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建政治国家与经济市场的和谐是反垄断法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垄断法的功能就是构建政治国家与经济市场之间的和谐,防止两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导致两者的分裂,防止因此而产生更巨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这一功能对于中国而言尤其具有独特的意义。理论界对中国制定反垄断法的必要性所进行的论证存在诸多不足,本文认为,从和谐社会理念出发,深入挖掘其他国家反垄断法的深层动因非常重要。从反垄断法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政治国家和经济市场在价值取向上冲突需要协调的机制,反垄断法就是调和这一冲突的结果,这明确地昭示了反垄断法在政治国家与经济市场之间所具有的媒介作用。可以说,反垄断法的出现就是政治国家与经济市场在出现激烈的价值冲突之时进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岩 《前沿》2007,(11):28-30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起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动态的过程。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对各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伴随着族际政治的矛盾发展,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出现冲击着各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的国家认同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积极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深化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形成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国家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可置于开放社会条件下加以研究。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在开放社会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应当是"自由竞争+有限的国家干预"。为突破国家干预的悖论,国家权力应适度干预市场,即在国家干预与市场自由之间寻求一种较佳的平衡。这必须依靠法治建设。在规范国家干预市场行为的法律体系中,经济法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不仅要对开放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出恰当的回应,更需要立足本国和当今时代,反思自身的定位,为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的契合建立完善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4.
"需要国家干预说"是经济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理论基础。国家干预主要是指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的干预。为保证国家干预不被滥用,应让公众参与其中:合理界定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设定公众参与干预决策的权利,明确公众参与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学界极富争议的论题之一。这些争议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学者们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涵有不同理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反映在宪法和经济法之中,贯穿于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诸环节的根本性准则。因为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人们对经济法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的认识存在深刻的分歧,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中西通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法基本原则,所以需要以新的视野展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中国经济法的社会主义属性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实表现,强调它并非走意识形态的老路,因此,中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二是国家调控原则,它们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利益的政治表达形式和范围,可称之为“资本的社会主义”,它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成为面具的“社会的资本主义”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6.
国家·市场·人权——经济法的人权观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海 《前沿》2007,(2):103-105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法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我国现代经济法诸多学说都试图对该问题予以解答,并因此形成经济法学的国家观和市场观两大阵营。人权、国家、市场三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经济法的人权观认为,人权可以成为分析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最佳切入点,经济法就是国家为实现人权而干预市场的行为规范,人权可以成为经济法解构和建构的基础范畴。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各民族成员对统一民族国家的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论基础;促进各民族间经济的共同发展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稳定有序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异域"空间是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场景.跨境民族因身处"异域"空间,在跨境周边国家的同源民族参照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差异性,差异性是产生认同的情景因素,而主权国家就是差异性的缔造者.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主权国家治理社会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建构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书 《理论月刊》2005,(12):38-40
国家与社会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密不可分的实体。国家是通过政治手段而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则是通过经济手段而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国家与社会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与社会对国家的控制贯穿于国家与社会关系产生与演变的全过程。未来的国家将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社会,未来“自由民联合体”社会中将不再有国家而只有社会。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是国家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干预、协调社会经济的部门法。宏观调控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基本方式,但国家调节也会发生“政府失灵”的现象,因此作为国家调节方式之一的宏观调控也需要经济法的规制与保障。可以说,宏观调控措施的运用是否妥当,宏观调控的权力是否受到法律规制,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维护民众正当权益的关键。按照经济法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最近几年对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我国的宏观调控还亟需改善,宏观调控权应受到经济法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而经济安全则是政治安全的基础与核心。在全球化时代,唯有和平发展,方能保障经济安全进而根本保障国家政治安全。二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在潜意识上秉承了其战前政治文化的绝对主义价值观与伦理观,延袭着其近代极端保守主义的国家安全观与发展观,在政治文化心理上使日本的国家安全理念与发展理念陷于自障的误区、囿于自厄的悖论。日本国家命运的关键,是尽快奠定理性的安全观与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领域都经历了经济增长或衰退的过程,而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作为战后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冷战后则更成为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应对经济增长、放缓或衰退及其所引发的问题,还是在思考战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问题,国家及国家的作用都被置于各种不同讨论的话题核心和焦点。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以抽象性理念论述"法律"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是法律的最高实践情况,依照理性的选择,人民必然会选择国家的国民身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和政治国家主体地位。马克思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是建立在黑格尔对国家概念的倒置基础之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概念的批判并不在于国家概念如何由人民之抽象精神的概念中产生,而与之相反,则在于国家的现实经验性为何是从社会中的人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14.
根据理解国家自主性的不同角度,可以将国家自主性的概念概括为四类:一是从否定僵化的经济决定论、承认政治与经济领域相对分离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作为政治领域的重要因素,相对于经济基础具有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非总是经济基础的消极反映;二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指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统治组织,并非总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控制;三是从利益集团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具有相对于社会各种利益集团具有相对独立的超然地位;四是从国际环境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不受国外力量的控制。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萌芽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之后沿着新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回归国家学派国家自主性理论和规范研究中的国家自主性理论三条路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政治论是刘德厚教授研究社会的政治进程原理的一个重要论断。社会政治即指无阶级、无国家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类型,它存在于前阶级社会形态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走向社会政治就其现实形态而言,则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客观进程及其本质特征,它是实现人类未来社会政治的历史必由之路。社会政治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探讨了国家与社会从二元化到最终统一的历史性方向及其深刻内涵。社会政治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对指导当代中国建设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政治发展理论方案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问题研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了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分期、主要视角,并对其中代表性的市民社会理论、法团主义理论等的适用性及其限度作出了评述;此外,本文关注和阐释了新近国内外关于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研究所使用的处于社会中的国家、分类控制、利益契合等新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今后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7.
聂富强 《新东方》2006,(1):50-53
当代国家安全的重点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转变为经济安全,在此背景下,各国普遍开始重视对经济不安全因素的预警。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已现实地面临着严峻的内外经济不安全的影响,党和政府、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对于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已成共识。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对于捍卫国家利益,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和繁荣,对于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系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一、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研究的动态从全球视角来看,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高、竞争力大、综合国力强、危机管理体系健全,国家…  相似文献   

18.
任晶晶 《新东方》2006,(3):19-22
在21世纪的晨曦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的大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新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成果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普及,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现代国家和国际关系许多崭新的特点。一、互联网与现代国家互联网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以促进和加速信息流通为主要功能的通讯工具,具有低能耗、低费用、高效率、高速度的特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维护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互联网正在使世界经济从工业化阶段进入…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安全观念的内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国家安全 ,指的是在政治上国家政权及社会制度如何防止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政治干预、压力、颠覆、渗透和破坏。其焦点主要集中于政治、军事内涵方面。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 ,社会结构的变动 ,国家利益的实现与维护 ,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实质内容 ,从过去主要对付外部威胁而延伸到关注国内的经济增长、政治发展、社会生活、本国的文化价值体系调整、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和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国内动乱。因此 ,在新的国家安全观念中 ,不仅仅是“政治安全” ,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社会、网络安全等。  相似文献   

20.
夏永梅  饶艾 《人民论坛》2014,(2):244-246
经济法的本质是市场失灵的国家干预,无论是古典经济学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还是凯恩斯主义者,都承认国家干预是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救命丸.文章运用经济法的相关理论,对于金融危机和国家干预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立我国经济法体系、确立规制目标、制定并实施国家经济干预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