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喜咏 《探索》2007,5(3):4-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根据和首要的基本理论前提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时代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质和方向问题。必须追问:我们需要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言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首先要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理论向历史转化的复杂内在递进逻辑,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中间逻辑环节。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有:(1)实践方面: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实现“软着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融合,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2)理论方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根,等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思想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途径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预期目标是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当代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构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素:普及化、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时代化,既是大众化题中应有之义,也规定着大众化的基本取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属性、历史使命和开放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转变观念,抓住重点,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基本任务,即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各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具体化,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的具体行动;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根本途径,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参加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把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要意义,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开辟自身发展道路的要求.深入挖掘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国军 《唯实》2006,(11):10-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说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坚持正确的前提,即: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真实实际,必须在“民族化”的过程中融入“当代化”元素,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思考与运用》2006,(6):24-28
记者:龚老师您好。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有研究,您强调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时候,还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您能否解释一下当代化与民族化的具体含义?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俊 《世纪桥》2008,(6):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性工程。在新的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拓宽审视视野、转化理解视角,对于完整、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本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挂意义,它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真正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今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入探索中发现的疑问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甚至可能误导一些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统而论之,而应当指出它们中的哪一个需要中国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是不同的。就中国化而言,其具体内涵体现在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等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实事求是也是“事是求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重建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构建中国的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清除所谓“官方文化”。  相似文献   

9.
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民族化和通俗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背景下,重新梳理和总结经典作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点是没有剥削。当代中国国情的首要问题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突出社会和谐内涵,弱化阶级冲突内涵,“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有一个演变历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化五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性工程。在新的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拓宽审视视野、转化理解视角,对于完整、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本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它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真正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适应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多角度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研究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止的一系列片面性,还指出了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路径.但研究还有待于深化.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证明:"在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认同并信仰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成为当前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陈中奎  罗晶 《党史文苑》2011,(10):51-5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我国有着丰厚的思想渊源和历史经验,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积累了一系列的宝贵经验。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准确完整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进程.其次,要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征.最重要的是要系统扎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赵岩 《世纪桥》2010,(1):38-3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笔者认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明确和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二,为什么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在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和破解“中国问题”的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从逻辑结构上来看,这一过程蕴含着四重内涵:境遇化——现实之基,即准确判定中国所处的具体“历史方位”;现实化——视域焦点,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中国问题”;民族化——文化基质,即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以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基质的方式得以实现;大众化——实现路径,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思想理论教育要起到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内涵;二是重点突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教育;三是深入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