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的世界性共享理论学说。"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培育"世界化"新形态的文化沃土。  相似文献   

2.
关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提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其所指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理论现象。对它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理论方面,也在于实践的、现实的方面。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来说,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应有一个总结、反省,在其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有新的认识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仰海峰 《理论视野》2009,(11):41-43
本文梳理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转变中三条线索:一是以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为标志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转变;一是从后结构主义出发对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后马克思主义解读;一是通过反思消费社会与电子媒介而实现的理论转变。这种理论逻辑的区分,以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格局。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36)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马克思主义否定观角度来看,"三个自信"是对资本主义否定的必然,是对苏联模式否定的必然,是对我国"文革"否定的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新的肯定。"三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相似文献   

5.
"中国问题意识"是中国学者在解决中国现实和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价值导向。这种意识的生成和不断深化,成为推动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这种转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20世纪80年代,在认知和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转换;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由原初的"外在旁观"转变为以"中国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全面对话;第三阶段是新世纪初期以来,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转变。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源多流"的发展态势,可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判借鉴,以扩大自己的理论发展空间;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对于中国防范和规避现代化风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视主体性和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可以吸取其精华,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角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是统一的,淡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是西方哲学家诘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陈词旧调。其根本目的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这是错误的论调。  相似文献   

8.
冯旺舟 《学理论》2024,(1):24-27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充分体现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两次研究范式转型。一是,从"以苏解马"的"一元标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二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到边界"日益模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种转型造成了诸多理论难题。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造成了三种趋向: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论当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理论思维的前提这一"新教条"的趋向、彻底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从而存在以清空原有理论基础的学术方式让西方马克思主义全面占领的趋向以及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变成毫无质性的"千面马克思"的学术趣味问题。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意义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构想",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11)
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这不仅是其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我国现实实践的需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发展模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途径是:强化法律与道德体系,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潮;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现实实践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独特的社会思潮,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特性:理论包容性与理论批判性,这两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体现为:一方面,以"前马克思"时期思想成果,解释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以当代资产阶级思想成果,补充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则突出体现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和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异质性的事实本身致命地打击了理论的"抽象同一性".单向度的理论舍弃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从而破坏了理论创新的基本机制.马克思自身在人类解放的理想中,面对"脱节的时代"不断走出前人的理论"襁褓",而创新机制在于对当时时代的现实把握.当今在中国转型时期,身处全球化时代,理论界出现了大量的"面向文本"的"主体迷失"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事实本身视角与文本视角的"互文性"阅读的方法是必要的,而且"面对事实"是更高的创新"法度",但并不是要否定"面向文本"的价值,而是将面向事实作为了理论研究的皈依.  相似文献   

14.
姚丽  王志刚 《学理论》2009,(28):81-82
张祥浩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走向》梳理了近九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演进进程,在区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著作介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种流派。著作最精彩之处在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趋同"问题,这是可贵的哲学探索,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应该而且必须有一个反映其本质属性与理论全貌的科学定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它不仅必须且能够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发展变化、研究对象、阶级属性和价值目标;而且必须且能够成为人们甄别一切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或者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其真马克思主义还是伪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与准绳。因此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和要求,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定义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其追随者和信奉者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以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的完整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学术理论界沉渣泛起,并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老调重谈的核心主张依然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根本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宣传和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不仅具有强烈的理论针对性,也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应当构成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7.
同志们:今天,来自全国各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的工作者们齐聚中央党校,参加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09”,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回顾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8.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既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党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表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而且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树立了理论创新的典范。在新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培育创新主体与营造创新环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俄罗斯存在三个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反思的马克思主义"。以А.В.Бузгалин(布兹加林)为代表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被公认为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及时了解当代俄罗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该学派研究的最新动态,这是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环节,同时,这对于开展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之间的对话,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戚中华  陈明华 《学理论》2010,(26):11-13
分析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载体的现状,论述了中国红歌会的含义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指出"中国红歌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型载体。并从要对红歌会进行艺术包装,使其时尚化;要让红歌会走进每个城市,使其全国化;要加强红歌手后期市场开发,使其道路明星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完善"中国红歌会"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型载体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