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非犯罪化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犯罪化是当今世界刑法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之一。而欲借鉴非犯罪化,就必须清楚非犯罪化产生的社会背景、价值追求、刑法理论的根基及对非犯罪化的合理界定。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界定,以期推动在中国法治环境下的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2.
贿赂犯罪作为一种以权谋利的犯罪类型,与国家权力系统的构建、分配、行使和制约密切相关。其关联体现在:权力社会化为贿赂犯罪的生存提供了社会基础;权力异化是贿赂犯罪生成的根本原因;权力滥用是贿赂犯罪目的的实现手段。要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贿赂犯罪,必须加强权力制约,防止权力异化和滥用,这就需要构建系统的以权制权、以法治权、以舆监权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黑恶势力犯罪与贪污腐化犯罪的形态也在不断翻新,甚至出现高度伴随的趋势。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惩治黑恶势力犯罪与贪污腐化犯罪,在司法实践中怎样把扫黑除恶与基层反腐斗争有机结合是重中之重。为此,中央在2018年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运动,这项斗争是近年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社会净化运动。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程已过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实效。通过分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已取得的成就和反思其中的不足,我们认识到"扫黑"必须"破伞",扫黑除恶与基层反腐败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联防联动。为此,既要加强地方各部门的协作,建立和完善数据资料共享平台,也要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强化基层政权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主体作用,更需要加强黑恶势力犯罪的防控研究,主动、坚决破除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积极利用大数据分析案件,实现精准定位、精准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以及贪污腐化犯罪,在社会管理和司法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犯罪本质理论研究应当在中国法治的语境中进行,并着力解决中国法治对刑法学提出的突出问题。社会危害性理论是在社会政治论域中对犯罪本质的认识,无法适应法治的要求;法益侵害说也不符合中国法治的实际;犯罪本质的规范违反说才是当下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有关犯罪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网络犯罪不断升级转型,危害严重。基于传统犯罪规律而建立的现有刑事法治体系,在应对滋生蔓延的互联网犯罪方面呈现出疲软乏力之势,难以有效发挥遏制互联网犯罪扩张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互联网犯罪的基本规律,全面检视现有刑事法治在应对互联网犯罪方面的缺憾,在保障互联网健康发展与实现互联网治理同步进行的基础上,从观念、规范、运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反思,以实现对互联网犯罪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6.
军事犯罪与普通犯罪相区别,源于二者有着不同的社会基础,分别产生于军事领域和平民社会。只有认清军事犯罪与众不同的社会基础,才能科学确立军事犯罪,在刑事法治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实现满足军事需要与保障军人自由的平衡。军事犯罪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对军队战斗力的危害、对军事义务的违反和对武德的背离。  相似文献   

7.
从四川省农村大案要案的剖析来看,家族型、村头型、村官型、共生型团伙性犯罪是农村恶势力灰色化犯罪的存在状态。必须从平衡礼俗秩序和法治秩序、培育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强化国家权力对农村社会的合法控制等方面上破解农村恶势力犯罪的"灰色化犯罪空间""灰色化犯罪主体""灰色化犯罪行为",实现农村恶势力灰色化犯罪良法治理。  相似文献   

