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邓小平光辉灿烂的一生,就象滚滚东流的黄河,时而在宽阔平坦中度过,时而在急流险滩中拚搏;时而高歌猛进,时而迂回曲折。德国埃文维图·魏克德在《1976—1980年在中国当大使》一书中说,邓小平“的经历象圣经上的传奇故事”,具有神秘色彩。他们所说的“传奇”和“神秘”,最主要的是指邓小平一生中的“三落三起”。其实只要从历史实际出发,给以全面科学的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落”和“起”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邓小平一生中的落和起并不是由于他个人的失误而造成的,而是由于他坚持正确的求实精神而遭到的错误处理。一方面当错误意见占上风时,他坚持求实精神、正确意见,且不作半点让步,而遭错误处理,被落下来;另一方面,当错误意见被人们普遍认同后,邓小平的正确意见在和错误的对比中显得很突出,就又神奇般成为他起的根基。因此,落和起之间的神奇性完全根源于邓小平坚持求实精神的正确性这一最根本点之上。  相似文献   

2.
一、“文革”中的特殊经历,迫使邓小平进行反思,他的改革开放思想由此发端在“文革”中邓小平的经历是:被打倒—复出—再被打倒,这在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是绝无仅有的。第一次是在“文革”初期,邓小平因代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而成为“党内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被打倒。19  相似文献   

3.
"文革"初期的毛泽东与邓小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谲波诡、变幻莫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出现过许多戏剧性的场面,而作为“文革”发动时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邓小平在“文革”后期又重返政治舞台,并一度被委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重任,恐怕是这个时期最有戏剧性的事件。由于“文革”时期毛泽东在党内一言九鼎的至高权威地位,邓小平此时的政治命运显然与毛泽东的态度有直接关系,而“文革”发动初期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微妙关系,则是我们理解邓小平奇迹般的升降起伏的一把钥匙。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不满很大程度上缘于邓小平的不那么听话和与他的“敬而…  相似文献   

4.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作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派”“流放”到了江西.或许是历史的巧合,邓小平下放劳动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的“头”,竟然是他20多年前太行山下的老部下——罗朋.笔者幸得机会采访了这位当时的见证人,听到了他真实动人的回忆……1938年参加革命,命运多舛1938年,我从广东家乡北上延安参加了革命.1945年,曾在晋冀鲁豫军区任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副科长.从那时起,常聆听刘伯承、邓小平的教诲,对刘、邓首长十分爱戴.解放后50年代,我在公安部武装民警局任副局长.1959年反“右倾”,被下放到青海省劳动.1962年调到江西,任江西蚕桑垦殖场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战斗、工作了四年零八个月。其间 ,他有显著政绩 ,出类拔萃 ,却历尽坎坷 ,大起大落 ;他出色地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创造红色政权的斗争 ,却遭受“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批判和打击。他求真务实 ,刚毅执着 ,襟怀坦荡 ,忍辱负重。中央苏区时期的邓小平 ,根本不是什么“毛派”,而是党内的“实事求是派”,是坚持毛泽东正确路线、反对王明“左”倾错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6.
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中,像邓小平这样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经历过三落三起的人,为数并不多。1933年3月,在江西中央苏区担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被撤销了职务,这是他经历的政治上的第一次磨难。1933年6月下旬,在贺昌、李富春等人的推荐下,邓小平出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不久又担任总政机关报《红星》报的主编。1934年10月,邓小平参加了长征。遵义会议前夕,邓小平走出了第一次政治磨难的阴影,再次出任中央秘书长,参加了遵义会议。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邓小平被打倒,经历第二次磨难。当时,强加于他的莫须有罪名是“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初期,邓小平被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遭到严厉批判,后又因战备疏散被发配谪居江西劳动三年零四个月。本文真实客观地叙述了邓小平落难江西的这段日子,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史料。  相似文献   

8.
翔宇 《党史博采》2004,(4):4-11
1974年和1975年,是周恩来辞世前最后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他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而又讲策略的斗争,给予邓小平以坚决支持。由于周恩来在党内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在全党全国人民心目中有崇高威望,他在这两年对“四人帮”的斗争和对邓小平的支持,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最终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基础,也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是周恩来最后两年的政治交待。  相似文献   

