不清。证据是用来证明事物的凭据;调查是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在反腐败斗争中,调查的目的就是掌握证据来惩治罪犯。由此可  相似文献   

8.
你问我的一生象什么吗?象个老是搭错车的旅客:不是时间错了,就是地点错了,或者都错了。七错八错,以致行年六十几,回顾一生,自己都说不清该算哪一号人。比如吧,知识分子臭的时候,我算知识分子;香了,我却不算了。又如,刚赶上考职称这班车,却有一张“60次车”的车票塞到手中——该退休了。 有人说了:“你这家伙可能有奶便是娘,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钻,所以搞得那么复杂”。误会了,朋友。正因为我缺少时下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的伪商品经济意识,又死抱着“为人必须有远大理想”这个  相似文献   

9.
邻居一位长者患有严重腰腿疼病好几年了,可近几个月来却象有神仙保佑似的好了!细一打听,原来是别人教他学会了一种“健身术”——跳老年迪斯科。从这种“健身术”,我又想到那气功、太极拳、剑舞、长跑、做操等等,这不都是“健身术”吗?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确实是一种很好的长寿之术。于是我想,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也很需要向我们的工作对象传授类似的“健身术”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原本就不仅仅是出了问题时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不仅仅是给人吃“速效感冒片”,也要给人服“人参蜂王浆”。比如,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有位领导干部很善于做失足青年的工作,每每谈起帮助这些同志转化的体会,他总是说,要有慈母的心、外科医生的手、园丁的勤。细细想来,这三条是颇有道理的。“失足”者,后进人也。对待这些同志,要有母亲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一种感情、那样一片热心——慈母心。要用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精诚去感染人、溶化人、教育人、改造人。古人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后进者也是人,同样是有血有  相似文献   

11.
柳萌 《民主》2012,(3):50-50
人有七情六欲,就有喜怒哀乐。活一天就要奔一天,哪能总是顺心的时候,跟人打交道犹如过河,谁知道水是深是浅,难免会遇到窝心事。这时候最容易折磨人。如何处理就看个人啦。我遇有不痛快的事情,经常采取的办法,就是找朋友聊天儿,淤积心中的烦忧剔除了,心情好了,自然就会有益健康。  相似文献   

12.
故事发生在郑州铁路分局新乡机务段3040号机车组。一天出秉前,细心的司机长郑学培发现平时有说有笑的同事粱晓生无精打采。脸上象霜打了似的难看。“小梁心里肯定有事。”老郑思忖着。为了避免值秉中出事,老郑找小粱交谈。小粱道出了实情:“老婆要跟我离婚。”这可不是件小事,老郑没顾得回家休息。直接到了小粱家。问小梁的爱人:“听说你和小梁最近闹了点矛盾?”这一问不要紧,小梁爱人的气就上来了;“郑师傅,你是不知道啊!人家当司机的哪个象他,回来不是吃就是睡,家务事儿一点都不管。”老郑  相似文献   

13.
一所出名的落后学校,一位默默奉献的普通教师,以至有人听说我要采访这所学校,要写写这位教帅时,竟诧异地问;“这样一所蹩脚学校,有什么好写的?” 天下事就是如此不公平!她,刚到不惑之年的范承惠,何尝不愿到第一流的学校任教,又何尝不愿亲近品学兼优的学生呢?然而,现行教育体制毕竟造成了这样一种事  相似文献   

14.
自1982年当上宣传部长至今,我体会到了宣传这行当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干无止境。要想有所为,必须有一种敢于自我加压、乐于自找苦吃的精神。 人无压力轻飘飘。为何“我要学”的劲头那样足?因有追求目标的驱动力。我爱自我加压,  相似文献   

15.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16.
四、红区人物(一) 李伯钊我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才最后到了红星闪耀的地方。陈翰伯也到了。三原的联络“王先生”,打电话给驻在附近的彭德怀将军的红军司令部,通知我抵达三原的消息。彭将军为我派了一辆道奇牌旅游小汽车。这是张少帅送给他的一件礼物。汽车司机曾经是张少帅部下的一位司机。他告诉我,许多东北人参加了红军。到了前线政治部,我受到一位年轻姑娘的欢迎。她叫李伯钊,可爱,漂亮,文静,笑容满面,  相似文献   

17.
林蔚 《瞭望》2007,(18)
这几天女儿一遍遍请求同意她与同学一起“五一”出游,都被笔者断然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外面太不安全”。她心里一万个不痛快,天天抗议:没有一个同学的家长像你!  相似文献   

18.
可赞的“三 不怕”精神 有位将军在给机关干部上党课时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不怕”:一不怕人说“无钱”,甘愿清贫,艰苦奋斗;二不怕人说“无能”,坚决不搞拉关系、走后门、投机钻营那一套;三不怕人说“无情”,不用感情代替原则,不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友谋好处。 这“三不怕”提得好,确实是新时期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体现,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但在改革开放、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86年4月,领导上让我到4532钻井队当队长,那时我21岁,据说是全国石油战线最年轻的钻井队长。70来号人的井队,也是个份量不轻的担子,特别是这个队还是个“老大难”,人心散、队伍乱,打一口普通井用6个多月也拿不下来,大小事故连着十几起,好长时期不但奖金一分没有,工资还得扣。我这个刚从中专毕业的学生,去了能压住阵角吗?但我还是硬着头皮上任了。 在我们油田,有句叫得很响的口号,叫“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  相似文献   

20.
干我们这一行,说句俏皮话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在家里我也常讲这句话,要不,这活儿咋干呢? 人死就象出生,谁掐得准今天明天还是早晨晚上?所以,只要电话一到,我就得马上出发接尸,也管不了是上班下班,还是假日节日。那年大年初一,一早就来了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