8.
犯罪统计的数量往往低于实际发生的犯罪总量。犯罪黑数研究是人们获悉实际犯罪情况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为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犯罪的措施奠定事实基础。了解犯罪黑数可采取犯罪自我报告调查和被害人调查的方法,而减少犯罪黑数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犯罪黑数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犯罪评估的综合指标:犯罪的数量、质量指标、突出犯罪类型的数量、犯罪人数量;犯罪的社会控制指标: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力度、发动群众的程度、维护社会治安的资源保障状况;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指标;群众安全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一种社会亚文化,青少年犯罪是犯罪问题的一部分,但与成年人犯罪表现形式不同,其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更易受文化规范的影响与制约。通过文化冲突理论和社会解组理论来审视青少年犯罪问题,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情势分析了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危害,而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够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刑法中犯罪形式多种多样,贪财图利是侵财型犯罪的主观方面动机之一,文章通过分析机遇型贪财图利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模式,籍此找到预防此类犯罪的正确方法,减少犯罪损失,创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为实现中国梦筑牢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 ,犯罪防控的目的不为消灭犯罪 ,但求努力减少犯罪。其防控效应存在两个方面 :从执法的角度 ,它必须力求以最小的防控成本 ,获取最大减少和预防犯罪的防控效益 ,以获得犯罪防控的微观效应 ;从管理的角度 ,犯罪防控不仅在于追求减少与预防犯罪 ,更重要的是追求犯罪防控 ,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模式发挥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杠杆作用 ,促使社会效益总量的增加 ,以获取犯罪防控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两岸跨境犯罪新情势、新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的"1011"与"0810"项目,以及2011年的"0310"项目行动,让人们见识到跨境电话诈骗之猖獗。事实上,打击跨境犯罪的困境,体现在"跨境"的字义上。从犯罪人的角度而言,跨境犯罪的实施,便意味着增加了执法机关追诉的困难并降低了犯罪人被捕的风险。另外,在此信息社会下,两岸跨境犯罪呈现组织化、科技化、隐蔽化、严重化及被害普及化之新趋势,传统跨境治理体系已无法处理日益复杂化的全球跨境犯罪问题。如何避免全球治理缺口,即"管辖权的缺口"、"参与性的缺口"、"诱因性的缺口"及"功能性的缺口",成为当前防治跨境犯罪急需注意的课题。所以,未来两岸为了有效防治跨境犯罪,应以全球化治理的观点来检视两岸跨境犯罪问题,以强调"网络"、"互赖"及"规制"的特质(低政治、高功能),建立一个永续合作的发展模式,共创两岸人民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洗钱犯罪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多种谋利型犯罪的伴生物,联手打击洗钱犯罪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我国先后签署加入了国际禁毒公约和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因而国内反洗钱则不能仅止于罪刑法定,必须对洗钱犯罪施以全方位的防控与惩治。文章围绕洗钱犯罪的法律特征、活动特点和治理对策等展开论述,旨在参与完善国内反洗钱机制方面的研讨。  相似文献   

14.
公诉环节检察调解机制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社会转型中大量出现的轻微犯罪,单纯刑罚手段对恢复因犯罪所造成的不调和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不甚明显,而检察调解则有助于节约司法成本、防范案件,进而实现和谐司法。为此,我国可以从检察调解的范围、条件、适用程序等方面完善,正式引其入律。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严重的虚假医疗广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采取"一刀切"而予以全面取消的方式显然不符合法治社会的理性要求,在现行的相关行政性法律、法规不足以对其予以有效规制、而我国现行刑法典中关于虚假广告罪的规定也并不适用于虚假医疗广告的情况下,为有效遏制不断蔓延的虚假医疗广告,应当增设虚假医疗广告罪。  相似文献   

16.
货币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对货币制作和发行实行严格的控制,对伪造货币的犯罪行为予以刑事制裁.我国的伪造货币犯罪,自80年代后期以来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由个体发展到团伙犯罪,形成伪造、购卖、运输等一条龙,严重地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和减少这类犯罪的发展,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十五"计划的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电子商务犯罪的表现、原因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犯罪也成为犯罪学、刑法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犯罪学角度对电子商务犯罪现象做了分析,认为电子商务犯罪在犯罪主体方面、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方面及被处理方面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电子商务交易对"安全性"的特别要求、买卖交易模式的变化、信息管理不严、金融电子化风险、税收制度滞后等构成了电子商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刑法手段、刑法外法律手段及其他手段构成了防范电子商务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经济犯罪侦查中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建设正处于起步、探索、完善阶段,从这一机制的运行效果看,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充分证明了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在关注良好效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罚代刑现象普遍存在、涉嫌经济犯罪缺乏明确的法律标准、对经济案件移送的监督缺位等.构建完善的衔接机制必须从多角度来探讨,即经济犯罪侦查中执法衔接的前提、关键及核心.  相似文献   

19.
论职务犯罪黑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黑数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目前我国犯罪黑数最为突出的犯罪类型是职务犯罪,这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职务犯罪黑数的大量存在,不利于客观评估职务犯罪的实际状况,不利于正确评估打击职务犯罪的专项政策、措施及效益.因而应采取措施,查清和减少职务犯罪黑数,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