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聚集区是现代产业组织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现象,是企业获得长期利润和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是沈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工业结构根本性变革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牵动效应的一种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受全球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多重压力,产业转型升级如箭在弦,迫在眉睫。而产业间交融互动的产际关系,意蕴着化危为机、促进结构优化的出路在于科学发展,在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本文以温岭为样本,剖析转型升级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的依据、机理,进而提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3.
受全球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多重压力,产业转型升级如箭在弦,迫在眉睫。而产业间交融互动的产际关系,意蕴着化危为机、促进结构优化的出路在于科学发展,在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本文以温岭为样本,剖析转型升级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的依据、机理,在借鉴先进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根据这一基本精神,县域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立足“一个核心两个着眼点”。即紧紧围绕科技作文章,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品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快技术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关键产业、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一)调整产业结构,改造和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从祁阳县工业的现状来看,建材、冶炼、食品加工、轻化、机电等传统产业是目前的优势产业,要以市场为导…  相似文献   

5.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推进湖北工业发展。抓好八大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结构优化。按照全省“十一五”总体规划和工业专项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做强汽车、冶金、化学等支柱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建材、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扶持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向园区集聚,引导产业集群和集约化发展,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找准本地的突破口。从我们永州实际来看,应该以工业化为支撑,尽快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行业和重点企业。工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有规模的没有效益,有效益的没有规模是永州工业难成气候的重要症结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永州市425家规模以上工业…  相似文献   

7.
宋伟 《学习论坛》2010,26(8):38-41
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这是由偏重型、资源型的工业结构决定的。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符合河南省的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有助于河南省摆脱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有助于解决广大农村入口的非农就业问题,有助于扩大内需,是当前河南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实而有效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迫切需要抓住国际资本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构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中央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日益重视,许多省(市)也提出了新思路与新举措。江苏应从战略高度更加重视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航空航天产业的分工和竞争,形成具有江苏特色和优势的航空产业基地,从而保持在全国领先的地位。一、江苏拥有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的较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独具活力的发展道路,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品牌之都。晋江的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海西建设背景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产业结构如何转型与升级问题亟待解决。以产业集群为核,优化产业环境,融聚生产要素,发挥辐射作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永葆晋江经济活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近期江西工业结构的主要矛盾及其调整思路□王志国一、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宏观背景和江西工业结构主要矛盾的转换工业化的过程从产业发展的纵切面上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成长、升级的过程。我国自90年代初以来,产业发展出现了三个显著变化:其一,产业成长进入以高技术...  相似文献   

11.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重点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实现制造业现代化,增强市场竞争力。贵州是“西电东送”项目重点地区;三大军工基地具有规模大、配套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基础条件; 拥有国内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基地;酿酒、卷烟、制药等工业具有相当的优势目前正在形成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配件、片式电子元件、CDMA手机、1英寸微硬盘生产基地。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有利于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有利于贵州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加快与制造业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效率的提高,还能够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竞争优势。目前,山东半岛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性还比较弱,为了促进两者协同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提升制造业层次,延伸制造业产业链;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软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竞争秩序,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等一系列指标综合判断,福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重化工业阶段.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阶段与工业化中期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时期,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福建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战略选择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双轮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将工业化进程由以工业资本的形成、产业规模的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推进到以产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产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梁丹  丁晓 《学习论坛》2010,26(3):38-41
对河南省经济发展阶段定位和经济贸易发展战略优化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是推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目前,河南省经济发展正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把整个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同时,要推进产业升级,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仅靠发挥静态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树立科学的比较优势观,强化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实施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历经了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使农业和工业结构明显升级,服务业发展迅猛,现代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但同时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  相似文献   

16.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十一五"时期是我省推进工业跨越的关键时期,省国资委以做大做强国有龙头企业为重点,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中,充分体现带动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开原市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着力点,着力推进由工业集中向产业集聚转变,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升级,实现了经济的超常建设、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开原市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着力点,着力推进由工业集中向产业集聚转变,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升级,实现了经济的超常建设、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9.
蒋涛 《新湘评论》2003,(2):29-29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根据这一基本精神,县域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立足“一个核心两个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正>第一,继续调整和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合理发展。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结果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中国制造业受到挤压,严重影响制造业发展空间。中国制造业结构已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升级,产业链逐渐向产业链中上游移动,但仍要继续进行调整和优化。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着眼点部分在于提升制造业的现代化和高级化。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在创新目标、创新方式、创新机制等方面,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