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ESETO是以中、日、韩三国首都为核心的跨国经济圈,21世纪的东北亚地区将与NAFTA、EU共同成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随着区域内国家间经济依存度的加强,东北亚地区需要加强区域内合作。目前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最佳途径是实现中、日、韩三国FTA,再将其与AFTA接轨。尽管如此,三国合作面临着领土及历史纷争等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三国应积极进行合作,使BESETO从中、日、韩三国的核心发展为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21世纪是亚洲崛起的世纪,那么东北亚地区在亚洲、在世界都将是率先崛起的地区。在未来二三十年,世界经济将会出现这样的格局: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占第二、第三位的将会是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和日本,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也将会有两个在东北亚——俄罗斯和韩国。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中的大连旅游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先导作用、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决定了它在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中的的地位。大连旅游业在东北亚地区中的发展基础较好,且具有雄厚的发展潜力,进一步积极发展大连的旅游业,并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行对接,将会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地区作为亚洲经济腾飞的中心将在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因此,东北亚各国应消除障碍,加强合作。针对各国对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不同建议,本文提出了加深和扩大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实质性方案,认为建立东北亚开发银行、实施图们江开发计划、促成东北亚能源合作组织等都是可行的。当然,合作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治稳定与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5.
由于东北亚各国间的经济利益不一致,东北亚FTA的签署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目前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中较现实而可行的方案,即建立一种以某一点为中心产生辐射效应的同心圆型合作模式,也就是说在东北亚地区先选定交流合作比较密切的韩、中、日三国的城市为中心城市,再进一步扩大这些城市对其他城市产生的辐射效应。次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较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有着很多优点,较适合于各国在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现状。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经济呈现总体衰退的形势下,东北亚地区除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外,其他各国经济均再次出现下滑颓势,这有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尤其是美日欧经济衰退的影响,还有“9.11恐怖事件”的影响,更有其自身经济结构上的原因。东北亚各国经济要走出低迷状态还需要一段时间。东北亚地区双边经济关系在摩擦中前进,在竞争中发展。区域多边合作在探索中又有新进展:铁路交通合作稳步推进;环境合作扎实进展;能源合作方兴未艾;中韩日三国就新设经济部长会议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政治特征中内含的矛盾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和国际、区域内霸权主义、军国主义并存的矛盾共同构成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加强多边合作是东北亚地区各国谋求国家安全的重要选择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之间构建安全模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东北亚地区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已具备了很多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种形势,在东北亚地区,应加强城市的建设与开发,促进城市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以此为纽带,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近来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已从构想阶段进入实质阶段,从而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课题,对此加以充分研究,必将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与北陆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方式︹日︺野村允东北亚地区各国不仅相互间地理位置接近,经济上生产要素具有互补性,而且如果这些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那么在21世纪该地区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过去,日本北陆地区和东北亚周边各国(特别是对岸的中国、俄罗斯、...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亚经济发展趋势和加强次区域性合作季崇威一、东北亚将成分21世纪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亚太地区是当前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而在21世纪,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和蒙古在内的东北亚地区,我认为将成为世界上发...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进入 2 1世纪 ,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外部与内部环境、政治与经济环境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美俄、俄欧和中俄间加强合作 ,东北亚地区也已由各国自主开发进入了双边及多边合作为主的开发阶段。根据东北亚地区目前所具备的条件 ,现提出在东北亚地区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区 ,并利用当前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已有的合作基础 ,促进区域整体合作目标的实现 ,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世界性潮流,中、日、韩三国具有世界罕见的密切的地缘、人文和经贸关系,三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在金融资产和制造业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中日韩都是WTO成员国和市场经济国家,具有合作的共同体制和机制基础,因此,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条件与时机已经成熟。而且三国首脑已经就在五大重点领域建立合作机制达成共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利于三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东亚经济圈的形成,而且将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21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模式选择上,应该遵循时间上的渐次性和空间上的层次性相结合的方针,首先加快中、日、韩3国的制度性合作,使之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和先导,然后再向全区扩展。当然,只有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因素,才能使合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地区各国间存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利益取向的非一致性,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类似欧洲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制度性经济合作。但是,东北亚地区具有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垂直分布等区位优势,所以,在东北亚地区可以采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通过生产要素的非制度性经济合作,推动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区域内流动,实现区域非制度性经济合作,逐步过渡到制度性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地区各国地理位置的相邻性、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为建立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基础,但另一方面,该地区内国家社会制度的多元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又使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不可能形成类似欧洲共同体形式的制度性经济合作体,这就决定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必然有一个由非制度性向制度性过渡的动态发展过程。从东北亚地区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垂直分布的特征来看,这个过程表现为处在相对静止状态的东北亚区域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型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滞后的地区之一。制约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目前非经济因素是关键性的制约因素。为此,要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向前发展,必须使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相结合,当前特别要注重非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态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宋魁 《东北亚论坛》2006,15(5):7-12
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对东北亚地区各国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及经济区域化的过程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具体体现。东北亚经济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有很多障碍需要排除,中国应采取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牵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协调区域经济政策为目标,以设立相应机制为保障,以次区域开发为先导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呈现不断加深的趋势,各类双边合作和次区域合作也日益增多,但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也面临着诸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美国因素以及政治历史等问题的影响。本文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思想的形成与演变、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动力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是多层次的合作,而城市间的合作是东北亚合作的关键。在东北亚地区城市间可以开展经济、文化、体育、教育、政治等全方位的、广泛的合作。为迎接21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以利用城市互联网络来推进东北亚合作,目前可以成立东北亚互联网络讨论组。进行信息交流,并组建东北亚城市网址,推动东北亚城市的国际化和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各国间双边经贸合作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美国因素牵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仍然有限。从长远看,随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多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