9.
"摸着石头过河"长期以来被视为邓小平的重要改革方法论,但在正式出版的邓小平年谱和邓小平文集中并没有这样的提法。几十年来讲得最多且记载于正式出版物的是陈云,他是党内较早提倡、明确使用和反复强调"摸着石头过河"的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已经有党内监督的概念。●1943年延安整风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成为党内监督的有效方法之一。●1957年4月,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962年,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这也是邓小平关于党内监督提出的第一个“最重要”。●1980年,邓小平复出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更深刻地作出了第二个“最重要”的论断,即“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  相似文献   

11.
黄少群 《共产党人》2004,(18):48-51
1931年8月,邓小平与不久后成为他妻子的金维映结伴,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瑞金。此时的瑞金县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受斯大林和联共(布)党内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大清洗的影响,中共中央也从20年代末开始,多次向党内发出“肃清反革命”的指示。苏区根据地从1930年上半年起即在赣西南地区首先开始“肃反”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是执政党党内民主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他的党内民主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本文从党内民主发展的角度入手,分析了邓小平对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价值的揭示、对党内民主发展原则的揭示以及对党内民主发展路径的制度性揭示等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对邓小平的党内民主发展思想进行初步的探究和梳理。  相似文献   

13.
实行民主政治是加强党内监督的基础。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指出:“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1957年,他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又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重要性,把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关键是要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一原则执…  相似文献   

14.
陈全生 《唯实》2004,(12):50-51
邓小平同志一贯十分重视党内监督,并曾就此问题提出过两个“最重要”的论断。一个是邓小平同志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了“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会本身”的重要论断。另一个是邓小平同志复出后,于1980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第二个“最重要”的论断,即“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在我党历史上,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两个“最重要”的论断,对于加强党内监督,增强党内团结,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大力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发挥了…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是党内民主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他认为,党内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党内家长制和权力过分集中弊端的有力武器,是人民民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党内民主要以党内集中为指导,走渐进的、自主的发展道路;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四川广安县人。长征路上,任党中央秘书长等职,在协助中央核心领导工作期间,参加了党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长征,使邓小平亲自经历和见证了中国革命是如何在惊涛骇浪中转危为安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长征路上编《红星》邓小平曾领导创建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委,到中央苏区后任瑞金中心县委书记等职,由于他坚决抵制左倾错误路线和拒不承认“错误”,被撤销了一切职务,后在王稼祥等人的极力帮助下,到红军总政治部代理秘书长兼《红星》报主编。长征开始时,邓小平仍然背着“右”倾错误和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的包袱。长…  相似文献   

17.
自诩“党内个体户”的人是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也算是他的一大发明。“党内个体户”是指那些独断专行、一手遮天的腐败分子。身为相当一级党的领导干部的慕绥新,竟公开自称为“党内个体户”,他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党内个体户”。“市长”这一角色不过是他经营的一个“项目”,他对沈阳市的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决定权、支配权。他所作所为,不要党内监督,不要集体领导,不要党的纪律,不要党的组织原则,不要法律的约束,我行我素,目空一切。更使人难以置信的是,慕绥新在经济上也特具贪婪性、掠夺性,他不惜冒着被绞首的危险,大量贪污受贿,他…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党史月刊》2013,(17):43-43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就有两次被打倒。他后一次被打倒,是因为毛泽东不愿意看到他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1973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从江西“牛棚”里回到北京.开始代替周恩来分管国务院的工作。他在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期间.  相似文献   

19.
刘高平 《共产党人》2004,(17):47-48
邓小平一直很想去井冈山看看 1972年12月22日.邓小平按照惯例.早早地起了床。这一天,他和夫人卓琳要去井冈山参观访问。他对自己能有此行.从内心感到高兴。邓小平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文化大革命”一场灾难使他成了“中国第二号走资派”,被“炮打”、“火烧”、“罢官”、隔离审查。1969年10月,他又和众多被打倒的老干部一起,被林彪的“一号命令”遣送离京,流放到江西监护劳动。从65岁到68岁,这位曾为共和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老人.走过了他一生中一段艰难辛酸而又悲壮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1973年春邓小平的复出,是继1971年“9·13”林彪事件后又一震动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部分地纠正‘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的代表作。它标志着自1966年5月“文革”发动后,以林彪、江青为首的极左势力在党内占优势地位的国内政治格局有了重大的变化,代表着党内健康力量的重新聚集和加强,为此后邓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