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的一个鲜明主题,就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三位历史巨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而带来了中国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在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之中,毛泽东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上承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成果,下启邓小平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阶段。回顾和总结毛泽东对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更好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他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融为一体,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设计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择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行对外开放;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等。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集中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崇高追求。 20世纪上半叶,孙中山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主题,弃旧图新,鞠躬尽瘁,为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推开了藩篱。之后,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主题,前仆后继,英勇奋斗28年,建立了新中国,为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创造了社会前提。 20世纪下半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懈探索,艰苦创业,为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篇章。 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上,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总体思路的继承 从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到新民主主义大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自始至终把中国现代化作为统摄一切的首要目标,并为此殚精竭虑,艰辛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具体方法、途径、道路。尽管在随后,毛泽东把主要精力转向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政治革命,实际偏离了中国现代化轨道,但他本人并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政治战线、思想战线的革命正是保证中国现代化永远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抓革命”可以。促生产”。邓小平在建国初期,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现代化追求,在毛泽东晚年,邓小平在强…  相似文献   

5.
三代领导核心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是建国5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追求。在迎来建国50周年之际,回顾并总结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设计,对于在新世纪进一步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胜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艰辛的探索: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设计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综括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  相似文献   

6.
张定鑫 《求实》2002,(8):4-7
邓小平实现对毛泽东探索中国建设之成功接力蕴含着历史的客观根据与活动者主体之主观根据。其客观根据主要在于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史“张力”、毛泽东一代人的艰辛开拓、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及苏联模式的失败 ;其主观根据在于邓小平政治生涯与毛泽东及其事业结下的人生“机缘” ,邓小平的非凡的政治品格、政治智慧和他的深厚的理论修养与高超的理论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1956年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简称“十大关系”)到1995年秋江泽民发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简称“十二大关系、历时三十九年,代表了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十大关系”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五十年代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第~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始探索思想;“十二大关系”思想是九十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是对邓小平同志理论指导下改革开放十八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两篇…  相似文献   

8.
刘琳 《求实》2002,(Z1)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的实际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形成了一系列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理论架构。一 毛泽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新中国成立初期 ,毛泽东主要是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 ,研究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开始 ,毛泽东就将主要注意力放在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上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发展问题的思想。第一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三代领导人为了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毛泽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探寻到一条历史必由之路,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江泽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三代领导人的现代化理论既一脉相承,又有后者对前者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两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观点及局部实践,虽然早在近代前后就已萌发了,但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针对中国现代化面临的社会历史前提和发展道路的实际开拓却发生在20世纪。在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这一波澜壮阔的推进过程中,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分别...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预测是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概括;江泽民关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化与创新;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整合与拓展。实践永无止境,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半个世纪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江泽民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继承者和开拓创新者。  相似文献   

13.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出生,1986年10月22日病逝,享年89岁。在这89年当中,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世纪伟人。叶剑英跟随孙中山、拥戴毛泽东、匡助邓小平,是一位紧跟时代前进的巨人。孙中山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年轻有为”;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长征路上,是叶剑英“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叶剑英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评价叶剑英的一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粉碎“四人帮”后,叶剑英排除巨大阻力,最终推举邓小平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总是习惯地称叶剑英为“老兄”、“老帅”,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为人民建立功勋”。江泽民多次评价叶剑英,他说叶剑英“在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总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自从 2 0世纪开始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运动 ,几乎使所有国家和地区被卷入了现代化的潮流中。中国共产党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三代领导人 ,领导和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 ,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追求。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扫清制度障碍 创造先决条件毛泽东认为 ,在一个饱经民族忧患、饱受战乱之苦 ,屡遭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必须通过革命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扫清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制度障…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问题,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搞清两者之间继承、纠正、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对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是有帮助的。本文论述毛泽东、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及他们之间的异同;论述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和认识及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论述毛泽东、邓小平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及纠正和发展的关系;指出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扬弃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他  相似文献   

17.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的政治宣示,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形成了以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新认识、新论断。其中,许多内容是对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发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政治保障,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善治为实践导向,以问题导向为行动策略,以技术创新为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8.
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形成了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邓小平的主要理论贡献是: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至今八十年来,世界社会主义有三次大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这三次大发展,都是以思想理论上的大突破为先导: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突破了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论;邓小平的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发展生产思想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公有制设想,否定了传统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三大发展靠的是思想上的三大突破,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革故鼎新的理论勇气。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不同时代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领导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最初探索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并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毛泽东的政治发展模式具有突出的全能主义、激进主义和个人权威主义特征,邓小平的政治发展模式则表现出鲜明的一元主导、渐进演化与权威指导下的群众性试验探索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