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持坚 《当代广西》2014,(23):60-60
正此前有关曹聚仁的报道,多是讲述他作为"两岸密使",为两岸和谈而奔波,但对其前半生的描述语焉不详。本文则重点讲述曹聚仁前50年的激昂人生。曹聚仁1900年6月生于浙江浦江县,其父是清末最后一科的秀才。曹聚仁天生聪慧,先入私塾,熟读经典。1915年,曹聚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时,他和宣中华、冯雪峰等领导了著名的"一师风潮"。1921年,他从一师毕业后来到上海,成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要撰稿人。依靠《民国日报》的圈子,他结识了许多师友,例如陈独秀、张闻天、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知名记者、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代表曹聚仁,曾充当"国共密使",穿梭于香港与北京之间,秘密沟通海峡两岸高层之间的联系。其间,曹聚仁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见证了中共对通过和谈解决台湾回归问题的诚意。  相似文献   

3.
柳哲 《协商论坛》2016,(6):56-57
1900年6月26日,我国杰出的文化大师、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出生在浙江省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梅江镇),1972年7月23日,他在澳门含恨病逝.他一生扑朔迷离,富于传奇,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曹聚仁曾批评学者刘大杰时,曾写过一篇杂文《标点三不朽》,我借题发挥,来说说曹聚仁的“三不朽”,算作深切缅怀!  相似文献   

4.
李立 《台声》2006,(2):80-82
“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由于其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在过去整整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仍扑朔迷离,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真正解开其身上的谜团。特别是他晚年曾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一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看与曹聚仁有过接触的当事人如何说?“颐和园一夕谈”惊人之举1956年6月,离别大陆整6年的曹聚仁决定重回大陆。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兼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罗青长说“:曹聚仁是通过费彝民介绍来大陆采访的。”费彝民是香港大公报社社长。事实上他并不仅此一途。邓珂云(曹妻)说“:1956年春,曹聚仁寄我一信,内附一信,嘱我转寄北京邵力子先生,信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著名作家曹聚仁(1900-1972)诞辰115周年。在非常时期,他曾作为"两岸密使",数十年如一日,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奔走呼号,赍志以殁。他的中国和平统一梦,虽然至今仍未实现,但历史不会忘记他的功绩。解放前夕,《前线日报》社长马树礼先生,为曹聚仁全家买好了去台湾的船票,但最后他选择留在上海迎接解放。1950年7月,曹聚仁只身奔赴香港。行前,他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这一去,羁留在外22年。1956年至1959年间,曹聚仁先后六次应邀回内地  相似文献   

6.
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属兰溪)人,著各记者和作家。曹聚仁是第一个发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消息的记者。1938  相似文献   

7.
解开曹聚仁身上的谜团周天柱曹雷恐怕没有想到,她写父亲曹聚仁的文章《父亲原来是密使》刚刚在报端披露,便激起超乎想象的连锁反应。香港《信报》载文评述:“文章披露的大量史料证据,已逐步解开了几十年的难解之谜,并让‘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身上的谜团终有玉宇澄清...  相似文献   

8.
正曹聚仁是一位闻名遐迩的新闻记者、文学家,与国共双方高层领导人的关系非同一般。释放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试探性气球自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到台湾以后,大陆曾经尝试解放台湾,也探索和平统一的途径。1956年,经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介绍,曹聚仁以新闻人员身份访问大陆。6月28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代表政府正式表示:"我们愿意  相似文献   

9.
柳哲 《台声》2002,(3):43-45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曹聚仁(1900-1972),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有时声誉雀噪,有时沉沦坎坷,也曾深入枪林弹雨,还曾成为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的座上宾。曹聚仁的弟子、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方汉奇曾为自己的业师作过如此的评价:曹聚仁在近代文坛和报坛上,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复杂,很不寻常,当过教授,当过记者,当过作家,当过各类报刊的自由撰稿人,和近代文坛上左中右的各方面人士,包括周氏兄弟(鲁迅等),都有过密切来往。对曹聚仁的一生和他的一些作品、活动,历来众…  相似文献   

