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全顺 《理论学刊》2006,(2):102-104
中国从近代开始,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中西文化的交汇、太平天国运动的勃兴,打破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格局,出现了儒学、佛学、西学多元之对峙、相反、相依而相成的文化局面。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是:儒学中的今文学派“援释入儒”或“逃儒归释”,佛教出现复兴转机,在自我更新中沟通中西,融儒而化西;民间儒学叛逆者乘势而起,援引西方基督文化以反抗皇权,掀起农民武装革命。  相似文献   

2.
儒学答客问     
儒学作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伦理哲学,它本身也有缺失、局限,不能笼统地称为优秀文化.历来的统治者之所以要尊崇儒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学对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秩序有用有利."儒化中国"论者的思想主张,不是在研究儒马、评析儒学,不是要从儒学中吸取对现实有益的东西,而是把学术研究引向政治诉求,以达到其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学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不加分析地整体地继承发扬,而需要具体分析,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3.
晚清以降,在西学冲击下,墨学在近代得以复兴。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思想界出现了以墨学附会社会主义的现象。这一耦合现象,主观上虽是企图借舶来社会主义思潮以激活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其现代转型,但事实上却促成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并加速了其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同样也不能忽视其与墨家思想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张其昀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本文探析了张其昀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演进的时代大背景下,是如何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思想的交锋中,走向了非主流史派的新人文主义史学。当时西方文化思想的大量涌入,为张其昀吸纳西学,从而建构出中西合璧的个人学术体系,提供了可能性。而新人文主义学说与儒学精神的契合,则是张其昀最终接纳这一西学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儒学发展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学说的发展;二是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的发展。研治中国儒学循此两条线索,思想贡献与典籍贡献并重,传注训诂与义理学说并重,汉学与宋学并重,方能较为准确、均衡、系统、完整地反映中国儒学发展的历史面貌。从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事实出发,作者认为儒学发展有五大阶段:1.先秦——中国儒学的奠基时代;2.两汉——儒家经学的独尊时代;3.魏晋隋唐——儒、道、佛斗争与交融时代;4.宋明理学——儒学发展的新阶段;5.清代——中国传统儒学的清理与总结时代。  相似文献   

6.
煌煌儒藏——评《孔子文化大全》○黄伟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孔子是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很大的文化名人,他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垂范久远达二千多年之久。孔子学说和中国其它诸多学说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批判、...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视野中,儒学是多元的、开放的和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意义重大,要努力使儒学成为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与科学、民主、法制相结合,与西方先进文化相补充;要正确认识儒学,改造儒学的价值观,继承、发扬儒学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周术槐 《湘潮》2013,(8):85-86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孟子为杰出代表的古圣先贤对儒家学说的创立、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于生活于灾难深重时期的李宗吾而言,在针砭时弊的同时,亦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与传播,且颇有收获。其中,在儒学领域,尤有心得。本文对李宗吾的儒学观作一定的分析,并指出其可取之处与值得商榷和不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9.
尊墨非儒。蔡和森幼年读过一些孔孟之书,但到长沙求学时,却接受了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儒家传统思想,取批判态度。这时他把墨子兼爱学说和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融合起来,要求在消灭差别的基础上实现“兼爱”和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的。作为中国文化奠基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通过倡导“仁”即人之道德理性,充实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从而创立了儒学。孔子之后,儒学不断发展。到战国时代,经孟子、荀子等人的推展,儒学成为显学之一。至西汉时期,经董仲舒的提倡,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由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魏晋…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精神在唐代西域的传播不仅影响了西域各族民众的日常行为体系和价值体系、促进了西域宗教文化的发展,而且表现出官方信仰的政治导向性和民间信仰的功利性、世俗化特点。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儒学、道教还是经中原本土化的发展回授西域的汉传佛教,都要与当时所处社会相适应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以史为鉴,今天我国的宗教也应该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按照中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韩华 《理论学刊》2005,2(8):107-110
康有为的孔教思想是在近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日趋衰落相伴而生的,对当时及后来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均有着实际的影响。王国维曾指出:“其有蒙西洋学说之影响,而改造古代之学说,于吾国思想界上占一时之势者,则有南海□□□(按康有为)之《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1](P37)本文试图通过探究康氏之孔教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以期引发对近代思想演变的深入思考。一、康有为重建儒学的努力与孔教思想的来源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指出:“盖中土素无国教,孔子亦本无教名,表章六经,所以传历史,自著《孝…  相似文献   

13.
张明 《理论学刊》2022,(1):64-71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釜底抽薪式的清算,一大批激进学者如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纷纷加入到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批判当中。然而,在对孔子儒学的一片讨伐声中,曾开五四时期创造风气之先的郭沫若却逆势而行,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学说的强烈认同。郭沫若的这种文化认同并未仅仅停留在精神思辨的层面,而是转化成了一种政治实践行为,成为他投身救亡图存革命活动的强大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认同还成为郭沫若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依然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作为这个命题的较早提出者,郭沫若的这种探索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宋明新儒学而言的。宋明时期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哲理化,被称为新儒学。现代新儒学是特指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化的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港台学者推奉熊十力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其根据是港台几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皆出自熊氏师门。有人则认为现代新儒学导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以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在中国共产党内,荟萃了一批自幼饱读四书五经、后来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有独到的见解和杰出的贡献。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墨家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一生,无论是所建构的诸种理论学说,还是自身的文化心态或者说文化性格,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精神联系.时人对毛泽东及其理论文化历史渊源的探溯,多将目光集中于传统主流精英文化,即儒家典籍文化的影响上.笔者以为,就人格精神、价值理想等深层次的文化心态而言,相比于儒学,墨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也许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的探析.一、文化背景:墨学的复兴及湘学独特的精神传统任何一个思想个体,其对外来文化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知、阐释、接纳,总是要受到他所处时代的文化历史背景的深刻制约.我们之所以将墨家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提到相当高的程度,除了毛泽东一生在思想理论与人格精神上所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是当今活跃于中国思想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其核心观点是“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这些观点充分表明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的观念体系和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必须划清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复兴儒学(儒教)”的界限,高度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对我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孔子学会举行“鲁文化与儒学学术讨论会”史天经由山东孔子学会举办的"鲁文化与儒学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12月26日至27日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面对中国当今社会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的现实,从新的角度对鲁文化的产生、鲁文化的内容、鲁文化的发展,对儒...  相似文献   

19.
和谐作为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传统和普遍的精神,涵涉儒、道、墨、释,成为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的重要支柱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这种源远流长的和谐文化传统,反映了多元共生、综合创新基础上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保证了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和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传统文化,都是探究人的生存、自由、发展的学问,不是对立的而是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前后相继相通的历史成果。儒学等思想遗产是中国人关于人类生活和世界发展本质和规律的丰富独特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源泉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宜按西方学术传统矮化为伦理科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运用马列与借鉴西学的基础上,通过时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去创建弘扬中国传统、体现中国精神、充满中国智慧、形成中国话语,面向世界与未来的世界观、历史观与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地成为它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