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崇正义     
“正义”,即中华传统美德强调的“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精蕴,是传统核心价值观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意蕴十分丰富。“义”可为仪,包括礼仪和风貌;可指适宜、正当,“义者,宜也”;可为善、公正,“唯无不流,至平而上,义也”;可为道德原则的总称;亦可指“有利、利益”。  相似文献   

2.
一在转述黑格尔关于观念是“作为认识和意志的真和善的观念”这一观点时,列宁写道:“观念是{〗认识和意图”①他肯定了黑格尔的基本思想,指出在人的思想观念中,既有关于事物本质、规律之真理性的认识,又有关于事物之理想、价值的“善”的追求。“善”,在这里不拘泥于道德的方面,而是“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2)。”②这里,透露了思想认识活动中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即“真”的认识与“善”的意图两者的内在关系。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认识上的求真是为了意图上的…  相似文献   

3.
房俊  张晨霞  刘丹霞 《传承》2013,(4):134-135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美”和“善”,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性,提出“克己复礼”,推崇雅乐和“思无邪”的音乐。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美、善、淫三种作品评价的概念,为后世音乐美学评论提供了标准。孔子“淡中”的音乐美学观是以他的“中庸”哲学为理论基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善”,作为生活理念,是大众化的一般概念;作为意识形态,是圣贤哲人关注的重大思想伦理命题。(《国语·晋语》指出:“善,德之建也。”在人们高度期待道德状况改善的当下,深入分析把握善的特性,大力弘扬善行文化,有利于激发道德自觉,培育向善人性品格,推动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道德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备的思想体系 ,以爱国家、爱人民为主旋律 ,以“替众人服务”的人生观为核心 ,以塑造国民高尚人格为重要内容。孙中山道德思想在很多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孙中山思想道德建设以自由、平等为前提 ,以民主为基础 ,以法治为保障 ,以教育为关键 ,以宗教道德之良好方面为补充。孙中山的道德思想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荀子对修养特别重视,认为人格的实现和品德的培养,除了社会必须“隆礼重法”,加强道德教化以外,还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他提出“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修身》),只要认真修养,可以达到象尧舜那样的崇高道德境界。为此,他专门著《修身》篇,以阐发其道德、修养的思想和主张。另外在《不苟》和《劝学》等篇中,都也着重地阐发了道德修养论。1、“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修养是一种自我教育方式,它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决定于道德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状况,决定于道德自觉性的状况。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历来的思想家都把道德自觉性…  相似文献   

7.
“善治”这个词汇的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两千多年以前,滕文公(名弘)就采用孟子的主张,推行以“仁政”为核心的“善政”,把滕国治理成为一个名扬天下的善国。春秋时期善国的治理模式对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钱伟 《求索》2008,(10):107-109
在存在论视野中,人的和谐发展既是一种哲学存在,又是一种价值存在和道德存在。作为一种哲学存在,人的和谐发展的语境是从斗争哲学向“和”哲学的转变;作为一种价值存在,人的和谐发展的依据是人对人本质的追求;作为一种道德存在,人的和谐发展的趋动力是向“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梁文宏  罗文宁 《传承》2012,(11):58-59,85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保障民众生存的政治诉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德自由,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善恶之辩”论人性,“以艺养德”铸人格,强调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探寻理想人格形态,坚持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体现了中国“轴心时代”文明的高度,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吸收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和改进人文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 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德治”思想,它是针对所谓“政”治、“刑”治思想而发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强调了道德、礼义的思想教育对治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优越性,在他看来,这样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比之单纯用行政、法律手段要优越,它能使人民更好地自觉遵守政府的法令,并提高了人民的思想素质。要实行“德治”,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必须首先“自身正”;自身首先能遵守道德、律令,对人民起率先垂范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  相似文献   

11.
冯惠 《传承》2013,(2):92-93,96
“三民主义”作为黄埔军校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支撑点;“以党治军、以军固党”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指导原则;“以俄为师”,在军队中设立党代表制度是孙中山建军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的突破;“武力与国民相结合,又要为国民之武力”是他建军思想的最高峰,这些为我党创建人民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重建社会的诚信体系和诚信道德,有赖于我们对诚信缺失原因的了解;因为只有明白了“为什么”,才有可能“有的放矢”,知道“怎么做”。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14.
要知道,以“众善奉行”为准则、不断告诫自己的人本身就少之又少;而作为商人,以这样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的,则又少之又少了;然而进一步的,不仅自己奉行,而且在企业里大加推广《弟子规》,并且经营业绩出现明显提升的,更是风毛麟角。  相似文献   

15.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胡寅有深厚的伊洛道学学养,他倾力著《崇正辨》批判佛教捍卫孔孟儒学。本体话语上,胡寅坚持道学规律性、规范性和主宰性的“天理”与运动性、载体性“气”并行,是人至善本性的根源,批判了佛教性空思想。功夫话语上,以格物、穷理和正心强调道学穷究人伦理则精察事务之分,批判佛教用心术自诳;以推仁心、别亲疏阐发爱有差等,批判了佛教和墨家爱无差。伦理政治话语上,以无所为而为善批判佛教、法家功利诱人为善;以孝悌、忠义来阐发君王当明父子之恩、君臣之义。由此可见,胡寅道学虽有显著道统捍卫色彩,但确实又凸显着积极应对现实人伦政治的儒家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17.
张栻是宋儒中最典型的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家,由人道而及天道,把人伦道德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把哲学作为人伦关系的论证工具,这是张栻理学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湖湘学派理学思想特色的重要标志。 本文不准备对张栻的伦理思想作全面的论述,仅就其中最具特色的以“性”为本体的道德论进行探索。 把“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前人多曾论及。孔子的伦理观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孟子则以人性“善”为基础,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而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以水喻道,把水人格化,并概括为一种精神、一种人生哲理。笔者认为,人大工作者也应学一学水。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淮安市文明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部署,于2008年开始,在全市上下大力实施“育心立德”市民素质提升行动,以侍奉“孝心”为切入点,推进家庭美德建设;以恪守“诚心”为着力点,推进职业道德建设;以奉献“爱心”为出发点,推进社会公德建设;以秉持“良心”为基本点,推进个人品德建设,让“四心”、“四德”的内涵深化于心、规范融化于行、要求优化于效、模范感化于众、实践固化于制,有力地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淮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20.
时事学习     
两会期间“以德治国”的提及率占到40%  一个前进的时代,更应该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需要有进取的意志。国家发展离不开社会道德的支撑,道德既是社会进步的手段,又是社会进步所追求的目标。我国在1996年通过“九五”计划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在“十五”计划将定之时,江泽民同志又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以德治国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  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大会提交的700多份发言材料中有近1/3的委员书面发言提到“以德治国”,在委员关注的热点中所占比例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