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西方公共管理社会化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先比较小的公共职能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迅速扩大。与此相伴,本世纪70年代以来,所有西方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经济停滞、高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现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中才大力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以期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从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西方行政改革持续了20多年,公共管理社会化在其政府行政改革中不断深化。综观西方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政府功能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在公共管理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中介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中,其政府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在发生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发展绝不仅仅是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城市管理工作必须认真分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准确把握城市品位提升的新要求,科学定位城市管理工作的新任务。区域性特大城市快速推进对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理念、内涵与城市管理者心态、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现行的城市管理工作方式、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必须探索建立一套适应区域性特大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的功能定位科学化、管理主体的社会化、管理机制系统化、管理形象人性化、管理节奏高效化。  相似文献   

3.
西方的行政改革浪潮已持续了20多年。其中公共管理社会化在其行政改革的历程中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深化。纵观西方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发展态势,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期以来,"外包"成为了组织管理的一种常见手段,并构成了今天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中最显著的特征。外包改变了管理的性质,将管理从一种组织活动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管理的社会化开辟了解决管理问题的多元途径,但也造成了"权责一致"这一传统组织原则的失效,使管理变成了一种不负责任的管理。社会化的管理活动呼唤合作治理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颠覆管理理论对"核心能力"与"非核心能力"、"掌舵"与"划桨"的传统划分,而在管理过程充分开放的基础上建立管理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在社会化条件下,唯有合作治理才能成为负责任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政府如果不积极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 ,不仅政府难以适应民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事务日益增多的需要 ,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中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 ,有选择、有步骤地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重点要抓好 :1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建设方面下大力推行公共管理社会化。2 政府职能外移 ,发挥社会自身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3 放松对市场的限制 ,扩大准入领域。4 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深入 ,政府机构改革进展快。这些都为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价值取向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不同。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而信息化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信息化与新公共管理的互动关系,加速了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用新公共管理的理念、价值与模式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相似文献   

7.
公共管理的兴起与行政法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法的发展总是与行政实践相伴而行的,当今各国都兴起了以新公共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行政主体多元化和行政方式非权力化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的比较明显的两个特征。中国的行政改革理应遵循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取向。传统的行政学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公共管理中多元化的行政主体和非权力性的行政方式的新变化。行政法在公共管理实践和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转变传统行政法观念,即从国家行政观念转变为行政包括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的公共行政观念,必须顺应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取向,顺应行政主体多元化和行政行为、方式非权力化现象日益增多趋势,补充、丰富和发展行政法内容。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管理开始了社会化转型的征程。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具有突出的稳步推进、巩固发展的特点,它充分考虑社会结构变迁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深刻体现出稳定、改革和发展的辩证统一。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渐进转型成果显著,应充分肯定与发扬,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主要经验是: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突出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政府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与管理手段方式的深刻变化。我国政府应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立足自身实际,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不断培育社会自治能力上努力借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结构从过去等级单向制约的行政化结构逐渐转向平权相互制约的社会化结构。它一方面导致公共冲突由行政化的冲突形态为主转向社会化的冲突形态为主,另一方面也使原先行政主导的冲突管理体制的管理效能趋于弱化甚至产生负面效应。为了提高公共冲突管理效能,以行政主导的公共冲突管理体制必须逐渐向社会主导的公共冲突管理体制扩展。  相似文献   

11.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给传统的治安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在“创新体制、规范行为、强化意识、提升素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加快创新治安管理模式,不断赋予各项治安工作以新的内涵、新的活力,以推动治安工作的新发展,开创治安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行政私法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的公共行政改革突破了以往国家行政的概念,使得行政的目标,不再拘泥于控权和管理,而更多地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因而在方式上引入了市场机制,越来越多地通过私法方式达成公共任务。行政法学应该予以回应,并扩展自己的视角,研究新的领域。本文以行政私法为研究工具,分析了行政法需要回应的课题,以期促动行政法学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当前我国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及目前政府自身的状况构成了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四个方面原因。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应该善于抓主要矛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行政复议制度在当今社会中应当起着解决行政纠纷、化解官民矛盾的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当下行政复议陷入了公众认同感下降、办案质量不高、化解纠纷效果不彰的尴尬局面。为此,应在细微探究造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完善,促进行政复议的健康发展,推进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15.
特种行业治安管理一直是我国公安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无论在管理范围,还是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治安管理模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治安管理部门应适时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和建立特种行业管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公共行政视角下的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正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探索公正及其实现的途径。其实,最需要公正的领域是公共行政的领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道德化的价值基础就是公正,即公正的制度安排和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的公正。行政人员作为公共行政的主体,他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做到公正不仅是公共行政运行的客观需要,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健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行政人员自身的发展来说,他的公正定位是他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就是公共性,自公共行政出现以来,行政的公共性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共行政模式的引进,中国学者在西方行政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是,从当前我国的学术文献来看,许多中国学者在使用公共性的概念时,出现了概念界定较为模糊且使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因此,关于公共性概念的探讨依然是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公共性概念的深度发掘,对公共行政的模式建构和职能界定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安派出所(警察署)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发挥基层基础优势和区域作战效能,必须改变那些静态型、表面型、低效型的管理方式,牢固确立服务保障、科技强警的意识,以素质提高促进效率提高,以机制改革推动管理规范,以优质工作确保满意效果,努力实现基础资料电脑化、治安防控动态化、执法活动规范化、队伍管理正规化。  相似文献   

19.
公安出入境管理“两级机构、三级管理”模式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证明它是适应对外开放形势需要的,但许多较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出入境法律法规有些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个人素质尚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关运作机制、操作规范还有待加强;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管理,目前还明显跟不上形势需要。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严格执法与不断完善法制的关系,出入境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的关系,警力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与公安出入境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要求越来越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强公共安全体系”的需求,也是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应通过推进“校、局、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推进评价模式改革等手段,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