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周逸群于1898年出生在铜仁,7岁入铜仁城南小学,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南明学校中学部,博览群书,尤其喜爱中国历史,格外崇拜著名历史人物。他的作文《诸葛亮辅汉于蜀论》被评为全校优秀文章。刊于《南明杂志》。周逸群还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拥护贵州独立,被喻为“有抱负的青年”。1919年,周逸群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不久,国内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以周逸群为首的留日学生纷纷组织起来,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声援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他致力于马列主义的学习与研究,努力寻求一条与中…  相似文献   

2.
周逸群,原名周立凤。1896年6月25日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关镇。1919年赴日本留学,1923年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2期学习,  相似文献   

3.
胡仲毓,又名胡海云,1902年6月出生于丹江县城(今雷山县)西门街,是在贵州最早开展中国共产党活动的先驱。 1925年初,胡伸毓邀请好友外出寻找革命队伍,结识了周逸群、贺锦斋等。10月,参加贺龙部队。1927年初, 胡仲毓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随贺龙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后随贺锦斋团转战湘、鄂西一带。1928年1月,贺龙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十九军,胡仲毓任四十九军一师一团团长。  相似文献   

4.
周逸群同志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活动家,党的早期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军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896年出生于铜仁,1931年在湖南贾家凉亭战斗中英勇牺牲。周逸群故居位于铜仁市逸群路12号,故居为两进三合院式带高封火墙院落,总占地面积1165m2,建筑面积493m2。院内房屋皆为悬山顶单檐式木架构木房,以料石为基,青瓦覆盖。为典型黔东民居式样。故居现存大门、中堂、住房、书楼、厨房五座建筑。清道光年间,其祖父周贵渠始建住房和书楼,周逸群在住房出生和结婚。1918年,周逸群亲建正屋(中堂),现开辟为…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影响现代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事件。具有反抗精神和革命传统的黔东优秀儿女,在民主革命汹涌大潮中显示了自己的不凡。以席正铭、周逸群、旷继勋、李光庭、严希纯等为代表的黔东进步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分赴各地寻求革命真理,积极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黔东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6.
以周逸群、贺龙、万涛、段德昌等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带领广大军民通过武装斗争创建起来的湘鄂西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在这块红色根据地上,周逸群等人坚持执政为民,重视政权民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苏区局部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7.
南昌起义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新纪元。由周逸群任师长的二十军第三师的成立,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革命武装的实践产物,也是周逸群对旧式部队持续教育引导的自然结果,因而新组建的第三师形成较强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可谓"铁血之师"。其中的有益经验现今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逸群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彪炳史册的南昌起义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南昌起义找到了主帅,找到了主力军,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失败后,周逸群赤胆忠心尽力挽救危局。  相似文献   

9.
2012年12月23日,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在京召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青年发展”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青少所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青少所所长余逸群主持了开幕式,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梁绿琦致开幕辞。她说,青年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希望为各界的青少年研究专家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此次会议的主题“城市化进程中的青年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话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青年的职业行为和生活方式都与过去有了显著的不同,他们的需求和组织形态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这一切都需要青年研究工作者开展结合实践发展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新民主义革命中,周逸群不畏艰难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吹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号角的时候,当我们叩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点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早期军队缔造者之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周逸群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了自己热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周逸群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黔东大地孕育的优秀儿女。他毕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为之艰苦奋斗,直至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展现了求真进取、求实创新、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周逸群堪称求真进取的表率。他自小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立下报国宏愿,舍弃…  相似文献   

12.
自觉、笃行、唯实、担当、坚忍等,构成周逸群精神的基本方面。周逸群精神丰碑,德厚而浸润,骨铮而浩正,勋卓而屹然。  相似文献   

13.
周逸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他一往无前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对共产主义理想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国为民具苦心"的高尚情操;坚持实事求是的胆略和创新精神;坚持原则,严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利益,与错误思想展开坚决斗争的精神;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及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周逸群的这些宝贵精神对我们今天提高个人尤其是党员的修养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逸群是黔东杰出儿女,是湘鄂西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归结起来,周逸群精神就是"一生交给党"五个字。他执守革命初心,把探索的一生、担当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坚定地、完整地、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党。  相似文献   

15.
编辑文集是党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忠于原著是编的文集的灵魂。铜仁市党史办编辑的《周逸群文集》,在编辑中的指导思想,文化中的修改、删节等问题是值得商榷的。我的观点的提出,目的是通过与文集,主编探讨,进一步引起读者对《周逸群文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周逸群亲身经历了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思想,并在实践中认识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与三次"左"倾错误作了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周逸群早期革命武装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其家变故及家庭教育,积贫积弱的国情民生和觉悟了的民主思想、革命实践及黄埔军校从戎和北伐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青年向社会奉献爱心的一个著名品牌,广受社会各界的交口赞誉.如今,人们在称颂这一善举的同时,都企盼着它能够深入、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恰在此时,读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梁绿琦、余逸群同志主编的<志愿中国--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深感其有"适于时代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功力.通览全书,感受至深处有以下6点: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兴起,马克思主义渐入中国。日本留学的周逸群,钻研《资本论》与马列主义学说。他认为,要改变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必须有一个像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及红军一样的革命化的政党和军队,这革命化的党和军队必须是以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学习并借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革命的目的。这个党就是中国共产党。因此,传播马列主义,寻找中国共产党,唤起民众的阶级自觉,以与权力阶级对抗,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相似文献   

20.
周逸群毕生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树立志在苍生的核心价值观,主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品质上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