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他为何受到大师们的青睐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来本刊记者杜梅萍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海外著名学者陈荣捷先生、杜维明先生都堪称一代大师,学界泰斗。能受到他们的赏识、赞许,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当然这背后也必有支撑起这荣耀的...  相似文献   

2.
朱乔森是我国著名的中共历史专家.在相关研究‘领域造诣颇深。今年是先生逝世10周年,作为’他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向广大读者介绍先生的学术思想,以此来怀念恩师。  相似文献   

3.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少的人认为“中国再无国学大师”。但季老生前却不承认自己是“大师”,而称赞饶宗颐为“大师”。他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是饶宗颐。”季老与饶宗颐相识数十年,两人在语言学、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颇有交集,惺惺相惜,“北季南饶”成为学界佳话。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于今年6月20日发表沙健孙的文章,提出向陈寅恪先生学习什么的问题。作者指出,前些时候,关于陈寅恪先生的思想、风骨、行止,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但是有的论者认为陈寅恪之所以值得推崇,尤其在于他的学人风骨、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而作为这种风骨、人格、精神的突出体现是他坚持“不宗奉马列主义”。那么,陈寅恪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是不是因为他不宗奉马列?主张不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是表现了他的一种思想局限还是一种需要大力歌颂的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曲阳县荣杰雕刻石材有限公司,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同保、安英刚于1998年投资创建。公司以当代雕刻艺术巨匠、国际一级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石雕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家明星、爱国之星、世界名人、公司总裁安荣杰先生命名。公司座落于距今有着两千多年雕刻历史,素有"雕刻之乡"美称的雕刻艺术发源地——曲阳县羊平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米,年产能力亿元以上。公司有职工580人,其中国际工艺美术大师1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27日.是宋庆龄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今年11月24日,则是刘少奇同志百年华诞。早在20年代初.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家就互相知晓。从1925年“五卅运动”.到1941年“皖南事变”.这期间他们曾多次间接合作。他们盲接的交河则是从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开始。这两位国家领导人在为新中国而奋斗的数十载间接合作与直接共事的过程中.交往密切.友谊深厚一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4月12日,上海10万市民举行了追悼孙中山先生的…  相似文献   

8.
《北京党史》2013,(2):29-34
2012年12月23日,张静如先生从教6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党史研究部门、高校、党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机关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许多领导、专家发来贺信。教育部长袁贵仁同志特意打电话至北京师范大学校办.转迭对张静如先生的问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同志写来贺信.对张静如先生从教60来为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现将研讨会上的部分发言和贺信整理摘登,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9.
贺伟 《世纪风采》2010,(9):26-28
2003年6月,千古名山庐山增添了一处人文景点——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与夫人唐篑的墓茔,墓茔位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内,建墓的山现已被命名为“景寅山”。  相似文献   

10.
《求贤》2010,(12):57-57
天津科学技术馆坐落于天津城区西南部,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已故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任该馆名誉馆长。  相似文献   

11.
《求贤》2010,(7):F0004-F0004
天津科学技术馆坐落于天津城区西南部,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已故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任该馆名誉馆长。  相似文献   

12.
书海导航     
《学习月刊》2013,(21):55-55
《中国精神.中国人》是大师季羡林关于民族精神之作,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所在.契合当下的中国梦、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文化复兴等焦点话题.“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我平生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大师的爱国情怀让人动容。  相似文献   

13.
李舫 《学习导报》2010,(2):42-42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同日辞世。从学术成就来看,就学术影响而言,或拿治学品格以论,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相似文献   

14.
李舫 《新湘评论》2010,(2):42-42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同日辞世。从学术成就来看,就学术影响而言,或拿治学品格以论,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政坛上有一股邪风刮得甚猛——官员迷信。有些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不信科学信佛学,不信马列信“大师”。他们进庙烧香,见神磕头,仕途失意求签问卦,热衷选用“吉祥号码”,每有大事要选“黄道吉日”,甚至荒唐到录用人员时要看其“生辰八字”,提拔下属时要看其姓名笔划:听说哪里有“大师”、“大仙”、“高人”、“神算”,他们便不辞辛苦虔诚拜谒,千方百计与之结交:对“大师”的指点奉为圣旨,对“大仙”的“神意”深信不疑。假如前后左右有人稍有疑问,他们或面有愠意,或历言喝斥,而将与他们一样虔诚迷信之人视为同道。  相似文献   

16.
寇建平 《世纪桥》2006,(8):92-96
松阳简介中国著名书法大师贾松阳先生,曾任北京人才艺术部部长、东海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顾问、中国民族书画院院士、中国松阳书画院院长、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世界和平发展协会高级艺术顾问,中华慈善总会高级艺术顾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文人向重风骨。注重风骨,是文人的为文之道。检点史书,较早谈到“风骨”一词的,当是155年前南梁的刘勰,他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里,专列“风骨”一篇,释“风骨”曰:“怊怅述情,必始平风,沉吟铺词,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说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才能形成格调劲健、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后来唐代的陈子昂把这称为“汉魏风骨”。近世的辞书,也把“风骨”解作“民即文意,骨即文辞”,认为风骨包含内容、形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当代贵州》2008,(5):43-43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9.
正"风骨"者,气概之、品格之,精神境界也。"风",志气之符契,斯乃化感之本源。"骨",体之树骸,质气所倚之内核。古来"风骨"瑰奇者,皆为气节高洁、德行厚重之士,有如莲之清风、梅之傲骨者,有如菊之隐风、松之硬骨者。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千锤百炼,不惧艰难险阻、坚定理想信念,不畏风霜雨雪、坚守精神追求,形成了鲜明的精神风骨,培育了高贵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人有着百折不挠、不忘初心的刚正风骨。"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他们不畏枪林弹雨、不惧风餐露宿,历经困顿挫折,却依旧昂扬向前,从无退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多少次的严刑拷打,多少次的威逼利诱,都没有使中国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张静如学术思想研究》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张静如先生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同时也针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范围界定”、“五四文化价值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线”、“1956年至1 976年历史研究的根据和准绳”、“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等提出一些问题.张静如先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可以加深对其学术思想以及中共党史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