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从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和考察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独特视角。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需要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如何加强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只有读懂人的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重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过程.所以,需求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根源.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讲党性和讲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为此就要认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努力解决好有关的几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与历史起点。从人的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和审视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独特视角。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并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从人的需要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伍揆祁 《求索》2007,(7):58-60
人的类本性的生成与发展是人类的工程活动,而工程活动与人的活动即社会实践紧密关联着。文章在解读人类工程与人的类本性的内涵及特性基础上,论述了人类工程与人的类本性的生成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人类工程行动在人的类本性生成与发展中的三个关节点,即培育人的主体性,发挥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对人性的正面引导功能,提升人在把握环境的多维与动态中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6.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把握马恩关于需要范畴的多重意蕴,是正确理解人的需要和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基础工作.从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从唯物史观角度系统阐述人的需要问题的文献出发,探索马恩需要范畴的多重意蕴,即生存需要是一切人类历史的基本条件,发展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持续展现,最高需要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对深入精准地理解马恩需要范畴的丰富内容和建立完善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协调发展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习近平协调发展观是应对新常态下发展中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是植根于中国发展实践治国理政的经验概括与理论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协调发展观具有动态平衡性、兼收并蓄包容性、鲜明人本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9,22(2):5-8,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出发点,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从事感性物质活动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而现实的人也即是大众。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走向大众化。也要求大众化。“大众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诠释与传播技术,它更从现实性、主体性、革命性、民族性、当代性等多重维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9.
宋君修 《前沿》2004,(4):163-165
“人性”是一个久远的主题 ,本文以“人之性”来涵称在人性中的各层次意义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 ,试图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人之性”上的某些思想 ,提出“人之性”有“天性”和“本性”两层内涵 ,是一个以“天性”为基础 ,指向“本性”并使“本性”无限发展丰富的过程概念。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末,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大肆进行攻击.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民粹派展开了激烈论战,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科学性,他们的主要分歧体现在三个方面: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先验臆想的一般理论还是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黑格尔的三段论还是立足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论证;理论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合乎人的本性还是符合客观现实.列宁在批驳民粹派谬论的同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