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首先应在认识上明确腐败的源头在哪里。腐败的源头与腐败的本质有着直接关系。从本质上看,腐败行为是公共权力的异化。就是说,我们党政干部手中掌握的权力本来是一种公共权力,可是,有些干部在使用这种公共权力时却把它变成了私人权力,以权谋私,由此产生了各种腐败现象。因此,公共权力是如何异化的,才是腐败的源头问题。当然,形成这一源头有多种因素,但是最根本、最主要、最重要的还是体制因素。因为体制是人们建构起来的公共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公共行为规范体系,是一种具有合法强制性的客观力量,个人只是这个体…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伦理角度看,资源的稀缺性使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增值,客观上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滋生土壤;公平竞争规则与观念的异化是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主观原因;作为他律的法律制度存在“空洞”也为腐败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消极腐败”列为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指出“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是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关系到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权力异化与还权力于法西北政法学院教授王干才"腐败"问题是当今人们议论的热点之一。古今中外,腐败现象虽表现各异,但贯穿其中的主线都是"权力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权力的产生,权力异化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一部分当权者往往把本阶级赋予自己...  相似文献   

5.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者在利己主义的动机和目的支配下,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背离公共权力的授权目标,违反公共权力的使用规范,牺牲公共利益来谋取少数人利益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是公共权力的泛化、异化导致了腐败的产生。因此。治理腐败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防止公共权力的泛化、异化。就我国而言,应从廉政教育、薪酬制度·、监督机制、法制建设等四方面着手,从而使公共权力拥有者不想、不必、不能、不敢通过公共权力泛化去腐败,最终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探究其政治原因,就是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不难看出,腐败现象与政治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且两者联系的结合点不是别的;就是“公共权力”.腐败的实质就是公共权力的异化.那么,导致公共权力异化的政治根源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觉得主要是三条:  相似文献   

7.
腐败新定义─—“权力寻租活动”最近,青年学者胡鞍钢与康晓光在一份报告中提出腐败为一种“权力寻租活动”的定义。即当权力可以产生经济利益的时候,则会有人向掌握权力的官员付出“租金”以临时“租用”其权力,以达到获取更大经济收益的目的。而产生这种“寻租活动”...  相似文献   

8.
经济转型期计划与市场的并存为官员提供了“寻租”机会,现行的某些政府审批事项和国有企业转制与租赁过程中出现的财产关系调整也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现实表明,腐败发生的地方往往是权力授予不够民主,权力制约不够到位,权力运行不够公开。设权失当,授权失误,用权失范是导致权力变质、权力异化和权力资本化的主要因素。而腐败者的侥幸心理、冒险心理、攀比心理、默认心理和双重人格心理,也是腐败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已不再将腐败产生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思想作风问题,而是基于权力的视角来认识腐败,认为腐败产生的根源是权力异化,并将遏制腐败的办法诉诸权力制约。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围绕权力的制约、监督及问责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最终建构"不想腐"的标本兼治的"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反腐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李月军在《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上撰文综述当前腐败根源研究的观点:1剥削根源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腐败从本质上说就是剥削。因此,腐败现象根源于社会上存在的残缺的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剥削思想。2体制转换根源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社会失序导致腐败泛滥。3权力异化根源论。该观点认为,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异化与滥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公共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相分离的状况,这就使权力异化仍不可免。4思想观念根源论。这一观点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行为基础,腐败根源…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呈现两个突出亮点,这两个亮点的契合之处在于保持干部选拔的清廉化,避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出现吏治腐败.保持用人的清廉化必须杜绝干部选拔权力的异化问题,而正确认识干部选拔权力异化的生成原因是避免权力异化的重要前提.权力异化的原因与权力的二重性有关,与我国的历史有关,与我国的国民素养有关,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有关,也与人的本性有关.正确认识选拔权力异化的原因,对于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这种异化的产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在治本,是党中央加大和深化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战略决策,它对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索反腐倡廉工作思路、对策和方法,努力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腐败离不开权力,以权谋私是一切腐败的实质与核心,要推进源头治腐就必须以权力运作三要素为重点,从掌权者、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力监督三方面入手,将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措施贯穿于权力运作全过程,有效防止公共权力异化为腐败工具。源头治腐首先要解决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江泽…  相似文献   

13.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实际上,失去制约的权力更易产生腐败。靠什么来制约权力?不仅是靠某些人的监督,不仅是靠更高的权力,不仅是靠觉悟的作用,也不仅是靠教育。任何一种方式都会收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制约权力最有效的办法是靠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是湖北省老河口市老干部局干部。我认为,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违法违纪的实质是权力腐败,根源是“权力寻租”、“权力资本”所产生的效应。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权力腐败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首先是隐蔽性。搞腐败的事情一般都是背着人干的。尤其是为官者,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违法违纪行为,躲避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其权力交易基本上不在八小时之内进行。相反,他们平时在单位往往表现得非常廉洁,在群众面前一副正人君子之样。然而一到“八小时之外”就判若两人…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治权力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本质上是一种非市场性资源。在廉洁政府的运作下,该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交换价值和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为公众和社会谋利益,促进社会向文明、富裕、进步的方向发展。然而,公共权力作为一种资源在腐败官吏的运作下,会发生“异化”  相似文献   

16.
周雪梅  程倩 《探索》2005,(5):49-52
诸多治理腐败的设计基于旧的权力分类理论,都没有找到腐败生成并蔓延的根源,林林总总的治理之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缘木求鱼。张康之教授把权力分为抽象权力和具体权力,提出了一种新的权力分类方法。根据这种权力分类,腐败的根源在于具体权力的异化。它跳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单向度的思维定向,寻求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新的路径,可以为认识腐败、治理腐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腐败归根结底是因为公共权力的异化,要反腐就必须治权。在中国政治生态背景下,要治权就意味着必须要认真考虑执政党的执政规律,科学配置权力,对公共权力实行制约与监督,从权力运作的规律出发,建立预防腐败产生和对腐败行为进行惩罚的体制机制,即制度设计。但在进行具体制度设计时必须克服重实体轻程序、重原则轻细节、重制度轻机制和重规范轻约束等倾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地区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选用干部问题上的权力腐败行为,严重阻碍着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的贯彻执行。因此,要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跨世纪领导人才,必须反对这种权力腐败。 一、干部选用上权力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 干部选用上的权力腐败有种种表现,主要是:任人唯亲;权权交换、权钱交换;嫉贤妒能;不愿让位;等等。干部选用上权力腐败的产生,既有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又有其历史根源。主要是:(一)历史上存在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任人唯亲等种种剥削阶级思想没有肃清,在适当的“气候”下,沉渣再  相似文献   

19.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腐败的产生与权力滥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腐败的要害和核心是权力腐败,因此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三权制约”的实质就是“制度反腐”,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20.
英国19世纪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指出:“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杨毓培自1999年4月至2003年9月,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大搞“权力腐败”,批发“官帽”61顶,疯狂敛财200余万元。杨毓培把“官场”变成“市场”、将“官帽”当作商品出售赢利,导演了一幅幅买官、卖官群丑图。探寻这个具体独特的“怪胎”产生之因,对于探索从源头上防治买官卖官行为的对策,不无启迪意义。杨毓培曾毫不掩饰地说,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