10.
岸文 《台声》2006,(4):84-85
(接上期)曹聚仁的东北之行世事悠悠,白云苍狗,倏忽就变化万端,确实难以逆料。1958年年底,曹聚仁还浸沉在因“金门炮战”所发的两则独家消息而带来的兴奋中。1958年12月18日,曹聚仁在给曹艺的一封信中说“:我在南洋商报所发的电讯,恰到好处,也轰动了世界,这也是你们所想不到的。上回,就因为所发的电讯,把杜勒斯也吓坏了。这两个月,我一人住了四所房子,倒苦了我了。”这“四所房子”就是前面说到的“狡兔三窟”之意。曹聚仁绝没有想到进入1959年后,海峡两岸间的热线冷了下来并且中断。是年11月他回香港后,直至1972年去世,就没有再来过大陆。19…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作了关於目前国际形势、我国外交政策和解放台湾问题的发言。他的谈话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一九五六年七月,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受新加坡《南洋商报》的委派,作为新加坡工商考察团(由前部长马绍尔作顾问)随团特派记者访问北京。七月十六日晚,周总理在颐和园接见并宴请曹聚仁,同席者还有陈毅、张治中、邵力子及其夫人傅学文。席间,曹聚仁就周总理不久前在人代会的发言问及:你许诺的“和平解  相似文献   

12.
海峡信使     
(上接第4期)曹聚仁在北京呆了近三个月,陈毅、邵力子经常来看望他,与他交谈,所谈是“重要的拟议”。严格意义上讲,曹聚仁是个明使,他的两岸递话,主要还是把中共的信息,通过公开报道,向海外也向台湾传递。这表明了蒋介石的复杂心态,在作出决断前希望将中共的政策意图了解得更透彻  相似文献   

13.
现在“拥胡抑鲁”很热闹,于是就想,不仅要读鲁迅,读胡适,还应多读点80年来对鲁迅的各种批评,即指出鲁迅的优缺点,评论他的好坏。近日读的是曾聚仁先生的《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尽管鲁迅先生在世时与曾多有书信往来(1981年版《鲁迅全集》有致曹聚仁的信22封),关系显得较亲近,可据我看来,曹先生这篇文章写得还是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14.
在整部《论语》的百有九次之"仁"中,"不知仁",或者与之相近的表达——"未知仁",总共出现了六次。在孔子的语境中,"不知仁"或者"未知仁"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二是,"仁"在本体上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测的,"仁"还具有形而上的道体属性。剖析"不知仁"这第二个层面的意涵,使我们解决了《论语》中孔子讲"仁"百有九次而又"罕言"(《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这一内在矛盾。孔子于"仁"采取这一界说方式,主要是由其对于具有形而上道体意味的范畴付诸"阙如"而加以体认的认知模式所致。  相似文献   

15.
马荣良  李静 《青年论坛》2005,7(1):140-141
综观<论语>一书,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就连对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也仅仅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并不肯断言颜回已经达到了仁标准.但是,对被他批评为"器小"--既不节俭,又不知礼的管仲,孔子却以仁相许.在是否许人以仁的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孔子"经"与"权"相结合,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权变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承天道、顺人心,是先验性的内在规范,是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礼"是"仁"的外在表达方式,二者互为表里,担负着规范行为的"法"的作用。孔子认为人的内心是"仁"的,表现就符合"礼"的要求,这种连接沟通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割断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本末倒置,任由"礼"脱离"仁"的约束,自由生长,将"仁"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17.
老子之"仁"论是自然的,与其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其生养亭毒之功与孔子之"仁"相通;孔子之"仁"论是伦理的,是诸德之统率,落实在人事而隐含有一定的"天道"内蕴,给后人留下了将"仁"提升为"道"的空间,故二者之"仁"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由于学术与价值取舍不同,后人之于孔老之说有"离"有"合"。"离"的意义在于对仁义礼法虚伪性的批判;"合"的意义在于自然之道与社会伦理的融通。  相似文献   

18.
唐天勇  贺争平 《传承》2011,(5):65-67
"仁"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孟都崇尚"仁",认为"仁"是忧愁之不染,是精神之安宅。通过实践仁德,即以"爱人"求仁,以"克己复礼"为仁,以"忠恕之道"近仁,以"慎言""好学"亲仁,提高自身修养与提升仁德境界,为当今由于追求物欲而致内心之空虚迷惘提供安立处所与精神支撑,从而挺立与实现人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9.
曹景行 《两岸关系》2009,(11):29-30
1956年的7月16日下午四点左右,一辆蓝色的“华沙”牌轿车载着我和父母三人直奔颐和园。邵力子先生和夫人傅学文女士已经在门口等着,他同我父亲曹聚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父亲没有同我们一起回去吃晚饭,他和邵老留在了颐和园。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政协公报》2011,(10):49-54
<正>天津买办"仁记李"是指天津英商仁记洋行买办李辅臣及其家族的别号。要说"仁记李",还需先从天津英商仁记洋行说起。一、仁记洋行沿革英商仁记洋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在上海创办的。天津英商仁记洋行为英商仁记洋行的分行,是天津四大洋行(怡和、太古、新泰兴、仁记)之一。创办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那是天津开埠、英租界开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