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以上,年均转户1 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对住房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房地产行业中有80%是中小开发商,近年来政策趋紧和市场的逐步规范,土地价格的水涨船高、贷款难度的加大,这使得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小房企融资却面临着退出的选择。在城镇化和去库存背景下,本文立足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视角,分析总结了国外"房地产次贷"模式融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想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对延安农村教育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延安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全市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延安市域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农村适龄学生不断减少、学校办学效率低下,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质量下降,社会效益不高、影响教育公平等问题的显现。城镇化之所以会给延安农村教育带来消极影响,主要缘于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重视城镇化冲击,端正办学态度;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不搞一刀切;注重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正确处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推进延安农村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梅娟 《瞭望》2020,(9):5-5
疫情防控进入最吃劲阶段,既要防止疫情反弹又要让城市运转正常,城市管理正经历大考。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几亿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完成人类迁移史上的壮举。到2019年底,我国城市数量已超过670座,拥有8.48亿的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约6.2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0.6%。  相似文献   

4.
由于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导致农村男青年择偶难,近年来在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出现了男青年"婚姻移民"现象。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农村男青年大量婚姻移民似乎在客观上大大推动了当地城镇化。但是,这种"城镇化"是一种被动的、激进式的城镇化,对城镇的接纳能力构成了挑战,而且是以贫困农村地区经济贫困的加剧以及农村家庭的代际剥削为代价的,客观上抬高了城镇的房价,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为此,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配套制度与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接纳能力;加强对婚姻移民的扶持和培训,加快其从农民向市民转化;加快乡镇的城镇化步伐,减轻县城人口压力,降低男青年婚姻迁移成本;关注迁出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处理好婚姻移民迁出后的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由于户籍制度统计口径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率存在“虚高”现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这一工作做起来却困难重重,破解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诸多难题成为摆在有关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户籍制度改革最终目的是要消除户口待遇差别,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我国改革前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城镇化制度建立的过程,分析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度变革,并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政府制度创新对城镇化的作用、城镇化与城乡差距变化关系和人口与就业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国家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创新制度,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一、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河南在"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中,最突出的难题是城镇化滞后,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徘徊在城乡间和工农业间,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瓶颈制约。这一难题"倒逼"河南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将农业剩余人口转移出农业农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加快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促进现代工业发展,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充分就业;创新城镇公共服务体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均等的市民权,加快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3)
以宁德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主要依据,从人口结构和住房状况变化的角度,剖析人口结构变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提出对宁德市住房需求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正确处理城镇化和住房需求的关系,尊重市场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9)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已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全省面上数据分析,针对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云南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州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城镇化的推进使部分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消失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提倡就地城镇化;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化水平;保持特色浓郁的城镇文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义重大。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城镇不愿接纳、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安心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不足等。为此,需要采取均衡地方利益,提升城镇接纳农业转移人口的动力;保障权益,让农业转移人口安心进城;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素质,让他们有能力进城等有效措施以化解困境。  相似文献   

12.
多元城镇化道路:中国西部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的现状决定了西部的城镇化道路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应因地制宜,走有西部特色的多元化道路,具体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多元化;城镇规模扩张的多元化;城镇布局形态扩张的多元化;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城镇主导产业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我国农村人口回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 ,是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流。但是建国 5 0多年来 ,这种流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其间发生了四次大的人口回流 :195 5年的首次回流 ,6 0年代初我国城镇人口的负增长 ,“文革”十年中的人口回流 ,及 1989年— 1991年三年治理整顿时期的人口回流。四次人口回流的形式不同、成因不同 ,但影响都很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本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而一切形式的人口回流都是不正常的。我们要以史为鉴 ,在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14.
民进中央 《民主》2014,(4):23-24
<正>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教育移民"带来城镇教育的资源短缺、质量下降、区域教育责权不对称等问题。城镇学校快速扩张、超负荷运行,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班额人数达160人,以及上万人的初中和高中校,"超大班额"、"超大规模"在许多  相似文献   

15.
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着房价过高、结构失调、保障性住房严重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我国城镇住房总量存在明显高估,导致各级政府对增加住房供给、全面满足不同住房需求的紧迫感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存在着的过度注重房地产业的经济功能,对房地产市场的公共性认识不足有关。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后总是被归结为资金问题,实际上并非如此,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对维护公民居住权的认识没到位,没有真正把民生保障放到优先位置,因而表现为责任感和迫切感不足。为改变城镇住房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必须强化政府的民生责任,抓住机遇,实施大规模的公(廉)租房工程,使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全面满足不同收入居民住房需求服务。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城镇化必须包含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同构化倾向”、乡镇成人社会衰落、村庄消失速度加快、政府职能缺位与错位等问题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为此,需要通过合理定位和规划城镇发展类型、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的努力,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健康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5)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我国的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提高规划水平,绿色发展城镇化;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制度。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3,(6):88-92
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有机组合而成的,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核心和目的。内涵式城镇化的推进应该紧紧围绕人口城镇化这一目的,通过土地城镇化为实现人口城镇化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而人口城镇化则被忽视,其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因而两者之间产生了不协调、相分离的趋势。要努力推动内涵式城镇化发展,就要协调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促使失地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化的完成。农民凭借土地可以实现对于生产要素的转换,以此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确立工业化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终促使失地农民真正地融入市民社会的生活,实现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下,使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已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本文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从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依托主导产业带动进城人口就业创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态人文的特色宜居美好家园和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